早恋的科学原理(5个成年人的早恋故事和心理学解释)

2024-01-08 05:19   geyange.com

早恋的科学原理

最近又有一对高中同学结婚了,这已经是身边第三对结婚的“早恋案例”,我不由得开始感慨:

这年头还是早恋成功率高啊……

不过这当然是一个幸存者偏差,早恋的故事中分开的还是大多数。

少女突然好奇:那些早恋的朋友们,后来都怎样了呢?

其实这不仅是我的疑问,也是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最早产生“恋”的想法是在什么年纪?

在这些故事里,父母和身边的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采访了身边的几位 “早恋友人”。

@青风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女老师,记得她笑起来超甜,衣服也好漂亮。刚开始几天去幼儿园还哭,后来上学一看到她就不哭了,变成了放学哭,因为想让老师跟我回家,她不肯。

有一天在家看电视,发现电视上大哥哥会把一个小圈圈带在大姐姐手指上,我问我妈什么意思,她说这样哥哥就可以把姐姐娶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是娶)。

于是在家门口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就拔了几根草做了一个圈,然后回家偷偷放进书包了,做梦都心满意足。

第二天去幼儿园我就把这个圈给那个老师戴上了,她超开心,还抱起了我,又给了我奶糖,我跟她说要跟我回家,她说好呀,我给高兴坏了。

放学我妈来接我,我拉着老师的手不肯放,说她要跟我回家。

妈妈让我别胡闹了,老师好像忘了这个事似的跟我拜拜,我都急哭了,不肯走。

后来是我妈把我硬拽走的,我嚎啕大哭,觉得被欺骗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她,每天想带她回家,可惜再过了半学期她就不来幼儿园上班了。

@婷

初一的时候我在县城的实验中学,有一群特别好的朋友,每天一起玩。

我妈是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大概是所有老师家长的通病,总觉得那群朋友把我带坏了(其实明明是我带坏他们),非让我不要跟他们做朋友,我经常为这事跟她吵。

后来她以为我跟其中一个男生早恋(其实我们就是哥们),还跑到人家家里去,跟他说别打扰我学习之类的。那一次我被气得离家出走了 3 天。

再后来,我妈自作主张把我转学到她自己的学校,好看着我。

我为此天天跟她作对,故意跟班上男生搞在一起,两年内我换了 5 个男朋友,我妈拿我没办法,每天以泪洗面,我看她也挺可怜。

上高中之后,我好像突然长大了,不再跟我妈作对,好好学习也考上了一本,但回想当年的经历,还是觉得是我妈不对,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真的很可怕啊。

感谢一条泄密的短信

@Dv

高二时,我跟同级一个女生在一起了。

有一天,我们的短信被我妈看到了,妈妈没有当面揭穿我,而是等我回学校之后给我发了短信,说:

“妈妈无意之间看到了你们的短信,非常抱歉。妈妈知道你们的感情非常美好,但是仍然希望你能以学业为重,不要错过更重要的。妈妈尊重你们的决定。”

我当时看完很惊讶,没想到我妈会这么说。

我简单回复了“好的,放心”,后来还是每天跟女孩一起学习和放学,而我妈也竟然没再跟我提起这件事,但好像我们的关系她却心知肚明。

上大学之后,双方父母都接受了我们的关系,我们谈了8年的恋爱,研究生毕业后结婚了。

聊起这件事,我妈说当年其实一万次想拆散我们,我们都笑了。

她不知道,当时她那条短信,对我有多重要,我感觉到我被信任,并且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看完了故事,你脑海里是否也出现了当年父母的焦虑脸,以及我们背地里的各种小心思。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的异性吸引是非常必然的(如果对异性丝毫无兴趣,并且无法跟异性正常相处,那才是更令人担心的),但父母们担心的,往往是影响学习,以及其他早恋带来的所谓恶果和悲剧。

但有意思的是,少女查了一番文献,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直接作用在“早恋后果”,而是直接作用在“早恋态度”上

也就是说,孩子跟异性交往之后,父母对其干预的方式并不能影响孩子成绩有没有变好,而是影响了他们对早恋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研究发现:父母干预越多,孩子对早恋的态度会越开放,甚至更可能从精神上的认同变成行动上的主动

具体看来,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保护为由拆散孩子的异性交往)、拒绝否认(拒绝听孩子的解释,给孩子强加标签)对早恋态度影响最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也就是爱与归属、尊重。

而过度干涉孩子社交、一味扼杀情感的家庭中,我们这种爱、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显然是不被满足的。

而此时,我们便会把这种需要转向朋友,转向那些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异性,进而可能发生更亲密的交往(一起吐槽父母,很可能是少男少女们互相取暖的开始)。

相反,如果父母越愿意听孩子的心声、越多接纳孩子的感受,反而孩子越不倾向于同异性过分亲密。

写在最后

少女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嘴角上扬。

青涩但赤诚的爱总是最打动人,成年后发现尤其如此。

成年人有了资本,以投资的方式选择爱情;

少年们有了爱情,以相信的方式开始投资。

当我们用 “价值交换”、“互惠” 这样的词衡量爱情和婚姻时,这些片段提醒我们:

原来我也曾经这样单纯地喜欢一个人。

看到这你或许会想起某个人某些事无论那段关系后来如何发展我想都会在你生命里刻下烙印无论如何祝我们都能保存这样的少年之气永远相信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李阳, 王菲, & 刘艳. (2007). "早恋"概念的新认识. 中国性科学, 016(001), 33-34.

[2] 孔磊. (2016). 恋爱还是友爱?——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问题研究.

[3] 邱丽娜. (2010).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早恋态度的影响研究.

[4] 杨如玉. (2020). 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5] 钱燕. (2012). 中学生早恋现状的调查研究.

[6] Ellen McCarthy 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 Why we never really get over that first love.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