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 你好,我是奈樰,谢谢你阅读这些尚未成熟的文字 :D
我的文章仅代表我的观点,请大家持着“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的理念去看这篇尚未成熟的文字,最后剩在脑子里的就是你自己的东西咯。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先不正经地科普一下“狂躁症、抑郁症、躁郁症”三者的意思。
知乎上的这个回答很形象:
“狂躁症开飞机,抑郁症开地铁,躁郁症开船。”
——TardisNS
即,一个在天上,一个活在地下,一个上不来也下不去。
开船的意思是,时而风平浪静(郁),时而惊涛骇浪(躁)。
狂躁症:
狂躁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其特征有:
1.感觉过分自信,甚至有浮夸想象. 2.比平常需要更少的睡眠. 3.无法停止说话 4.思想飞快转动. 5.很容易分神 6.在性生活和社交场合中太活跃,或学习当中能发挥超常,或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激动不安. 7.进行快乐的活动不考虑后果. 8.不会考虑长时间的坐在一个地方. 9.过于严格的处理事情.
(摘自百度百科)
简单又粗暴的来说,是情绪过于高昂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摘自百度百科)
简单又粗暴的来说,是情绪过于低沉
躁郁症: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D),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原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摘自搜狗百科)
简单又粗暴的来说,是情绪时而过于高昂,时而过于低沉
大家有没有听过抑郁症呢?近些年来,因抑郁而自杀的新闻逐渐增多,虽然人们对抑郁症更加熟悉了,但仍然没有改变抑郁患者逐渐增多的趋势。
你是什么时候了解到它的呢?
是因为听说许多名人受抑郁症的烦扰吗?比如林肯、丘吉尔、梵高、海明威、诗人海子、张国荣、乔任梁、雪莉……
我最初接触抑郁症是看《人间失格》,当初年少无知,看到太宰治的文字后竟觉得他是个“中二少年”,自己也不太懂他绝望的心情,反而在现实中装模做样,模仿他那比较消极的话语与厌世态度,并以此为荣。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依循着与昨日无异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欢乐,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悲痛来袭。”
“早晨,我睁眼醒来翻身下床,又变成了原来那个浅薄无知善于伪装的滑稽角色。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趁着还没有受伤,我想就这样赶快分道扬镳。我又放出了惯用的逗笑烟幕弹。”
"我开始隐隐约约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它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斗,而且是即时即地的斗争。人需要在那种争斗中当场取胜。"
"过去我一直过得像身处地狱般的人类世界里,这可能是唯一的真理。"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当时的自己喜欢摘抄句子,虽然没看过整本书,但看了这些句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开始代入自己,变“丧”、变“不合群”、“与众不同”。现在想想,那时自己因年龄小、阅历较少,思维比较单一,容易被牵着走,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论看什么东西,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对于这篇文章也是一样。
我想,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并不适合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孩子由于年龄太小、阅历不多,读不懂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哲理,进而会影响孩子以后接触、深入了解作品的兴趣;另一方面,该玩耍的年龄,让孩子接触这些,不是苦了孩子嘛。
接下来进一步了解抑郁症是看《SKAM》系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版。《SKAM》第三季的主角是患有躁郁症的。这个作品让我看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亲近的人得了精神疾病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怎样的行动呢?是接受他们,还是逃避他们呢?
《SKAM》的小天使们,以及我讲的这本书所表达的主旨、这部电影的主角,他们都选择了前者——接受,包容,理解,陪伴他们的挚爱。
因为某些巧合,遇见了一本介绍抑郁症的好书《活下去的理由》,这是一本“用痛苦写就,却能让人走出痛苦”的书,24岁时,作者马特·梅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故事讲述了他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被推荐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有堺雅人主演的《丈夫得了抑郁症》这部电影,一看是雅人叔演的,我就更感兴趣了。这是一部很有日本味道的电影,非常温馨、温暖、治愈。
接下来的内容我会围绕着这些来谈我对抑郁症的看法。
01
正确看待它
大家从小就上过体育课对吧?我们从小就知道锻炼身体、爱惜我们的身体。当我们摔倒时,我们知道疼,看到磨破皮的伤口,我们会拿药水给伤口消毒、拿纱布缠上或是拿创口贴贴上,让伤口好得更快、让自己没有那么疼。
在我们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东西呢?
