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的哲理是什么? 读书哲理诗:《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 理解诗题及诗文的含义
题意:看书之后产生的感想。
诗意:
第一句:半亩方塘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此句赞美半亩方塘的清澈明亮。比喻看书的过程就好像照镜子,镜子打开后,一切变得格外清楚、明了,表明看书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
第二句:天光和云影映照在半亩方塘之中,闪闪烁烁,变化莫测,好像一个人在徘徊,移动。指这时美好剔透的自然风光。眼前景物的剔透象征着人内心世界的丰富。
前两句均写景。
第三句:要问方塘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为全诗的转折点(从前两句诗的写景转折到后两句诗的明理),
第四句:因为它是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池塘。回答了第三句提出的问题。比喻读书的时候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明理,为名句。
半亩:是“方塘”的别名,朱熹出生在“半亩方塘”(今福建尤溪城南郑氏馆舍),朱熹在此的住宅被后人扩建成了南溪书院。
鉴:镜子。一鉴开:一面打开的镜子。
渠:它,指半亩方塘,不是指小河沟。
那得:怎么能够,那同“哪”。
为:因为。
2、了解诗人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朱熹简介:
1、朱熹生平。半亩方塘是郑安道的住所,郑安道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挚友,朱熹出生时,和他家人一起住在半亩方塘的西厢房。
朱熹13岁时,父亲去世,父亲将他和母亲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刘宪4位好友,委托他们帮助教育朱熹,朱熹和母亲搬到了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居住,刘子翚是朱熹在儒家的启蒙导师。朱熹20岁时娶了自己恩师刘勉之的女儿为妻。
朱熹19岁考中进士,做官清正有为,但是为官之路坎坷,因对朝廷的失望,曾辞官回乡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但由于他的思想深受为官者喜爱,多次被邀请出山,重入仕途,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
2、朱熹是宋代最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他认为“理”为事物的规律,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
朱熹不是孔门弟子,但其本人却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他的《四书章句集注》(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中国古代后期儒学的重要著作,也是朱熹生后,科举考试官方规定的教科书,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3、还是宋代重要的诗人。《观书有感》(其一)、《春日》等是其最著名的诗篇。
《观书有感》的创作背景:
朱熹回尤溪县郑氏馆舍故居时,看到父亲亲笔写的词,看到父亲熟悉的字迹,感到非常亲切,同时,当他走进院子,再度看到儿时的半亩方塘以及用来读书的“观书第”时,儿时在池塘边读书的情景仿佛再现眼前,于是咏出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
3、感悟诗中的情感
《观书有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它体现的哲理是:只要时时刻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新知,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保证清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