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道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四位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桓(huán)晓红、青岛农业大学海 学院柴俊秀、湖北大学周作菊和华中农业大学李立根,刚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课,听了很钦佩,也有了一个认识,即:这次说课是我们湖北大学语文开展说课活动以来,说课质量最整齐,说课水平最高的一次。这个评价的依据是:
1.四位老师的说课,不约而同,自觉围绕“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素质”这一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命门;
2.课堂教学安排,依照上述“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素质”四要素,一根红线穿珠,依次递进;
3.教师发挥,个人特色明显,看得出是依据所学专业去发挥和凸显;
4.这样,整个说课呈现出来的教学情境,可以说是绞合学生需求和大语属性,做到了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大学语文工具性,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二者得兼,两不失误,一体有机,弹性完美;
5.因此,教师说课放松,个人发挥有余力和余兴。或雅致细腻,或朴实沉稳,或知性风度,或语惊四座……
说课开展以来,从来没有看到今天这样,台上说课的得心应手,万变不逾矩;台下听课的自由放松。在这样放松的感觉下,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本路子。
下面说说各个说课老师的印象深刻处——
河南财经政法的桓晓红老师的说课,弥漫浓浓的知音文化的传统美感,最大特点是说课中能够把定性的断语,提炼成格言金句。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以后会被渐渐忘记,但往往课堂上的一句二句金句箴言可以回味终身。如:
“知音故事始于弦断,升华于断弦”;
“知音之音,音乐之美;音乐之大美,和。和成乐教:乐和-人和-家和-天下和”;
“知音之知,听与和。知音者,乃识曲-识器-识情-识意-识人”;“俞伯牙与钟子期,杵臼之交到君子之交。君子之交,吊以乐,祭以琴,哀以诗,报以孝”;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柴俊秀老师的说课,重难点突出,有深度和广度。一是文本变迁,从一节记事扩充为一篇小说,随着其中的情节大量增加,问答增加了。问答细节中增加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二是从俞伯牙、钟子期的一问一答过程中,看二人势位关系的变化;延伸至现实中,提撕大学生学会如何沟通?
说课的亮点,是强调“知音”的势位落脚在平等,但二人侧重的脚基不同:俞伯牙看钟子期是讲求“人才平等”;钟子期看俞伯牙是讲求“人格平等”。
湖北大学周作菊老师的说课,特点一是“通过文字、文献、文化递进贯穿大学语文课”,有守成大语规范的初心;二是以自己文献学、文字学专业长项,加强说课的知识性学术性,有翻出大家风范的用心;三是以所处地域优势“楚文化”加强说课的风格特色,有创新楚地文化的匠心。
亮点是,在溯源流变中,强调“百余字敷衍成为七千字小说,冯梦龙完成了知音故事从书斋走向民间。”匠意是,强调楚人尚乐的文化渊源——巫文化,从楚人尚乐、尚歌、尚钟、尚琴,诗乐舞一体,翻转出了道家思想的孳乳,奠基了老庄哲学之根本:尚乐者,必逍遥游也。
华中农业大学李利根老师的说课,强调“话本小说不同于诗歌辞赋,不善诵读,长于阅读,回味与内涵较诗歌远为丰富”,由此说课贯穿的风格,是话题沉潜厚重,引申滋味隽永。说课的特点,一是从文本到情节,善于比较;二是从知音作品汇聚,看历代人同此心;三是从课中导讲到课后作业,注意提升。
如问:知音为何需要?答案是一般的人性需要,更是内省文化的需要,最终是士人择主而事、臣子知遇属性的。又如问知音为何难觅?答案是孟浩然、李白、贾岛、王安石、岳飞知音主题的写作?根本寻求的知遇对象,是君王。还如问:知音为何感动世人?答案是文化上回应名教时代向真性情时代转变,文学上情节的传奇性、戏剧性勾勒。总之,一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冯梦龙对知音的礼赞!
