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勇于尝试的名言 关于尝试的名人名言
表示勇于尝试的名言一
近日,莫言发文对网上一些署名为“莫言”的文章进行辟谣,声明此非本人作品并表示钦佩一些文章作者的才华。
图源:莫言微信公众号
其实,这种编造句子后将它们强行“塞给”名人的行为由来已久。人们对“有事莫言说,无事鲁迅言”的编造套路已司空见惯,杨绛、张爱玲甚至李白、杜甫也没能“幸免于难”。
借名人之口讲自己的观点,伪金句之所以层出不穷,无非是看上了名人的权威性、流量效益及与之相伴的经济效益。据媒体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上,部分盗版书籍将编造的名人名言制成视频以增加出版物的说服力、传播度,其中不乏妙语金句,如杜撰张爱玲语录“活得认真,笑得放肆,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在这种情况下,若未熟读过名家之作,往往很难辨别其真伪。
既然编造者的文采足够好,为什么非要将自己的创作挂靠到名人身上呢?这反映出一些人思维上存在着“诉诸权威”的逻辑悖论,认为一句话只要被冠上了名人的标志,就具有了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正确性、合理性。殊不知,世上没有无所不能的大师,也没有百试百灵的道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并没有万能的、普适的解决方案,更不是靠几句名人名言就可以应付的。
不过,分辨金句的真假倒也并非难事。若是想要验证鲁迅的名言,我们可以去“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查询。如果是其他作者,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加以辨别。如果一向极简主义、语言质朴的名人名下突然出现了用华丽辞藻所堆砌起来的名句,就需要引起警觉。
当下,大家之所以对名人名言格外关注,很大程度是希望有名人、大师给自己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替自己驱散生活中的纠结与迷茫。名人在某些领域固然有比常人更加深邃的思考,名人名言固然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文字力量,但也无需过度迷恋名人名言。当一个人身处困境,可以尝试从名人名言找寻启发,同样可以选择寻求友人和家人的提示与帮助。因为生活处事的智慧同样可以寓于民间,直白朴素的道理并不需要依靠文字的堆砌。(谭涵钰)
表示勇于尝试的名言二
学徒,走上陶瓷职业之路
1994年,占绍林来到景德镇开始了他的陶瓷职业之路,从此与泥巴结下了不解之缘。入职正值冬天,为了制作陶瓷拉坯所需的泥,他冒着零下2度的低温,将干坯粉加水搅拌,光脚踩泥,一次次练就最基本的活儿。无论多难,他都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在坚持中学习、在坚持中琢磨、在坚持中领悟。景德镇的老厂、新厂、各个作坊,哪里需要拉坯,他就去哪里。踩泥、揉泥,拉坯、修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孜孜不倦学习知识,踏踏实实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技术技艺。
从传统到现代陶艺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整个艺术界充满着躁动、冲突和变革,这种风气,也悄然改变着中国陶瓷的创作面貌,现代陶艺的概念被引入中国。
199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有艺术家需要拉一些奇奇怪怪的器型,拉坯师傅们都不接手,占绍林却跃跃欲试,于是他成了中国陶瓷界接触现代陶艺、实践现代陶艺的开拓者,创新的种子就这样被种下了。从此以后,占绍林的客户扩展到了艺术家和高校教师这个以创作为目标的群体中来,其中不乏当代的陶艺名家,在与众多艺术家和高校教师的长期合作中,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和高校教师的学术观点不断冲击着占绍林的创造神经,并被他迅速吸收转化成为他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观点,创新的概念生根发芽。
攻克层层佛塔难关
在与国外艺术家接触过程中,现代陶艺的各种奇怪造型,在景德镇的高岭土面前让人望而却步。因为外国的泥料,颗粒性较粗、透气性很高,所以无论外国怎么尝试都不怎么会开裂。相比国外及国内其他窑口的泥料,景德镇瓷泥最难掌握,所以用景德镇瓷泥去拉制出奇怪的陶艺造型难度是非常高的。景德镇瓷泥因为有高岭土更加细腻、透气性很低,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在里面,细腻容易裂,改变曲线容易裂,改变水分容易裂,甚至可能拉制好了,烧的过程或干的过程中又容易开裂,这都无疑加大了拉坯的难度,所以用景德镇瓷泥拉出一个好的坯体,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思考与尝试,这需要从泥性、水份、线条把控等各个方向进行改良。
勇于创新的占绍林,决定用景德镇瓷泥开发更多拉坯领域的可能性,用拉坯的方式拉制出一尊佛塔,每层佛塔里面会坐立着一尊佛,这得要求造型完整、美观、线条流畅,并且内外融合,难度是极高的。
景德镇传统大件是采用三节拉坯的方法,再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器型。想要拉出这一尊佛塔,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样才可以一次成型?还要考虑如何做到美观?因为一次成型里面修不到,如何做到里外融为一体?占绍林意识到,单凭传统的拉坯方式去拉制佛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突破传统技巧,尝试怎么拉得更薄,让线条更具流畅性,这考验拉坯人的综合能力,一是对线条的审美,二是对技术点的准确把握。