它就是内心,我们的心。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句台词: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我们的内心也会受到伤害,但这往往是隐性的。身体上受伤我们很容易能发现伤口,但内心不行。在诊断出心理疾病之前我们都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仿佛掉进了一个无底的黑洞,我们无法判断自己的情绪。
抑郁症可能会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身上,包括儿童、青少年。虽然现在的我们物质条件变好了,但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仍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一位心理学家曾对62位15-23岁心理专科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
……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单纯靠药物或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认识本病,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知乎
当你得了抑郁症,你周边的人听了可能会说:
“你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你为什么会伤心呢?开心点就好了嘛!”;
可当你得了某种身体上的疾病,想想看,他们会追问你:
“你为什么会得癌症呢?”、“你为什么会有心脏病?”这种愚蠢的问题吗?
“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因为抑郁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神秘的,所以很容易滋生偏见。偏见对于抑郁症患者尤其残忍,因为偏见影响思想,而抑郁症是思想的疾病。”
抑郁症,就像心理上的感冒,每个人都可能会得,也许它就像是外星人入侵,出其不意,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但抑郁症第一次发作之前会有预兆的,不过我们很难发现这是真的,只有从患病的那一刻之后,你才会发现脑海里早已埋下了抑郁的种子)。
但终有一天,它们也会离去。
就像是《活下去的理由》中所说的——
“抑郁症也许是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乌云,而你是整个天空。乌云出现之前就有天空。乌云脱离了天空是不能存在的,而天空没有了乌云依然是天空。”
你的大脑是一片天空,抑郁症(负面情绪)就是一片乌云,乌云终究会散去,当然也会有重来的时刻,但不能因为天空被乌云暂时笼罩,而否认了整个天空的存在。
你是一个整体,抑郁症只是你的组成之一。接纳抑郁症带来的想法,但不要成为想法本身。允许乌云的存在,但不要成为乌云。你是想法的观察者,是拥有理性的,学会区分,学会判断,而不是所有想法的执行者,更不是受害者。你可以选择活着或者死亡,但是活着就意味着你有两个选择,而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天明微蓝
法版《SKAM》中,Lucas不解患有躁郁症的男朋友Eliott的行为,还记得那个形象的比喻吗?“躁郁症开船”,它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Lucas在与Eliott的恋爱关系中受到了伤害,Lucas躲着Eliott,他们之间产生了误会、隔阂。后来,他在如救赎般的曲子中醒悟,他不愿放手,他不愿抛弃他深爱的人,在那个夜里,他从教堂里冲了出来,拼尽全力向与Eliott的秘密基地中跑去,抱住了躲在角落里悲伤哭泣的Eliott;
《SKAM》法版第三季剧照
《丈夫得了抑郁症》电影中的妻子也选择接受这样的丈夫:尽管丈夫变得与以前不同——他不会做家务了,甚至丧失了味觉,他心情忽高忽低,就像天气一样,但是妻子还是深爱着那个曾经给予她力量的那个男人——她想起了他们最初相遇的场景——漫画,仅仅是她的爱好而已,当周围人都十分优秀,没有什么人关注她的时候,这时,丈夫来到了她的身边,对她的画赞不绝口,他给了她力量以及前进的动力。现在,她可以反过来给丈夫救赎了。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剧照
接纳情绪,接纳它,接纳他们
不要忙着否定情绪,要明白,这些情绪也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我们好像学会了隐藏内心的情绪——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嘛,懂事了,学会自己忍耐着消化情绪了,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释放情绪的渠道,这样下去会憋出病来的,就像书中作者所说——
“后来我抑郁症、焦虑症发作,我觉得我的病是所有那些被压抑的强烈情绪累积的结果,就像大坝决堤一样,如果你太难释放自我,那么自我会破壳而出,淹没你的意识,试图淹死你所有失败的、半真半假的自己。”
以前很多时候,我会责备自己、质问自己“为什么又又又陷入低迷情绪啦?怎么又‘网抑云’啦?”
我一直认为,这种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它会带给我一种压抑的氛围,一种痛苦的感受,并且让我很容易用言语伤害到他人,从而更加责备自己,陷入情绪的怪圈之中……
但是,这种情绪也很正常啊,“存在即合理”——既然你不会否定自己快乐的情绪,为什么会否定自己消极的情绪呢?
难道人生就必须永远是快乐的吗?
既然不开心,为什么要笑呢?
