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世哲理 老子的处世哲学及其对现世的观照

2023-03-15 03:14   geyange.com

人生处世哲理

摘 要: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自我成就的心静境界,一是在无为中寻找有为的顺势,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辩证哲学。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老子并且能透过《老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1绪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内心越来越匮乏,虽然外在的物质得到了很多,却总还是有很多人不快乐,因此有必要学习老子的哲学,通过伟大的老子哲学找到现世中的幸福与安定。

2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简介

《老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知,自胜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自由,从而与自我合一;一是通过道与不争的提倡推崇来说明“无为有为”的重要性;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不困于心,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1.1自我成就的心灵境界

在老子看来,了解别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能看懂别人,了解别人顶多就是有智慧,但是能懂自己,了解自己才是正直的本事。但是很多人一旦谈到别人的为人处世,就极易讲述对他人的印象,对自己的了解却只言片语。

所以“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虚其心,弱其志,强其筋,健其骨”粗茶淡饭就行了,有衣服穿,有地方住就很满足了,不要有雄心壮志,头脑简单,身体健康就行了。”老子没有像佛家那样认为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一样,都可以接受,可上可下,可前可后,可有可无,可强可弱,像如来,像太极,可曲可伸,可苦可乐,可少可多,可快可慢。如《次第花开》里所说的“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链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者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修行最大的功课。”但作为有限的人,作为一个时时刻刻需要进化新陈代谢的人,不可能没有任何需求,不可能什么都不要,佛的修身太深刻,太彻底,却是有效的。

老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指出自知,但底层的扰动是决定性的,只要我们进入红尘中,进入正常的生活,就一定被这个底层所禁锢,就一定很难自知。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便是我力量很大的话,我胜过别人没有什么,但是胜过自己,才称做坚强。你如果不能胜过自己的话,光胜过别人,那只是外表而已,所以我们都知道很多话,都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而胜过自己,有一种方式叫做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我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偏偏不做什么,这样叫做胜过自己。否则你只是顺着自己的欲望去走,饭反而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

老子对财富也是不提倡过渡欲望的,他能够说 知足者富,你发财最好的路是什么?减少愿望。我满足我就很富有了,譬如你问我我现在有钱吗?看跟谁比,跟天下首富比,我们这算不了什么,简直是穷的不得了。但是第二个标准是什么?我自己绝不觉得有所匮乏,如果没有什么欲望,我觉得我很满足了,很富裕了,别人的财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同时,强行者有志,就是指坚持力行的有志向。譬如说我现在放假了,想要休息,我勉强自己多念两天书,今天晚上很累了,我勉强自己多念十分钟书,这种勉强自己去走的,代表的就是有志向。立了志向后,很轻松你再来念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的。你要比别人更有一点心得的话,就这样勉强自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再多做一点,这样才是有志向。

当自知,自胜与知足和强行之后,方能实现。

1.2在无为中寻找有为的顺势

如果说现代人读老子和《道德经》都是觉得老子这位致圣人是在透过文字跟自己对话,指导自己怎么处世、劝勉自己怎么成功。教育自己怎么修行,那么就是一种确认偏误。属于个人生存与治国的偏差。在老子那个时代,没有印刷术,没有大众传媒,没有畅销书的概念,老子穷毕生所学整出的学说,是为了给到诸侯各国,更有意义。

面对即将面临瓦解的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老子以及魏晋玄学、老子兵法以及各种围绕老子的思辨予以玄而又玄和辩证法的手段,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面对当时腐朽黑暗的政治统治,老子其实还是希望有为的,老子的目的是治国。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也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根据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为什么老子要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为君主考虑,向君主进言?这是由是周天子的守藏史,他的定位是王室顾问;作为历史学家,老子看到了纷争带来天下大乱的悲剧;作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看到了天道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因“可欲”妄为酿造的苦果。

