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

2023-11-09 00:50   geyange.com

哲理类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寓言故事(七)

惧老休妻

有一个叫陶邱的人住在平原郡,他娶了渤海郡墨台氏的女儿做妻子。这位女子不但容貌十分美丽,而且很有才华,为人温柔贤慧,亲戚邻居没有不称赞和羡慕的。陶邱也感到心满意足,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

一年后,他们生了个儿子,家中更是完美无缺,幸福美满。有一天,妻子对丈夫说:“自从嫁到你家的这一年多我从没回过一次娘家,我很是想念母亲和娘家的人,我们是不是择个日子,回一趟娘家,顺便也把孩子带给他们瞧瞧?”

丈夫想了想,说:“也是,应该去见见岳父岳母。”

于是,一家三口人选了个日子,雇了辆车马,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渤海郡。到了墨台氏妻子家里,娘家人见了女儿、女婿和小外孙,看到他们身体健康,生活美满都非常高兴,于是杀鸡宰羊热情款待。岳母丁氏已是多岁的老妇人,自然行动迟缓,步履蹒跚,满脸皱纹交错,说话也不灵巧。岳母上前见过女婿后因身体不适便回房休息去了。

在渤海郡待了几天后,陶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刚刚回到家陶邱就把妻子休了。

妻子感到十分诧异,不明其中原由,便想讨个说法,于是她便问丈夫:“不知我有什么过错,夫君要休我回家。”

丈夫陶邱满腹牢骚地说:“前几天到你家去,见了你母亲真叫我伤心,你看她年老力衰,满脸老气横秋,德行礼节都不讲了,已不能与过去相比。看到她我担心你老了以后也会变成这副模样,所以倒不如现在就把你休了。再也没有其他的原因了。”

妻子听后,哭笑不得。后来,亲戚和邻居知道了这件事,无不骂陶邱愚蠢至极,因为怕年老竟然提出休妻,实在是一大奇闻。

哲理点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随处可见。原本拥有着相当不错的生活,却因为害怕或者担心遥远的将来发生了令自己不满意和不乐于看到的结果而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或者对人持完全否认的态度。由于这种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和预见事物,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而做出的事情也往往是愚蠢和令人可笑的。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这使得大臣们经过仔细思考和讨论后做出的周密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韩昭侯。

有一天,一位叫堂玺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见了韩昭侯,堂玺公借机对他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但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摇了摇头说:“不能盛水。”堂玺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虽然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认为它能盛酒吗?”韩昭侯毫不黎丘老丈迟疑地回答说:“可以。”

于是,堂玺公因势利导,继续说:“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在贵人眼中也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就可以用来装酒,能够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看起来十分精致,而且价格不菲,但由于它空而无底,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陈年佳酿倒进里面去了。其实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应该与大臣同心协力共谋国家进步,如果他经常泄露臣下商讨的有关国家的机密,那么这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便是再有才干的人,在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的情况下,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他的才干和谋略也就难以施展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每当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不小心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哲理点拨

堂玺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同时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不仅古代君王和大臣之间要采取这种做法,现代社会中领导和职员、经理和员工、教师和学生等等之间也是如此。对于前者的失职或不当,后者不能包庇和遮掩,而应当在不威胁前者权威的情况下,采取机智的措施加以指正,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同理,对于前者而言,应该敢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虚心接纳下级和学生的建议,从而避免由于个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黎丘鬼怪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在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做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和着衣,倒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时在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头,便把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他气愤地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有孝敬我的义务。可是昨天在路上你却让我吃尽了苦头。我问你,这究竟是因为我平日对你不够慈爱,还是因为你别有用心?”

老人的一番话对儿子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这到底是哪来的事呢?老人的儿子感到自己十分委屈。他伤心地落着泪、磕着头,对父亲叹息地说:“这真是作

孽呵!我哪能对您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呢?昨天您出门不久,我就到东乡找人收债去了。您从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阵子,我还在东乡办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东乡去问一问呀!”