无论处于什么状态的自己,都是真实的自己呀,我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骄傲。
米歇尔·福柯说:“这个社会正在阉割我们,要求我们正常,即使它是令我们变疯的原因。”但“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70亿种正常。
这个世界在蓄意催人抑郁,因为快乐对经济不利。如果现有的一切就让我们很快乐,我们何必追求更多?不要因为自己有负面情绪而萌生罪恶感。即,
你可以忧虑,但别“元忧虑”——忧虑忧虑本身。你可以悲伤,但不要成为悲伤的人,要知道,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刻,你还会充满快乐。
抑郁症这个东西,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得了这个病的人,他们应该是比较细致敏感的吧,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往往是更加善良、脆弱的。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像是作者在文中写的那样,许多伟人都是和抑郁症这条“黑狗(出自丘吉尔)”做斗争的哟,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大家都不免的有自卑情结或者是抑郁情绪,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情绪,正如每个人都有伤心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在某些方面自卑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夸大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也不应该轻视别人口中的“抑郁症”。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不同,它不仅仅是心理上让自己觉得人生黯然无光,而且还伴有身体上的疼痛。
请不要一直对他们说“振作起来”、“一定会好的”、“别想太多”……诸如此类不太负责任的话。
其实,你能给他们最好的安慰,就是陪伴在他们身边。
如果在痛苦的时候有一个深爱的人陪伴在自己身边,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Lucas在Eliott的一次发狂后跟朋友们进行了对话,其中Baz的母亲就是位躁郁症患者。
Baz:但你之后为什么不和他说话了?
Lu:我不知道,我觉得我做不到
Baz:为什么啊?
Lu:因为他有躁郁症
Baz:我们不在乎。如果他还处于危险中,那我承认,这不是最好的时机。我妈妈在狂躁期的时候是很难去交流的,但之后,在结束后,挺容易的。我们会有很多话说。最近Eliott有试着联系过你吗?
Lu:有
Baz:那你干嘛还在这儿啊?去见他啊!
Lu:我不知道,我只是不想让情况变得更糟。而且在游艇的时候,Eliott的前女友来了。她告诉我,我去见他会伤害到他的,还说他不在乎我…
Baz:好吧,非常好,所以你还信了他前女友的话。她是什么时候告诉你说他不在乎你的?……你直接去见Eliott吧。这些事都是关于他的,不是吗?Lucas,我很确定他想和你在一起。证据就是,他为了你和女友分手了。他见了你的朋友,你俩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是很开心吧?
Lu:对。
Baz:最重要的是,他有试着联系你。这不就是明摆着他想见你吗?你知道吗,并不是因为他是躁郁症患者他就感受不到,反而恰恰相反。相信我。我不会跟你说这会很顺利,你们还会有非常、非常艰难的时候。但如果你爱他,这一定没法阻止你。我们得去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
《SKAM》法版第三季剧照
03
不要让极端的情绪占据大脑·会改变的
……但是,抑郁症患者反而连快乐,都不被自己允许了。
他们认为,快乐之后往往伴随着痛苦,快乐越强烈,痛苦就会越强烈。
作者在“抑郁症对你说的话”一节中写道:“我看过明天了,明天更糟。”
可是,生活总是起起落落的嘛,可能“落”的时刻比较多,但要相信,蔚蓝的天空总会有被乌云遮挡的时刻的,但是也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刻的。
阴天虽然不及晴天明媚,却远比黑暗光明,不是吗?