李老师说课的亮点,一是知音的价值评价中,强化了“琴圣”的解释,认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琴道融释,亦可以作儒释道合一的解释。这样,将知音从文学、伦理学水平,提升至了哲学境界;二是课后升级作业,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对汉阳作为知音圣地的考证。这是从书本走向田野实践的创意,对学生和学习很有提升的向量。
谢谢四位老师,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深入讨论的机会。最后,说说我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主题效果的看法——
我认为冯梦龙的这篇小说在明代的出现,其实不是知音的礼赞,而是知音的挽歌。
首先要说,友谊不是浮在半空中,友谊的生命来自地面滋养——它所生存的时代社会背景。友谊的生命生长存活空间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人人都呼唤“友谊”,都少不了友谊的支持与帮助。友谊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是生活中的必须,是人世生活的伴侣,感情世界的慰藉,生命构成的要义。可以说人生在世,不可一日无此君。
什么是友谊?在诗经时代,《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友谊是一种情如兄弟的平等关系(所滋润);《周南·关雎》曰:“琴瑟友之。”是说友谊是一种结构人、完善人的互补关系。《小雅·伐木》:“矧(shěn,况且)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中描述说,有了友谊,人心安宁,犹如神助,天人合一,社会和睦。
(1)这是从伦理关系上讲友谊。
在近代,英人培根写了《论友谊》一文,从引述“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的理性天平标准开头,培根将人一把拔离出自然蛮荒和宗教信仰,放到发掘人的创造潜能的平台上,论述友谊就是力量。友谊有什么力量?征服自然社会的力量。培根论证说友谊有三种功效:通心气、启理智、扩张征服自然社会的身体,仿佛是分析一个实验结果、人工制品。
(2)这是培根用“效用”解说友谊
到了现代,梁实秋《谈友谊》则兴意萧索。他既没有了《诗经》牧歌似的圆融生机,也让培根“友谊的主要效用”及其信心消失。梁实秋把古今中外的友谊谈论,一一强征博引,末了忽然没了底气,忧心忡忡,说:“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原本“友谊”是朋友中间的应有之义,时下谈之,何其不易:“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梁实秋《谈友谊》)
(3)这是从生意场上讲友谊。
我总觉得“友谊”在它的源头上不是人人之间的关系。人爱犯错误,人还有罪恶,人承担不了构建友谊的基质。孔子要求“朋友信之”,又强调必须“朋友有信”。“信”这个东西,决定了友谊之成为友谊的基质,而“信”所依凭的“灵”。这个“灵”不是人人之间心灵,而是人神之间的神灵。从字形上分析,“信”从人从言,是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古人云“忠于民而信于神”,又云“祝史正辞,信也。”“信”的本意是指人跟上天之间发生的无纸契约关系,在西方宗教里,则表现为人跟上帝建立信约关系。《旧约》是人跟上帝之间直接签定,人信仰上帝,上帝履约给人活;《新约》是人失信后,跟上帝之子耶稣签订,人信仰基督,基督履约赎身拯救人。人有信,神应约,人便有了依托。《旧约》上说:“忠实的朋友,是稳固的保障;谁寻得了祂,就是寻得了宝藏。”信有了神灵的约,便有了永恒的幸福。所以《旧约》又说:“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因为祂怎样,祂的朋友也怎样。”
(4)这是从信仰(信约)关系上讲友谊。
商业时代已经来临,上帝的信约到了世俗生活将失去效力。商业契约担当了上帝制约,法律置换了基督。当友谊托付给人心(人间),以填补神离去而遗留的空缺时,友谊的基质不再是“信约”,而是“诚信”。这是人的堕落,也是俗世生活的进步。友谊从此被这样定义:她是心灵的契约和共鸣。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就说:“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5)这是从契约关系上讲友谊。
一段时期以来,要么朋友,要么敌人,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友谊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时代,友谊的根基是文化或政治“意识形态”。凭着国际歌,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找到朋友。国际友谊、民族友谊和阶级友谊,加上修辞的友谊并不似原初那么纯粹,其目的不再是救赎人、不是和平生活、不是拓展自我、不是心的呢喃、也不是理性,而是“统一战线”,是“孤立、分化并打击敌人”的手段。
(6)这是从阶级关系上讲友谊。
毕竟,友谊是源自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完整生活的精神构成。但是不同的时代,友谊生长的地面是不一样的。时代变了,为友谊担纲的东西要变。冯梦龙生活在商业萌芽升起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从伦理到契约的转型时代,这是一个人际关系“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的时代。原有的知音随土壤的消失而消失,或正在消失,故一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客观上(如果他主观不愿意的话)是冯梦龙唱的一曲知音的挽歌,不是知音的礼赞。
(说明:本文前半部根据笔记整理,后半部节选自旧文《友谊的翅膀依靠什么飞翔》)
20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