老人知道自己的儿子素来诚实、孝顺,因此也相信了他的话。可是那个长得很像自己儿子的人到底是谁呢?老人想着想着,一转念想到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说:“对了,一定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鬼怪在作孽!”说到这里,老人忽然心生一计。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个烂醉,然后趁着酒兴在回家的路上刺杀那个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儿子因为担心父亲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这个时候从家里出来,沿着通往集市的那条路去接父亲。老人远远望见儿子向自己走来,以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个鬼怪。等他的儿子走近的时候,老人拔剑刺了过去。这位老人由于被貌似自己儿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终竟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哲理点拨

在本故事中,由于黎丘鬼怪的戏弄和老人的不明真假,老人误将亲生儿子杀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痛心。第一天鬼怪的捉弄使老人误解了自己的儿子,也使老人下定决心要对付鬼怪;极其荒唐的是,在第二天,老人不辩真伪,误将儿子做鬼怪,并用剑将其刺死。

看来,当人们不辨真伪时,欺诈的鬼蜮伎俩容易得逞,而善良诚实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在现实生活中,妖魔鬼怪就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欺诈和伎俩。对此我们要多加分析,仔细思考,一定要明是非,辩真伪,越过这层障碍,不断前进。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为了生计庄子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十分爽快地答应借粮给庄子。但是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仔细向四周环顾,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就像遇见救星似地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忙问庄子是否给了水救鲫鱼一命。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就去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这样就可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认为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等到水来了,它早已经死了。”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使我没有安身之处,实际上只需几桶水就能帮我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哲理点拨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就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从实际出发,几桶水可以救鱼一条命,这是时间、地点和条件都许可,也是鱼所迫切要求的事。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限于时间、地点和条件,绝对救不了鱼。

夫妻妒影

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心胸很狭窄,总爱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有一天,妻子做了几样好菜,想到如果再来点酒助兴就更好了。于是她就拿瓢到葡萄酒缸里去取酒。

妻子探头朝缸里一看,瞧见了葡萄酒中倒映着的自己的影子。她也没细看,一见缸中有个女人,以为是丈夫对自己不忠,偷着把女人带回家来藏在缸里,嫉妒和愤怒一下子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连想都没想就大声喊起来:“喂,你这个混蛋死鬼,竟然敢瞒着我偷偷把别人的女人藏在缸里面。你快过来看看,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丈夫听了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过来往缸里瞧,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他一见是个男人,也不由分说地骂起来:“你这个坏婆娘,明明是你领了别的男人回家,暗地里把他藏在酒缸里面,反而诬陷我,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眼!”“好哇,你还有理了!”妻子又探头往缸里看,见还是先前的那个女人,以为是丈夫故意戏弄她,不由勃然大怒,指着丈夫说:“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任凭你哄骗的吗?你,你太对不起我了? .”妻子越骂越气,举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过去。

丈夫侧身一闪躲开了,见妻子不仅无理取闹还打自己,也不甘示弱,于是还了妻子一个耳光。这下可不得了,两人打成一团,又扯又咬,简直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闹到了官府,官老爷听完夫妻二人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大半,就吩咐手下把缸打破。一个侍卫抡起大锤,一锤下去,葡萄酒从被砸破的大洞汩汩流了出来。不一会儿,葡萄酒流光了,缸里也就没有人影了。

夫妻二人这才明白他们嫉妒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已,心中很是羞惭,于是就互相道歉,重新和好如初了。

哲理点拨

人都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超越别人的冲动,这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生活中往往会因产生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这就是嫉妒,说得俗一点就是得了“红眼病”。这对夫妻见到自己的影子时,毫不思考分析就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了,伤了和气。

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虽然技不如人,对别人的成绩却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因此,嫉妒当拒。当我们遇到值得怀疑的事情时,切忌急躁,不要过早下结论,事实胜于雄辩,要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理智地做出判断,才能够了解真相。

吝公惜驴

有一个老汉吝啬得出了名。虽然一辈子攒了很多钱,却从来舍不得用,惟有用这些钱放债他才肯拿出来。放债得了更多的钱,于是他的积蓄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老汉还是粗茶淡饭,省吃俭用,一家老小怨气满腹,可也没人敢说什么。

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讨债、放债,常常累得浑身像要散了架。别人要替他去,他又不放心,生怕别人会损失了他的钱财。一天,儿子对他说:“父亲,你每次外出,疲劳不堪,不如买头驴,骑着驴出门会轻松一些的。”

吝啬老汉拿出钱来,数过来数过去,想到要花那么多的钱才能买一头驴,心里怎么也舍不得。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老汉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路才赶回家,淋了雨,受了累,病了一场。

老人病好后,儿子又劝他买驴,这一次,老汉才狠狠心,买了一头驴回来。自从买了驴,家里人以为老汉会不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知道,老汉可舍不得每次出门都骑在驴背上。他只是实在太累的时候才骑上驴背,走一段路,又下来步行。

