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好的爱情》经典语录

2023-10-27 23:16   geyange.com

《爱情的哲学》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

陈果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5

字数:9.6万字

摘录:

◆ Part 1 关于爱情

>> 在这里所说的“心理上年轻”并不一定是褒义。因为年轻固然意味着朝气蓬勃、敢打敢冲、激情四射、天真烂漫,我们称之为“率真”或者“质朴”,同时也意味着鲁莽草率、轻薄浮浅、不知深浅、不明是非等等,我们称之为“幼稚”或者“愚蠢”……

>> 一个人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他最欠缺的东西。

>> 一个人“自信”的力量只能来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来的自我内在坚定的信念,与他人无关。所以真正的“自信者”从容淡定,无需哗众取宠;他不追求旁人的娇宠溺爱,而安于自我的宠辱不惊。

>> 情是爱的谎言。情总是多的,而多情者必至寡情。与之相反,爱必然是专一的,因为它是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专注一定伴随着内心的忠诚。那首裴多菲的名诗《自由与爱情》中的前两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暂且撇开“爱”与“自由”的复杂关系,或许单单这两句诗,已然向我们暗示了“爱”的定义:只有当一种情感高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时,它才是爱。爱需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用生命来垫付那极高的成本。爱就是这样一种义无反顾、心无旁骛、自我奉献,所以爱的对象怎么可能多得起来呢?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爱,通常就足以燃尽我们的所有,包括我们自己。

>> 爱集中了这世上最多的“绝对”,虽然我们常说“绝对”的东西不存在——爱是绝对忠诚、绝对无私、绝对纯粹、绝对真诚、绝对深刻、绝对永远、绝对美好、绝对幸福……爱,是绝对的爱。

◆ 心动难违

>> 而对于一段美好的爱情而言,除了“love(爱)”,恐怕同时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admire(仰慕)”。换言之,真正的爱情,不单是“我爱你”,也是我们常说的“我爱慕你”——“爱慕”与“爱”相比,多了一层倾倒,多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怦然心动,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难违”。“爱慕”二字比单独一个“爱”字更完整地诠释了“爱情”的真意——我对你的爱,不是因为你对我好,不是因为你长得美丽,不是因为你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我无可奈何地就是被你吸引,就是莫名地觉得你充满魅力,就是想见到你,禁不住爱你。

>> 爱情也是一样,“我爱你”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决定,也并非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甚至也不是一种选择,一切只是找不出理由的自然之举,一种近乎本能的非条件反射,自己无法控制,所以自己也难以拒绝。“爱”在不由自主的吸引中形成,在情难自已的牵挂中发展,一旦我们在爱中糅进了任何目的,即使这个目的饱含善意,这爱业已成了一种刻意之举,而背离了其自然流露的真性情。

“同情”绝非“爱情”的同义词,“心动”终不能被“感动”所替代。爱一个人,绝不是对一个人行善。当爱的感觉被一种道德感所取代;当“我爱你”不知不觉中演变为“我想我是爱你的”或者“我应当爱你”;当“你真美”的赞美逐渐变成了“你对我太好了”,当我们需要自己的理智时不时为我们提供种种必要充分的理由来坚定我们爱的信念时,这绝不意味着爱的升华,恰恰是爱的失落;这不再是“心爱”,却是无关乎“心爱”的责任;这不是全身心的热忱,不是理智与情感的自然统一,而是身不由心的服从,是理智对情感的说服。

感动之爱,在于对方值得我们去爱;心动之爱,从不问对方值得不值得。感动之爱,是在履行心中的道德、实践自我的良知;心动之爱,是在追求一生的梦想、实现自己的圆满。感动之爱,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我对你的付出作出回报;心动之爱,是一种自我成熟,不论你是否为我付出,不论你是否爱我,我的心都因为你而着火,这火燃烧着我前所未有的喜怒哀乐,即使我为你心痛,我仍然爱你,正是你带我找到了我的心,正是你让我摸到了我也有一个深沉的灵魂,正是你让我的生活不再“无所谓”,因为你成了我最大的“所谓”。若那是感动之爱,当我们辜负了它,我们的精神就此背上了歉意与愧疚;若那是心动之爱,我们不可能违背它,因为它将扯断我们自己的命脉、撕裂我们自己的灵魂。

“感动”不能生出爱,它生出义务或责任,“心动”是爱的起源,那是开在心里的花,只要心还在,就会花开不败。

◆ 找到你的“神”