处在我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表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战争频发,朝不保夕,以往的一切正常秩序都遭到破坏。统治者恣意妄为、为所欲为、侵夺算计的名利之心,将权力具象成繁多的约束,对老百姓的生活横加干涉。此种举动 ,让老子这样的人悲愤不已。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对的道法自然的肯定,实际上道与不争才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法则。也就是说,伦理教化,政治统治,都应统一于顺应道之内。

统治者也该如此,“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即自身雄强,却抱守雌柔之心,不与他人争短长;自己明白四达却不矜夸傲物,看起来就像很愚昧的样子,不处处显耀自己的博闻广识;知道自己荣耀在身,却能虚怀若谷,不事张扬炫耀。老子所言之“不争”,不是平庸无能、任人宰割的窝囊废,而是有能力、能善谦让的“至德”“上德

可见老子,旨在说明国家富强的必然。

1.3老子的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老子主张完全维护统治的结论,但是就道德经整体来看,老子也并不是赞同,人就完全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鲁迅评价老子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那么老子是如何具体看待现实的人生,生命以及人应当如何同现实的世界相处呢?

我们将从生死观,交友观,处事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这三个方面并非问题的全部,但也能让我们对庄子如何回答这一具体的问题做一大致的了解。

1.1.1生死观

对于生,老子立足于宇宙的广阔视野来观察的,老子体悟到,要个体的人排斥死亡是无济于事的,但他也认为有一种超越于生死的存在,这就是“道”,须将死的变化纳入到生死大化之中,纳入“万物将自化”之中,才能够解决人对死亡的恐惧感。而正是因为“道”的运动过程是永恒的。

老子认为人之生死和宇宙天地万物相同。

庄子也出现对待生死应按时处顺的观点,人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的,这是自然之理,即至死去也是顺应了自然之理,既然都是自然之理,只要做到按时处顺,那么在面对生死这样问题上又有什么好欢乐悲哀的呢?他也认为人的生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故而人且俨然且于去世而往傲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固执也治了。

老子指出了所以在生命之道的支配下,生命运动过程就是生与死各向对方转换的过程,生是向死而生,死是向生而归,具有积极意义。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他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其心灵境界是一致的。如果执着于生死并为悲哀,就是束缚自我并伤害自我,也就不能自我成就了。人若能看淡生死,不受生存与死亡的困扰威胁,便是道法自然。

老子生死观还与国家存亡相关联,一切国家灭亡的事情,让百姓做不到安居乐业,也会灭亡,会有新的国家替代。

1.1.2交友观

在《老子》中,老子讲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妄交,不受不利影响,不参与不良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一个合适的圈子着实重要。但是,老子认为,圣人永远不会抛弃任何人,为什么呢?如果你不具有排除别人伤害你的能力,你如何敢于接受所有人呢?因此,这需要一个前提:圣人具有常善救人的能力。

所以,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具备救人能力,所以不会抛弃任何人,那也就无所谓朋友或者非朋友了,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要做到“长善救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需要智慧,其次更重要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要站在一个安全的点上,是需要站在一个没有危机感的角度,然后你可以任意随意的思考如何救人,也就是你需要先实现自身的自由,才可能就得了人。如果你不自由,你所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会和救人这个行动产生矛盾。

在“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人无妄交,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你不具有改变错误的实力,倒是要防止错误对你施加的不利影响。一个人要做一点好事,都需要获得物质生活的自由,他首先需要已经足额满足了他负有道德责任的家人,才能去对世的大公无私,否则他就必须先取得家人的一致同意。那么说到底还是需要家人的付出和牺牲,否则一份善心还是搁在了空中

其实,以老子当时的身份地位,他还是很自由的,所以可以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1.1.3处世观

老子追求的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在社会上处事,不争要比争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从社会方面看更是如此,在一定的时期中,人不争而顺道处事能使社会得到稳定的发展,他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春秋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归结为人的“争”,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老子给“不争”很高的地位,“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老子认为不争是符合于道的智慧,是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最高的维持生存的法则。由此可见,老子的处世哲学是以他的天道观为基础的,也可以认为他的处世方略是其天道观在人生存中的体现。