驴也被养得娇贵了,只习惯了跟着老汉走。一次,三伏天,老汉又要出门了,看看天热得很,老汉怕自己支持不住,就牵着驴上路了。

去的路上,老汉努力地支持着,终于坚持着自己走到了欠债人家的村子。在欠债人家里吃了午饭,牵着驴往回走。正午的阳光晒得大地像着了火一般,老汉走不多远,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他只好骑到驴背上。想不到,驴走了没几步,也喘得走不动了。

老汉急忙下来步行,为了减轻驴的负担,干脆把驴背上的鞍子也解下来自己提着。驴卸了鞍子撒欢似的跑回了家,老汉在后边紧跟着跑,生怕驴丢了。结果,一路跑回家,又累又急,加上中暑,生了一场大病,一个月才能起床。

哲理点拨

吝啬,就是小气。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被人们称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们不再为生命而存在,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不顾一切。金钱成为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钱财固然重要,但不可视钱如命。做钱的奴隶是可悲的。可怜的老汉为了吝惜驴,竟然愚蠢得做驴的奴隶,被驴牵引着。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人都在为理想和生活而奔波,在劳累之余不得不提醒大家,钱不是万能的,要为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间,不要在茫茫碌碌中丢掉了自己。

为虎作伥

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作“伥” ,伥会死心塌地地为老虎奔走效劳。

有个叫马拯的读书人,爱好游历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风景秀丽,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间转悠,不知不觉到了黄昏,看来这个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马拯正着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树上搭着一个窝棚,上面一个猎人正朝他示意。马拯一低头,看见原来就在前面不远处有猎人设的一个陷阱,马拯吓了一跳说:“好险!”

猎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天黑了还在林子里转悠?”马拯把自己贪恋山水而忘了时间的事说给猎人听了。猎人说:“这里老虎很多,十分危险,你一个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这里过一夜吧。”猎人边说,边走到陷阱边,架好捕虎用的机关,然后带马拯登上大树的窝棚。马拯一个劲道谢。

半夜里,马拯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树下叽叽喳喳有许多人在讲话,声音越来越近。马拯誓觉起来,借着月光,看见前面走来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怕有几十人。这些人走到马拯和猎人栖身的大树近旁时,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发现了陷阱,十分生气地叫起来:“你们看!是谁在这里暗设了机关陷阱,想谋害我们大王!真是太可恶了!是谁竟敢如此大胆!”说着,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将猎人设在陷阱上的机关给拆卸下来,然后才前呼后拥互相招呼着走过去了。

待这伙人走后,马拯赶紧叫醒猎人,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猎人。猎人说:“那些家伙叫做伥,他们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们变作伥鬼后,反而死心塌地为老虎服务,晚间老虎出来之前,他们便替老虎开路。”马拯听后明白了,他对猎人说:“那他们刚才所说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来了,你赶快再去把机关架好。”

猎人敏捷地从树上下来,把陷阱上的机关重新架好,刚登上大树,只听一阵狂叫,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上直窜过来,一下扑到陷阱的机关上,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弩箭弹出,正中老虎心窝。只见老虎狂暴地跳起,大声吼叫,叫声直震得松林发抖,老虎挣扎了一阵,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声,惊动了已走了很远的伥鬼们,他们纷纷跑回来,趴在胸口还流着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来,边哭还边伤心地哀号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

马拯在树上听得明白,不由得大怒,他厉声骂道:“你们这些伥鬼!自己是怎么做的鬼还一点不知道,你们原本就死在老虎嘴里,至今还执迷不悟,还为老虎痛哭!真令人气愤!”

哲理点拨

被老虎吃掉的人,其灵魂本应该去找老虎索命的,结果反倒做老虎的帮凶进行猎食,死心塌地地为老虎效力,实是可恨。可怜的是它们连自己是怎么做的鬼都不知道,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为别人的附庸。

受害人再害人,也是“虎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为虎作伥的人,难道不可悲吗?他们本来是受害者,却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反其价值而用之,在被别人利用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睁大眼睛,防止“虎伥”的破坏,也要防止自己沦为“虎伥”。

司原氏打猎

从前,有一个叫司原氏的人喜爱打猎。在一次夜间打猎的时候,司原氏发现了一只鹿,于是马上准备射鹿。这只鹿听到野地里传来的声音,突然警觉起来。当它看到司原氏正在拉弓搭箭瞄准自己的时候,撒腿就朝东面方向跑了。这时司原氏并不气馁,他知道在大黑天鹿是跑不快的,于是跟在鹿后面紧紧追赶,并且一边追赶一边大声地喊叫,试图以此把鹿吓懵。

