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精神文化传统

2024-02-11 00:42   geyange.com

清明节的精神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都十分重视。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节日习俗

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首先,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特殊。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日子,是肃穆的,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是欢乐的。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的文化蕴含,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这简单的八个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的活动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如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结合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清明节俗形式,这些节俗形式,并不是源于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来自芸芸众生自发的生活实践。因此,这些习俗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也强大得多。

“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豁达生死观

清明节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动,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终追远”,反映的是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把生与死等量齐观,将生命看作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和死都抱顺应自然态度的生死观念。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说“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也是一种淡定的态度。这种生死观派生出对生命的两种态度,一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中国人形成浓烈的“生死排场”,表现之一就是崇尚“入土为安”,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从古至今,“入土为安”习俗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是一种仪式,它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

因此,清明节远不止扫墓、烧纸钱,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对已逝亲人、祖先的怀念,对先贤、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节,中国人祭祖拜宗的传统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扫墓、祭奠,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它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中国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重要关系。

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

几年前,我国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为更好发扬清明节文化的积极意义,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祭先烈”,就是我们生者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怀念与景仰,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努力去完成。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各种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通过“祭先烈”活动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清明节之际,国内媒体发起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以“知荣、明耻、奋进”为主题,表达广大网友、社会公众对为国捐躯民族英烈的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这样的活动就很有意义。

“敬先贤”,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经以自己的贤能、品德、才干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法国有先贤祠,其中安葬着很多对法兰西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现在已经成为法国精神的象征。在我看来,先贤首先是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如徐光启,也包括工商界及官员、地方绅士中具有很高社会声望的人士。这个群体的产生,与相对发达的民间社会相关,他们一般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为舆论认可的社会声望。“先贤”是社会的良心和脊梁,怀念先贤,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入推进荣辱观教育。

“忆先人”,就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个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艰难打拼,辛勤的开拓与奋斗,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起点。清明前后,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们回家“扫墓上坟”,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缅怀先人,“祭之以礼”,寻根追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

今天怎么传承清明节文化

清明节起源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传统的清明节文化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清明节的传承也在经受社会发展的考验。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改变了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我们要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性节日。

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习俗,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民间艺术。

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它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在新时期,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说,传承好清明节文化,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本版图片均来自CFP)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