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与淡泊名利(人要淡泊名利)

2024-03-13 18:23   geyange.com

淡泊名利与淡泊名利

孔子对名利看得很淡泊。《论语.学而第一》有记载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看到孔子到每个国家都要过问这国的政治,以为孔子要求取功名。但子贡立即反驳,在子贡眼里,孔子不像一般人把求功名看得那么重。

《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对为政的看法,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这也是一种功绩,何必一定要从事政治工作呢?

《论语.泰伯第八》记载了孔子对泰伯的推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眼中的泰伯“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是道德修养到很高的程度。

为什么《论语》教导人要淡泊名利呢?做过官的人就知道,大部分当官的人都是以升官加爵为目标,唯恐自己爬得不高不快,到了关键节点上总免不了上下走动。别有用心的领导也会利用这一点来让手下人为自己所用。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晋升提拔,就会有怀才不遇之烦恼,即使历代很多文人骚客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孔子看来,这是人的修养还不到,还不能真正看淡名利。只有真正看淡名利,不为名利所困惑,才能追求自己的使命里应该承担的事业,就是“志”。

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这种淡泊名利绝不是清高,不是故意为之,是真正把名利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为名利所困,才是一个自由的能追求志向的人。

孔子对名利看得很淡泊。《论语.学而第一》有记载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看到孔子到每个国家都要过问这国的政治,以为孔子要求取功名。但子贡立即反驳,在子贡眼里,孔子不像一般人把求功名看得那么重。

《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对为政的看法,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这也是一种功绩,何必一定要从事政治工作呢?

《论语.泰伯第八》记载了孔子对泰伯的推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眼中的泰伯“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是道德修养到很高的程度。

为什么《论语》教导人要淡泊名利呢?做过官的人就知道,大部分当官的人都是以升官加爵为目标,唯恐自己爬得不高不快,到了关键节点上总免不了上下走动。别有用心的领导也会利用这一点来让手下人为自己所用。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晋升提拔,就会有怀才不遇之烦恼,即使历代很多文人骚客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孔子看来,这是人的修养还不到,还不能真正看淡名利。只有真正看淡名利,不为名利所困惑,才能追求自己的使命里应该承担的事业,就是“志”。

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这种淡泊名利绝不是清高,不是故意为之,是真正把名利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为名利所困,才是一个自由的能追求志向的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