>> 伟大的歌德对爱的解读是:“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我对这话的理解是:我爱你,即使你不爱我。真正纯洁而美好的爱情一定不是用“我爱你”来交换“你爱我”,一定不是“我爱你”与“你爱我”之间的等价交易。

>> 歌德这句话对我的震撼,在于从中我似乎领悟到:一个能专注地“我爱你”,而不计较“你爱我”的人,其心灵的力量无比强大。或者说,真正的“爱”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到处都有,它只是世间的稀罕之物,唯有那些灵魂的强者才可能拥有,才配拥有。

>> 爱情,归根到底,源于“我爱你”,止于“我不爱你”。对于“我爱你”三个字,慎重之。因为那不指向“被爱”,而是指向自我奉献,这样的自我奉献中不存在任何逼迫,如果说存在一点“不得已”的话,那么只是因为那是天命。“爱你”是我的责任,因为“爱你”是我的天性,所以只有“爱你”才是我对自己的负责。请你爱我,但是你有权利不爱。毕竟,“我爱你,那与你无关”。不管爱的是谁,不管是不是成功,只要“我爱”过,我都比很多人幸运,“我的骄傲仅在于我曾爱过,仅此而已”。

◆ 爱情的三个元素

>>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认为,爱情有三大元素——激情、亲密、承诺。但是这三个概念对于中文语系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借用了他的理论,然后把三个元素的名称调整成了——激情、理解、践行。我觉得一个完整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爱情,必须要有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激情是爱情中最感性的一个元素,理解则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元素,而践行,是把感性和理性落到实处,化为生活的事实。这三种元素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当感性、理性、生活事实这三者同时具备的时候,你才能说你的爱情是全身心的爱情。

我们来一个个看,首先什么叫激情?

有这么一个人,点燃了你的爱意,使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和好感,你情不自禁地受到吸引,他的魅力让你无法抗拒。一看到他你就会心跳脸红,你移开了你的目光,却怎么也移不开你的心,这就是激情。

当他出现的时候,空间会发生凹凸,其他人都只是背景,只有他一个人凸显在背景之外。

>> 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或许可以找到一千零一个不喜欢他的理由。但是,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搜肠刮肚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他。

>> 没有真知,哪来真爱?真正的爱,一定源于真正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爱他的深度。有些人,你喜欢他,是因为不了解他,真正了解了,你就不喜欢了——这样的关系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远观的美感,走近了便是一种伤害;当然,也有些人,你越了解他,就越喜欢他,越为他着迷,你发现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美好,这带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你也更加确信这就是你等待的那个人——这样的过程看起来好像仅仅是你对另一个人的探索与发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生命与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从一个心怀好奇的旁观者,渐渐变成了一个深情款款的爱慕者。唯有深知,才有深爱。

>> 在你越来越懂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在发生——你会越来越懂你自己。当你越来越看清什么使你心动,什么是你的心之所爱,你也就越来越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深爱的品质,往往就是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 当一个人被人懂,当一个人自己懂自己,他就不是孤独的。即使他是独自一人,他也不孤独,因为有一个懂他的人、懂他的心在看不到的地方与他相契,与他同在。

真正的爱情怎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怎能缺少心心相印的懂?你若不懂他,你爱的又是谁?

>> 之前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喜欢有两类:第一类是,我喜欢你,因为我不了解你,了解之后就不喜欢了;第二类是,我喜欢你,因为我了解你,越懂你,就越爱你。而只有这第二类,才叫深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转痴情为深情?正是爱情中的第二个元素——理解。当你懂他之后,依然痴心不减,你的痴情才会变成款款深情。

所以什么叫作深情?你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爱的就是这样一个他;你了解他最真实的样子,你爱这个真实的他。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丑陋的时候;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在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你还是想拥抱他,还是想吻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见过他最光明的样子,也见过他最黑暗的样子,当你见到他最黑暗的样子,你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去爱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真的懂他,懂他是个怎样的人,懂他的好与不好,懂他那些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懂他很不完美,但你还是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他,爱他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深情。

>> 还是那句话,什么叫作深情?撇开美好的一面暂且不谈,你要知道最黑暗的他是什么样,最无力的他是什么样,最狼狈的他是什么样,最坏的他是什么样,然后你再去爱他,爱真实的他。

>> 所以,我们说“自爱基于自知”,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爱这个真实的自己。同样地,真爱基于真知。一个人要深爱另一个人,就要首先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好好地爱这个人。