正在这时,西面来了一伙追赶猪的人。他们听到司原氏的喊声,以为是东面也有人在堵截这头猪,于是就跟着喊叫起来。可是司原氏并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边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赶猎物,这个猎物一定要比鹿大多了,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追赶的鹿,朝众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那伙人叫着喊着从司原氏隐蔽的地方跑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司原氏竟然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一头浑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兽。他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头吉祥的珍贵动物。司原氏扑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带着这吉祥的野兽回了家。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来喂养这头珍贵的兽,希望过几天能够卖个好价钱。这头兽也十分地亲近司原氏。

它一见到司原氏便摇头摆尾,朝司原氏发出可爱的“哼哼”声,因此司原氏越发喜爱了。

没过几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这头白兽身上,将附着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冲刷掉了。司原氏仔细一看,这时才发现它原来竟是自己家里丢失的老公猪,而今却被司原氏当作宝贝从外面带回了家里,怪不得这“吉祥的野兽”对自己那么亲切。看到这老公猪,司原氏唏嘘不已。

以后再也不干

哲理点拨

遇事不动脑筋,司原氏在追猪人的喊叫声中随声附和,放弃了追鹿,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动脑筋,只是追随别人的想法和意见,那么就有可能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按照自己确定的路线和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直至成功。如果我们在为目标奋斗时三心二意,做事没有定力,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最终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反倒是错过了很多实现原有目标的机会。

智诲小偷

东汉时期,有个叫做陈寔的人,他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因此远乡近邻的人都非常敬重他。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可也正因为这样,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心里马上明白了家里进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喊人来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这种勾当我错了,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哲理点拨

小偷主动的悔改就是因为陈寔的教育方式非常巧妙,如果他让人将小偷抓住,痛打一顿,恐怕小偷放走以后,不会悔改。而相反,循循善诱的方式恰恰触及小偷的内心,给予了他自省的机会。

当别人犯错时,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批判。我们要给予对方自我反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讲究方式,讲究办事说话的技巧,使对方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澄子夺黑衣

有一天,宋国人澄子发现他有一件黑布做的上衣不见了,可是他想来想去,又实在想不起来自己把衣服丢到哪里去了。那件黑布上衣是他最喜爱的一件了,现在想到自己心爱的上衣没有了,他非常着急,马上就顺着今天曾经走过的道路寻找起来,希望能够找到那件上衣。他一路上边跑边找,跑的是汗流浃背,找的是心焦气躁,可惜的是,一路上根本看不到那件黑上衣的踪影。

慢慢地,澄子丢失财物的心痛和惋惜渐渐化为一股气愤和恼怒。他一边走一边琢磨,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一种办法来补救丢失一件上衣的损失。想着想着,碰巧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妇人,她恰巧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上衣。澄子看到这位身穿黑色上衣的妇人,就不由分说地将她一把抓住。他一面拉扯那妇人的衣裳,想要夺取她的衣服,一面狠狠地说道:“啊!刚才我丢失的黑衣,原来在你这里!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那位妇人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会遇到拦路行凶的事,她被这突如其来的祸事吓懵了。她急忙护着自己的衣服,对澄子解释道:“这件衣裳怎么会是你的呢?这件上衣是我亲手纺的线、织的布,亲手剪裁、缝制做成的。它的长短、大小正合我的身材。虽然您丢的也是一件黑衣,但是并不是我这一件呀!您怎么能抢夺我身上的衣服呢?”

那位妇人的声音听起来显得有一些柔弱和哀怜。但是她的话如泣如诉,一字一句所含的份量顿时使澄子心里怔了一下。澄子心想如果把一个妇人的衣裳说成是自己的,强行扒下来后,自己却穿不上岂不让别人笑话吗?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不依不饶地立刻转移了话题,气势汹汹地对那位妇人说:“我丢失的是一件夹衣,而你身上穿的这件是单衣。现在你用一件单衣抵我一件夹衣,难道你还不觉得占了便宜吗?”

哲理点拨

澄子丢了衣服,却要去夺取别人的单衣作为补偿,其理由多么荒唐啊!为了让自己站住脚,他就借机寻找辩解的理由,这种理由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事实,不论如何狡诈诡辩,事实总是不能歪曲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从自身开始挖掘,以事实为依据,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否则,只会将自己的手脚绑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