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阐述了什么道理 荀子劝学说明什么道理

2023-03-17 04:20   geyange.com

劝学阐述了什么道理

荀子劝学说明什么道理

1、莫非柯氏四级评估也可用于中小学教学?大学教学?

2、第三段从“学恶乎始”到“此之谓也”,阐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第四段从“百发失一”到最后,阐述学习的根本目的,亦即最终归宿。《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荀子劝学说明什么道理)。

3、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布谷鸟宿在桑树上,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不走样,天天如此。那些善人君子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不走样,心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专心致志。——《诗经•曹风•尸鸠》 

4、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荀子劝学说明什么道理)。

5、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6、师:理想不分大小,境界要分高下,我们先来看“荀子是怎么说的?”

7、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

8、师:不管你是什么马,人的资质天生存在差异,但后天的学习可以有很大的弥补和改善。只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你就能一马当先,马到功成。

9、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

10、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11、学习会让我们内强心智,外假万物,学习如此重要,该如何学习?苟子有没有告诉我们呢?在哪一部分?

12、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13、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

1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7、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8、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19、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20、这也是荀子“劝”的含义:勉励、鼓励。(板书:劝)

21、举例论证的论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

22、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24、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25、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26、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2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8、《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29、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0、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31、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32、《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33、我们要反思教育,反思受到的教育,怎样才能让教育效果非常好?怎样才能让学习效果非常好?学了《劝学》之后考满分而人生没有按《劝学》中所讲道理行动的人,人生成就仍然不大。看来教学效果评估确实不能“唯分数”,而应当更看重“行为改变”——按规律行动。教育应当把工夫花在促“行为改变”上——督导学习者行为改变。以督行致笃行。某人很行,这个“行”是行动的“行”积累出来的,是行动让人变得很行的,行动改变命运。

34、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36、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37、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38、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39、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40、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41、这两句里面有两个相似的词语:“知明”与“神明”。“知明”与“神明”,一字之差,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字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知明”的意思是“智慧明达”,它停留在人的知识和行为层面;“神明”的意思是“神圣明达”,它已经达到了人的道德修养层面,二者在知识和修养之间构建起了一座桥梁。其次,从词语来源来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知名”由博学和自我反省而得,它让人达到的是君子之境;“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神明”由积善而来,它让人到达圣人之境,二者又搭建了由君子通往圣人的桥梁。最后,从词语内涵来看,“知明”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强调个人修为;“神明”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重在惠及他人。可见,荀子想要通过从“知明”到“神明”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目标不仅要完善自己,还应惠及他人。当然,这不仅是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4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45、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4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7、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48、那些不按荀子《劝学》中所讲道理(规律)行动的人,都是些天资聪明的人,他们在做事前能在大脑中快速计算做这件事划不划得着?如果划不着,他们就不做。愚公移山,没有计算移山划不划得着。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没有计算划不划得着。他们想的是不计成本把事做成功。

49、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50、后面还讲了借助了什么?用相似的句子来作回答

51、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52、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53、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54、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55、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56、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57、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5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6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   

61、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

62、,            ”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的境界。

63、生: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65、可以看到,习总书记提到“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和荀子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提的“终身学习”。

66、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67、拿中国现在的14亿人来说,初中以上文凭程度的占9亿,这些人在中学都学过荀子的《劝学》,都背过,且考过,如果这些人都严格按照荀子《劝学》所说的道理(规律)进行学习,效果一定很好,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说明绝大多数人学了《劝学》之后并没有按《劝学》所讲的道理去行动。

68、荀子的《劝学》是诸子先秦散文的名篇。对于这样一篇流传了两千多年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落脚点如果只放在《劝学(节选)》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以此为教学重点,那就只看重了《劝学(节选)》的工具性,忽视文本本身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更忽视了这篇文章对中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本身,让学生从中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挖掘此文的道德意义,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以此指导学生今后人生路上的言和行,才是《劝学》一文真正的重点和难点。

69、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70、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71、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72、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