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是谁提出的

2024-01-27 21:09   geyange.com

贵不忘道是什么意思

唐代司马承祯真人有《坐忘论》七篇,关于道家之“坐忘”法门有详尽论述,而在作者自序中对这一问题其实已有直接回答: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涸辙之鱼,犹希升水。弱丧之俗,无心造道。恶生死之苦,爱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轻道德之行。喜色味为得志,贬恬素为穷辱。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纵易染之情,丧今身之道。自云智巧,如梦如迷。生来死去,循环万劫。审惟倒置,何甚如之!故《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坐忘”一词,源出《庄子·大宗师》“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庄子“坐忘”之说,教人抛弃身体感觉乃至一切主观意识,却并非要人去学作蠢木顽石一般无知。

“我”是主观意识之综合,“坐忘”即“丧我”,丧小我以通大道。可知庄子“坐忘”之概念在理论上承接了老子的“道”论,从修炼方面来说,亦可以认为“坐忘”是老子“无为”概念的一种具体落实,即在生命炼养层面的落实。

所以司马承祯解释“坐忘”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敬信》)。亦是合老子“道”论与修炼经验而言之。

——以上为从修道角度来理解“坐忘”。

既然论以养生为旨,那么“坐忘”与“养生”究竟又有何联系?按照司马承祯之说,“忘”的反面即是“虑”,任何思虑总不免要消耗精神,故“坐忘”者,即通过泯思绝虑以使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休息,行而久之,精神充足,自然也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所以司马承祯说:“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神”即精神,“气”即能量,只有“坐忘”才能“无心”,只有“无心”才能“凝神宝气”。继而以精神力(神气)变化形体,即司马承祯所谓:“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得道》)。

——以上为从养生角度来理解“坐忘”。

休息能够涵养精神,有益身心健康,此属常识。如此说来,道家所谓“坐忘”之说与通常所谓“闭目养神”究竟亦无本质区别。

宋代程颐评价《坐忘论》:“司马子微尝作《坐忘论》,是所谓坐驰也。”“驰”就是松弛、放松的意思,以此理解《坐忘论》之“坐忘”,看似无差,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不明道家“极端哲学”之故。用非用物之全,而是用物之端,极就是端的意思,极端才能有用,有用才能见效。放松人人都会,然而极端放松却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

《坐忘论》“坐忘”的极端:其一,是“坐忘”程度之极端,所谓“万虑皆遗”(《敬信》);其二,是“坐忘”时间之极端,所谓“无问昼夜行立坐卧”(《收心》)。依此行功,方能见效;不依此至极,则不得谓之真“坐忘”。故唐代仙人吕洞宾云:“静里寻真真要静,心从忘处至忘忘。”

至于程颐所批判的“坐驰”,即所谓“有忘之心,乃是驰也”其实与“坐忘”毕竟不能等同,这是因为:其一,既然“有忘之心”在,说明并没有真“忘”;其二,即使坐忘就是“坐驰”,那么“坐驰”到极致本身就是对“驰”的否定,故不得谓之“驰”。

——人知忘而不能至忘忘,人知无而不能至无无。这是常人虽有养生之法却不能全养生之功的原因所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