总之,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成为老子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属。老子对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的最终落脚点,都指向理想与现实的共融,并尽量让现实符合自己的理想,让人生的价值在回归道本性的同时体现出来。

3老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关注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对社会人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社会上腐化奢靡的风气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乐此不疲。然而越是追求却又越容易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陷入泥潭,最终迷失了自我。究其根源,乃是忽略了精神世界的保养,让外物过分侵蚀自己的生命所致。人们被外物所累,难以逍遥,却仍执著于此,执迷不与此,实在是人生的一打悲哀,老子让人无欲,寡欲的教诲,无疑是振聋发聩耳朵,而我们如能重拾无欲与寡欲,养护心灵使人性纯粹,则心灵的宁静与幸福的感知会重新眷顾我们。

老子所提出的不争,无欲,恰是今天我们所缺失甚多的。我们不必像老子那样激进的去忽视人的基本需要,镇压人的欲望,把人的正常需求看做是违反人性的歪曲和否定。

我们可由借由老子的这种批判视角,发现当代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弊病和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要而言之,其根源在于人们过分有为,这种过分有为对于政府而言,是不懂得顺任民性民心的无为而治,对于个人而言是相互争名逐利。而政府中的某些官员为己之私利,贪污腐败,巧立名目,更加败坏了社会风气。如此济济于名利之间,社会焉得安泰,人生焉得幸福?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死观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些人或乐生俱死或寻死厌生,前者容易导致欲望泛滥的纵欲主义,后者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厌世主义。他们对生死的态度都不能像庄子那样在自然规律中体悟把握,若是过分的让自己的欲望情感伤害了生命,我们如果能把生死看得透彻一些,不过分燃烧生命,就不会轻易陷入纵欲厌世的泥潭。他们对生死的态度都不能像老子那样在自然规律中体悟把握,若是过分的让自己的欲望情感伤害了生命,我们如果能把生死看得透彻一些,不过分燃烧生命,就不会轻易陷入纵欲厌世的泥潭。老子的救人,对于当代人来说,也就是做好自己,与人相交,贵在三观一致,彼此心意相同,毫无虚情假意,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身处在利益网中的人们也会感叹,好友难得,知己难求,生活中既没有知心好友,又不能在精神上获得超越,还要奔驰于纷纷扰扰的世俗名利之间,追梦梦想,慈悲可叹。

世间的需求和享乐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具有相对性,虽然老子过分夸大了这种相对性,但是他的目的在于让国家太平,百姓生活得跟好,使人具有更高的观察力和包容心。我们当然要对需求和欲望的好坏有所辨别,那这种辨别体现在一些事情上,应当让我们洞悉事情的真相和舍弃无关紧要的欲望。例如游戏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放松工具,对于游戏所带来的放松效益,我们要有甄别的能力,不能一味盲从感官的享乐,有时候游戏的放松恰恰是毁掉生活隐瞒真相的。我们要做的便是善于正确的看待欲望,所谓的独立思考,筛选自己的欲望,对于生活中诸如决定结果的事件,我们要常怀一颗忍耐之心,不要过分放纵自己,忍过一些艰难的探索与工作,人的能力就强很多,生命会因进步而得到安顿,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正能量许多。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对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是具有批判和指导意义的。当代的社会发展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与生命,而社会本身也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问题。当代知识分子正是看到了以上问题,所以在寻求古代先哲的救人救世的道路上,重新发现了老子。可以说时代需要老子,老子也需要时代化。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很多认识的人或者不认识的人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其实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大学三年,真的学到了很多,从做的不好到做的较好,希望自己能坚持终身学习,让自己变得比以往更好。最后,对于自己思维表达和逻辑能力的提高表示欣慰,或许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更好地说与写!愿自己所学会在生活中实践,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感谢我的母校,我的父母、朋友,以及包容我,带我成长的人,感谢所有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