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者心中的心理学(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印象)
心理学空间网
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印象
一、行为主义的印象与背景
凡是读过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或其《行为主义》著述的人,都会为他的雄心壮志和快人快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师、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又有谁能不受其热情与激情的感染呢?《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来评价他的著作与文章:称其为“它标志着人类智慧史上的一个新纪元。”(1925,8,2)这种“新纪元”意味着一场心理学的“革命”,尽管革命过去之后,仍然要恢复必要的秩序。
我对行为主义的印象,尤其是书本之外的印象与感觉,是从与林凤藻老师的接触中产生的。她曾经常年在美国生活,多次与斯金纳有过直接的接触,并且曾经想促成斯金纳对中国的访问。据说,访问中国一直是斯金纳的一个愿望,一个终生未能实现的愿望。
高觉敷老师的学生张权五,曾经参加1987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他热情洋溢的写信回来,因为他象许多人一样,站着聆听了斯金纳的报告。80几岁的老头,自己也站着连续报告了几个小时,妙语连珠,报告频频被掌声打断,雄风依然不减当年,不愧为“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并且始终保持了华生激进的热情与性格。
高觉敷老师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任何偏见,尽管他不象对待精神分析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那样一往情深。他曾经告诉我,他与郭任远本来也是很好的朋友。当年他自己身兼商务印书馆编译部主任和复旦大学教授两职,经常往返于南京和上海之间;也经常参加往往是由郭任远主持的“心理沙龙”。郭任远的极端行为主义立场,并不亚于斯金纳的激进程度。
但是,高觉敷常会处于与其争论的角色之中,支持高觉敷观点的往往只有陈鹤琴。这也难怪,高觉敷被打成“右派”,原因之一便是与“苏联专家”的争论。他当时看不贯所谓的“苏联专家”只知道条件反射,而无知于其他心理学的理论与价值,还竟然十分霸道与蛮横,一种绝不容忍其他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的蛮横态度。只不过那时已经不是“沙龙”式的学术讨论,随之而来的便是真正的行为上政治性迫害。
林凤藻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作为行为主义者,不仅仅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学术观点,而且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斯金纳就是这种做的。我读过他的日记,还是他在做学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都安排了程序性的日程表,排除任何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包括与异性的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其所设定的目标。据说,在他的日程时间表上,每天计划之外的时间,往往不超过15分钟。那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往往容易理解。但是,即使是在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如此,依然是一种操作性和程序化意义的体现。
印象加深之后,往往有助于理解。实际上,我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翻译过斯金纳的《奥登第二》;高觉敷老师也让我反复研读过他所指导的骆大森的毕业论文,也正是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即使是在我以格式塔心理学与心理场论的研究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也十分留意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勒温在美国创立的“拓扑心理学研讨会”,其中往往有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参与。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冲突,或者是融合,一直是我关心的课题。
二、行为主义的主张与思想
行为主义的主张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华生在其宣言性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说:“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华生表示,他所理解的心理学,或者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决不再需要诸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内容或者内省等术语,而将采用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整合等概念。华生接着说:“我要尝试建立的那种心理学的出发点是:第一,可观察的事实……;第二,引起集体发生反应的某些刺激。”【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这就是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刺激与反应,或者说反应与刺激,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习惯形成、刺激反应,尤其是条件反射的思想,却要追溯到美国之外的渊源,也即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的工作与影响。
