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理解布列松那些决定性的瞬间【精选】

2022-12-01 20:26   geyange.com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含义

提起摄影,没人不知道布列松,布列松偏爱黑白,喜爱135旁轴相机,和50mm的标准镜头,自他之后摄影镜头上的观念开始变成了“始于50,终于50。

他是摄影界神话一般的存在,不管你是不是能看懂他,是不是喜欢他,是不是认可他的理念,是要你入了摄影的行,就不可避免的要走过他的门下。

Part.1

决定性的瞬间

01

说到底,决定性的瞬间可能是一场误会,这并不是布列松的本意。

原著的法文命题为

Images à la Sauvette,意味着“偷偷摸摸拍来的照片”

所有的抓拍经典都出自抓拍的瞬间。其实决定性抓拍的瞬间包含了一瞬间的全部,在布列松眼里,完美的一瞬间代表着精确的曝光和精准的构图,艺术性和思考性,等一系列问题。

“决定性的瞬间”其实是一个空间美学,和瞬间美学的概念,如果具像化,就是“决定性构图”,“决定性剪裁”。决定性瞬间只是摄影美学里出现的第一个概念,它包容着世人早已相信的“偶然”,却也“必然”。

法国,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1932年

关于这张照片,网上的解读不少在前景中,一个男人跳过水面,倒影和背后的广告牌相呼应,正巧是同样的姿势,这样的画面本身就是一种巧合,所以这是一种瞬间的定格。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张照片更厉害的点在于下落的一瞬间,脚跟并没有触及水面,才让画面没有被破坏,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水面里有车轮一样的东西,和背景的人一样都是c字,这恰恰也是一次呼应。

这种趣味性,全都依赖于摄影师平日里素质的养成,对拍摄现场敏锐的观察,预判

左边为原图,右侧为裁切过的。

正如我们说到,决定性的一瞬间并不只是“决定性的时间”,还有“决定性的空间”。

原图离镜头较远,左边的影调很混乱,但是经过剪裁,重塑了影调,却变成了一代名作。所以,也是决定性的空间。

02

西班牙,瓦伦西亚。1933年。在斗牛场的推拉门内。

这也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之一。

左侧的人向内看,右侧的人向外看,而且左侧的画面被一个整圆切割开。右侧人的眼镜,恰好由于反光变成了一个白色的圆,与左侧的大圆相呼应。

通俗的来说,布列松的摄影理念就是“抓拍”,或者“偷拍”。但是这两个词并不具备任何美学含义。

按照布列松自己的说法,“决定性瞬间”借自红衣主教莱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决定性瞬间。”

到了今天我们还在探讨。而布列松生前一方面否认“决定性瞬间”和自己有关系,另一方面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的阐释。1952年,布列松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展览,代表作《Images à la Sauvette》(《偷拍来的照片》,布列松是用毛巾裹住相机在街上偷拍的主;或译《抓拍来的照片》)被翻译成了《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布列松看到后非常恼火,感觉这完全是随意篡改。但不管怎样,后来他还是接受了世人的误读,“决定性瞬间”和他的照片一样传遍世界。或许对布列松来说,重要的并非这一概念,而是借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摄影思想。

Part.2

完美的构图

布列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事实不见得有趣,观看事实的观点才重要。有些照片就像契可夫的短篇故事或莫泊桑的小说,是很灵动的东西,而且整个世界都包含在其中。”

他甚至可以为了一个画面,提前踩点等待几天。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1933年。

他也主张大小对比,横纵交错。完美的几个构图就是他的标签。

他相信着存主义,也深深也爱着超现实主义。

大不列颠,伦敦,乔治六世国王的加冕典礼。

意大利,巴西利卡塔,阿切图拉。1951年农民葬礼。

意大利,佛罗伦萨。Piazza della Signoria广场。1933年。

大不列颠,伦敦,乔治六世国王的加冕典礼。

意大利,萨勒诺。1933年。

决定性瞬间是一个非常值得反复思考的概念,也是布列松让摄影的艺术性压倒纪实性的力量源泉。

区别于其他艺术家,摄影在诞生之初的一百年风起云涌,大师辈出。尤金阿杰一直在努力工作,开创了文献摄影的先河,曼雷也在超现实主义宣言里独树一帜,将摆拍和艺术摄影引领到巅峰,卡帕奋斗在战争的第一线实现着一位摄影者对于世界的关怀。

唯有布列松,注重着优雅与传达的统一,若没有布列松,则没有现代摄影史。就不会有威廉克莱因,没有中平卓玛,没有vivo,没有挑衅。

希望大家能从今天的文章里获得启示,好作品不仅要多练习拍摄,也要多思考,多参悟。

以上是关于“关于怎样理解布列松那些决定性的瞬间【精选】”内容的介绍,如果您喜欢,欢迎收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