占绍林从拉制一层佛塔开始尝试与探索,在经过无数次尝试之后都失败了,占绍林为此非常的苦恼,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2017年,占绍林去德化给非遗班的学生们上课,课余时间,占绍林用德化的瓷泥尝试拉制一层佛塔,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次他居然成功了!佛塔在他手中瞬间成型,他非常兴奋,紧接着他开始拉制第二层佛塔,又成功了!占绍林突然明白点在哪里,在景德镇想要拉出佛塔却怎么也拉不出来,原来是因为泥巴本身的支撑也很重要,所以需要改变拉坯时瓷泥的支撑点。拉坯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的手法,还融入了很多学问在里面,如物理学、风向学、动力学、平衡学、美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
回到景德镇后,占绍林便开始思考怎么发现这个正确的支撑点并且去突破它,为此占绍林又开始了漫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最终他终于找到并成功攻克了这个难关,用景德镇的瓷泥成功拉制出了一层佛塔,佛塔内外造型流畅美观,毫无瑕疵。
人就是这样,成功以后,不只是想要拉好,而是想要做到极致。攻克了一层佛塔以后,占绍林开始思考怎么攻克两层。但攻克两层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到达一个高点,再到另一个高点,就像一座高峰到第二座高峰,看似距离很短,实际上其中的过程很漫长,这需要把一个个技巧点、技术点不断攻破,不停的调整手法、调整技巧、调整泥性干湿度,直到达到拉出器型的极致与完美状态。
经过反复的实验,一点点改良、一点点突破,占绍林凭借他那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步步达到、一步步完成,最终成功拉出两层佛塔,而如今他也正在向三层佛塔迈进。从开始的变化性突破,到现在的技艺和技巧上的突破,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始终保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9年,占绍林在中央电视台“匠心筑梦”的舞台,以拉坯一次成型的方式拉制出四节竹子,寓意步步高升,惊艳四座。回来后,他继续潜心钻研,成功拉制出七节竹子。
占绍林的作品既含传统陶瓷的艺韵,又有着现代线条的灵动,他对泥的力度、水分、干缩比都了如指掌,线条干净利落形成完美比例,其过程集聚展示性、颠覆性,独具特色。远远超出传统的垃坯范畴,将传统陶瓷成型的技术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现代高度,使陶瓷第一次充分地表达出拉坯工匠的思想与审美,拉坯真正从技术升华到了艺术层面,实现了工匠与艺术家的融合。
技术创新结硕果
二十多年的摸索、实践、研究、创新,使占绍林硕果满满。其作品《悟净》荣获第十四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祥云》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荣获银奖;《镕古铸今》入选首届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中国梦之酒足饭饱》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等。他个人先后获得大国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中华绝技”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物、江西省劳动模范、首届瓷都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2011年他创办了占绍陶艺实践基地,2015年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全国几十所大专院校及上百家美术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学生实践基地。目前占绍林正式拜师的徒弟有104人,成为全国各地和各大窑口陶瓷拉坯的骨干力量。每年接待来工作室学习、创作、参观旅游、研学旅行、艺术实践、创业就业的师生学员达3万多人次。工作室每年都会开办拉坯技能提升营和拉坯技能高级研修班,为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和陶瓷从业人员提供短期高效的陶瓷技能培训,每年为陶瓷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几乎都是公益性的),累计培养学员超3000名。
2019年,占绍林成立了景德镇市占绍陶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和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他还作为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传授拉坯技术技艺,宣传陶瓷文化,如2016年受聘山东大学(威海)外聘教授及大学生创业导师,2018年受聘北京理工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他广泛参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央视五一特别节目等重大活动,如今占绍林工作室已在很多大型舞台显示它的身影,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以上是关于“表示勇于尝试的名言 关于尝试的名人名言”内容的介绍,如果您喜欢,欢迎收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