谢切诺夫出生于1829年,去世在1904年,几乎生活于整个19世纪,正是现代心理学诞生与发展的见证。谢切诺夫是第一个在行为研究方面,“以严谨的实验来取代哲学臆想和偶然观察”的学者。他曾经与赫尔姆霍茨一起留学工作,而赫尔姆霍茨作过冯特的老师;若不是冯特捷足先登,谢切诺夫也可能成为实验生理心理学的一代宗师。作为早期研究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学者,他深信心理活动必然有其生理的基础,强调所有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反射性的。正是这种关于行为与反射的见解与主张,引导巴甫洛夫开始他更具创造性的实验研究。
巴甫洛夫是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那是由于他以狗为对象所进行的关于消化系统的实验研究与结果。但是,正是巴甫洛夫获得诺贝尔奖对狗的消化系统研究,也为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包括为前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巴甫洛夫的成功与成就,是其刻苦努力始获得的。40余岁的他尚没有安定的住所,妻子不得已借住在别人家里,而他自己,每天都工作在实验室里,夜晚竟然就是睡在白天解剖动物尸体的工作台上。正是这种双倍的刻苦,使他的研究获得了双重的结果,既对于生理学,也对心理学。因为他在发现消化系统规律的同时,也发现了影响深远的“条件反射”的机制与原理。
有机体某种强烈的活动或兴奋,通过无条件刺激建立起一个神经中枢,并把由它几乎同时呈现的刺激所引起的较弱的活动往自己这边吸引。这也就是“条件作用”的内涵。
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动物对某一条件刺激的反应,如果不受到该条件刺激重复出现的强化,就会逐渐消失。这也就是所谓的“消退现象”或“消退作用”。但是,动物对某一条件刺激的反射性反应消退后,即使不加以强化,也可能在一定时候间隔后重新激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自然恢复作用”。不难看出,许多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原理,都有着共同的机制与作用。
巴甫洛夫还发现,一旦条件反应被习得后,就能作为无条件反应来产生第二级条件作用。布莱在其《行为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曾经这样解释说:如果一只狗当肉末放在其舌头上而流出口水时,同时听见铃声,它便能习得一旦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然后,在铃响的同时又给它看一个彩色角尺,这样它又可以习得在只看到彩色角尺时也能流口水。第二级条件作用还可能继续产生第三级条件作用,以此类推。
就在巴甫洛夫在其消化系统研究基础上,来建立条件反射学说的时候,华生接受了由芝加哥大学颁发的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那是1903年,华生刚好25岁。10年之后,也即1913年,华生在美国权威的《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轰动性的文章:“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吹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军号角。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主席。这表明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与思想,已经获得了公认,“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
尤其重要的是,华生所倡导的革命,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尤其是在这众多的追随者中,有继承与发展行为主义事业的斯金纳。斯金纳如华生一样聪明,一样富有个人的魅力。他在1931年27岁时获得博士学位,其对心理学的信念与华生完全一致。他在其博士论文中这样写到:“一个反射就是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69页。】
华生在他的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把条件作用或条件反射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凡是巴甫洛夫在其生理学实验中所描述的有关概念,诸如:刺激、反应、习得、强化、泛化、消退等等,在美国的行为主义运动中,这些术语和概念都具有了完全的心理学的意义。但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学者们也并非照搬巴甫洛夫的发现结果,他们是通过相对独立的研究,尤其是通过相对独立的心理学的研究,验证与迎合了巴甫洛夫的思想。同时,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一直在努力于他们的创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便是最好的说明。
斯金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的情景中,一个已知的刺激是在强化条件下和一个反应结为配偶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行为反应是由一个特殊的可观察的刺激情境激发出来的。因而,斯金纳称其为“应答行为”,也即所谓的“古典条件反射”。相对于这种应答行为与古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了新的思想,也即“操作行为”或“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行为和古典条件反射是实验室严格控制的实验结果,是被动的,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斯金纳所主张的操作行为则关注被试的主动性,关注于如何解释受环境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正如布莱所总结的那样,走路、讲话、工作、玩耍、吃喝、争斗、跳跃、睡眠以及嬉笑等等都是操作行为的不同形态。斯金纳的思想在其著名的“斯金纳箱”中得到了实验验证,也受到了来自现实生活的广泛支持。
由于操作行为的思想,原有的刺激、反应、习得和强化等概念,都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注解。因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思想和理论,揭开了行为主义发展史上全新的一页。当然,赫尔和托尔曼的研究则更加表现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丰富多彩。
心理学空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