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4-01-04 00:22   geyange.com

小猴躲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01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部编教材保留了这个童话,编在一年级下册第18课。

打开《部编(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教材解析”版块里是这样写的: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教师用书》在课文理解方面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在"百度百科"里《小猴子下山》给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启示是: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在网上查找,还看到有老师这样诠释: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

还有的说:《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如果总是三心二意的话,就会顾此失彼、一事无成。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从众,看见别人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要目标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02

《小猫钓鱼》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个故事《小猫钓鱼》。

《小猫钓鱼》

猫妈妈带着小猫在河边钓鱼。

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钓着了一条大鱼。

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又去捉蝴蝶。蝴蝶飞走了,小猫还是空着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又钓着了一条大鱼。

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猫妈妈看了看小猫说:“钓鱼就钓鱼,不要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到鱼呢?”

《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很明确: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

03

比较一下,发现不同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一比,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它们的不同来:

不同一:《小猫钓鱼》开头就讲“猫妈妈带着小猫在河边钓鱼”,可以看出一开始小猫是有目标和任务的;《小猴子下山》开头讲“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他并没有什么目标和任务,只是随意下山走走。《小猫钓鱼》是做事,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小猴子下山》则更像是一次游历,对于游历来说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及感悟。

不同二:《小猫钓鱼》过程中,因为小猫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扑蝴蝶,在整个过程中其实都是一无所获的;《小猴子下山》中的小猴子先是掰了玉米,后来又摘了桃子,再后来摘西瓜,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有收获的,如果到此为止的话,你看他的收获还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桃子比玉米更好,西瓜比桃子更好。只是后来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才落得一无所获、空手而归的结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小猴子目标始终如一,在掰了玉米之后,便不再改变,他扛着玉米走过“长满又大又红的桃子”的桃树,又走过“满地又大又圆西瓜”的瓜田,对于这些他目不斜视、心无杂念,最后终于扛着一个玉米回到家。这是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呢?会不会留下一些遗憾呢?

所以,当我们把这两篇童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就能看出,如果拿它们来说明一个相同的道理,总是有些不太妥当的地方。

04

《小猴子下山》的另类诠释

读《小猴子下山》,其实还会让我们想起另一个故事《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去地里挑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与苏格拉底的那些弟子相比,小猴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选择。那么,他最后为什么也空手而归了呢?他又错在哪里了呢?

当然是错在他的最后一次选择上。对于小猴子来说,玉米可以吃,桃子更好吃,西瓜更大更甜。可是,在做第四次选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去追一只小兔子,对于一只吃素的小猴子来说,去追逐一只小兔子真的是他所需要的吗?显然,他选择了一个自己不需要且又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的目标,这才是他最后一无所获的根本原因。

其实,读《小猴子下山》会让我们想起人的一生。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很难在生命的开始就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一辈子始终如一,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人这一辈子,在不同的阶段总会有不同的目标,在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便会转向新的目标,这才是成长。

可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像小猴子那样,如果选择的是一个自己并不真的需要且又超出了自己能力的目标,那才是人生的悲剧。

(作者:李国胜 河南省新乡市新区小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