性格确实会“决定”、影响人的人生,我们生下来一定会遗传家人们的某些性格,但性格可以塑就、可以变化呀。
“活”是三点水,水意味着流动。只要活着,无论什么都会有所改变。
04
适度工作,学会休息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剧照
对于工作,怎样都好,希望自己就像瓶子一样,完整就好,只要完整,就有保存下去的希望。
“放假时,休息就是作业。”
妻子在家对辞职的丈夫说了这句话。丈夫一直受公司的“压榨”,他马不停蹄地工作,这加重了他的病情,精神恍惚、整天怏怏不乐,他又不好意思辞职——更在乎他人的感受,反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需求。
有的时候,“我不干了”一句话,能解决许多难题。不干就不干了,有什么好羞耻的呀?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呀?难道做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得努力、必须要成功吗?(这里特指内耗的工作、收获不大、强制性的工作)
对自己温柔些。少工作,多休息。
05
如何改变·活着的意义
我认为比较有用的做法是:行动起来to do something、运动锻炼、阅读写作、音乐、冥想(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交谈。
“花太多时间去想所剩的生命…反而忘了好好生活。”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反而会找不到答案、陷入无限的迷茫。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未知,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迟滞不前,我们仍会前行,在迷雾中摸索着前行。
运动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我们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能很好的释放压力,而且运动还能帮助身体新陈代谢,从而我们会感觉到满足感,这样可以使心情变好。患有轻度的抑郁症,有氧运动可以缓解抑郁症,比如散步、慢走、慢跑、练瑜伽、打太极等。
阅读,既是难民的避难所,也是指路的方向标。“读一切你想读的,读就好了。”在阅读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灵魂。同时,写作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想法,与自己对话,清空头脑,释放情绪。
音乐的力量——跃动的旋律在身边环绕、舞动,在听歌的过程中,我们跟随着旋律,能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让自己心情更加舒畅。
冥想——与自己对话。我进行过几次冥想训练,其中一个方式是,我们可以塑造一个“人”,或者是“精灵”、“动物”……无论是什么,他们都要能够给自己安全感,就像你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在闭上眼、静下心之后,想象他们来到了你的身旁,抱住你、抚摸你的头,告诉你“没关系”、“我永远在你身边”……这种方法真的特别治愈。
交谈——“抑郁症≠你,它仅仅是某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东西,某个可以被交谈所缓解的东西。文字,安慰,支持。……交谈所在之处,就有希望。”
下面是我非常喜欢的句子摘抄:
书也是一切。我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度,不停地读着,读着,读着。我一直自认为是个爱书之人,但爱书和需要书是不一样的。那时我需要书,对我来说它们不是奢侈品,而是A类毒品。但我很开心中了书毒,在那6个月里,我读的书比大学5年读的还多,在魔术般的书籍世界里越陷越深。
人们说,阅读不是为了逃避,就是为了找到自我。我倒是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区别,因为我们会在逃避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与我们身在何处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去向何处。“难道没有逃离头脑的出路吗?”这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名言。我十几岁时在一本名人名言书里偶遇它,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它的含义,它可能的答案)。如果除了死亡之外,还有这样一条逃离头脑的出路,那就是文字。文字不是让我们彻底逃出头脑,而是帮助我们逃出某一个头脑,然后给我们砖瓦去建造另一个头脑,相似但更好,靠近旧的但基础更坚固,景色更美好。
莎士比亚说:“艺术的目的是赋予生命形状。”我的生命,我混乱的头脑,需要一个形状。我的人生已经“丢掉了情节”,没有了线性叙事,只剩下杂乱和混沌。所以我喜欢外部叙事带给我的希望。电影,电视剧,尤其是书籍,它们本身就可以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每一本书都是人类头脑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的产物。所有书籍摆在一起,就是人性的总和。每次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都感觉像在看一张藏宝图,而那宝藏就是我自己。但每一张地图都是不完整的,我只有读完全部的书,才能找到宝藏,因而这个找到最好自我的过程是一场无尽的远征。而书籍本身似乎也在隐隐印证着这个观点,因为每一本书的情节都可以被归结为“某个人对某样东西的追寻”。
很多人老套地认为,书虫是很孤独的。但对我来说,书是挣脱孤独的方式。如果你是那种容易想太多的人,就没有什么比置身于一群跟你频道不同的人中更孤独的了。
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陷进了流沙(这是我小时候最常做的噩梦)。书是关于运动的,是一次追寻、一段旅程,有开端、中间和结尾,即使它们并不按既定的次序发生。书意味着展开新的篇章,将昨日种种抛诸脑后。
正因为几个月前,文字、故事甚至语言对我来说丧失了意义,我才决心再也不要让这种感觉出现,于是我不停地阅读,如饥似渴,不知疲倦。
安德莉亚睡着以后,我会把床头灯打开,坐在床上阅读将近两个小时,直到眼睛干涩、疼痛。个中真意,我上下求索而不得,但感觉自己正在无限地接近目的地。
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你的人。没有谁会为了一部苹果手机活着,手机另一端连接的人才重要。
一旦我们开始复原,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会长出一双全新的眼睛。我们会看得更清晰,开始察觉到过去无法察觉的东西。
如何停止时间:亲吻。
如何时间旅行:阅读。
如何逃脱时间:音乐。
如何感受时间:写作。
如何释放时间:呼吸。
还有很多书你没有读过,它们会让你更充实。你会吃着超大份爆米花看很多电影。你会跳舞、大笑、做爱、沿着河岸跑步、聊天到深夜、笑到肚子疼。生活在等待着你。虽然你现在被短暂地困在这里,但世界哪儿都不去。如果可以,坚持下去。活着总是值得的。
欢迎大家反驳我的观点、指出我的错误,因为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