>> 重要的不是说,而是真正有所行动。不是当你说出“我爱你”这句话的时候,爱情就终结了,“我爱你”只不过是爱情的开始,重要的是接下来你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行动,才是爱的证明,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洞。所以真正的爱情,就是你要真正为对方着想,真正给对方时间与关怀,很多时候,他的利益就是比我的利益更加重要,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 爱情是全身心的,激情、理解、践行——“激情”意味着我爱上了你,“理解”意味着我懂你,“践行”意味着我愿意陪你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只有当这三者合并在一起,才叫全身心,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存在的时候,才有了“我爱你”。

◆ “我们”的诞生

>> 那就是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你在想很多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越来越少地想到你自己,而越来越多地想到“我们”。所以当两个人真正相爱的时候,你去听他们的对话,说的都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家”“等我们老了以后”“将来我们有孩子了”……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为什么呢?因为在真正的爱情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跟他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所以你想到未来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我们的未来”,不管我怎么规划我的未来,我未来的图景里总有一个你。你会发现,你规划未来的时候,场景总会变化,可能在美国,可能在巴黎,可能在上海,可能回到了家乡,但不管场景怎么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我们总是在一起。这个才是真正的爱情。

>> 爱情不是你和一个完美的人相爱了,而是他爱了你之后,他才更趋完美了。

爱情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关系。

>> 死亡不能带走爱,不能稀释爱,不能消灭爱。相反,爱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

◆ 形散而神聚

>> 爱的最高境界,除了“为爱而死”,还有“为爱而生”。与“为爱而死”同等境界的,就是“为爱而生”。我的爱人死了,我也陪他去死,这个境界高吗?高的。我的爱人死了,我替他去活,这个境界也是高的。我用我的生命活出他的生命,我替我们去活,这个也是最深的爱。

◆ 爱其所是

>>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我爱你,就因为你是你,我爱的就是这个你,我爱的就是真实的你。这就是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爱你,如你所是。

>> 所以,真正的爱,不是强迫你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而是我用心地读懂你,然后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你自己。真正的爱不是把你变成你所不是的人,而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后让你做你自己,让你活成真实的你。

>> 我们总说,爱一个人,就要保护他,不让他受伤害。是的,保护他不被别人所伤害,更要保护他不被我所伤害。

◆ 深爱不变

>> 激情是一个人内心翻腾涌动的热潮,是一种深深的眷恋。你以为它必须是汹涌澎湃的表达方式吗?不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的激情说明不了两个人感情深,倒有可能反衬出感情浅。因为只有感情浅的时候,才需要用外在形式的剧烈夸张来弥补两个人灵魂交错的深度。日久年深的爱情仍充满激情,它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更为温润细腻的表达方式。

>>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爱的时间长了,感情就淡了,激情就没了。错了错了,不是淡了,恰恰是深了,深到骨髓里去了。因为太深了,所以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激情就是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四目相望,互相说一句“我爱你”,我们觉得这才是激情。其实不然,这世上最深的激情,是两颗心之间的默契。什么叫作默契?默契就是心意相通,精神共振,融为一体,就是两个人永远在一个频道上,在精神上无缝对接。这才是默契,而默契才是最深的激情。

◆ 友情如何纯洁

>> 爱情和友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激情和冲动,一种难以抗拒的性感召力或者说吸引力。跟自己喜欢的人、心爱的人在一起,你会忍不住老想碰碰他。倒不是说你要有多么惊世骇俗的热烈举动,你可能就是情不自禁想撩撩他的头发,拉拉他的衣角,摸摸他的袖子,牵牵他的手,或者只是远远地看着他,充满爱意地看着他。这种饱含爱意的“看”,你要知道,其实就是你在用你的眼睛爱抚他,用你的精神代替你的双手触碰他,这里面有着浓情蜜意。或者,有时候当你想到要和你喜欢的人有更深的交流,比如拥抱、接吻,你就会感到如此美好,禁不住浮想联翩,充满期待。这就是爱情,而不可能是友情。

>> 纯洁的友情的前提是什么?纯洁。你要是不纯洁,谈什么纯洁的友情?你要是心里面有那么点暧昧,有那么点猥琐,有那么点想要越界,你纯洁什么啊?所以,纯洁的友情有没有?有!但它要求双方的内心都是纯洁的,不含杂质。

◆ 爱情何能长久

>> “你要不断地发现他身上美好的东西,新的美好的东西,然后你就会一次次地爱上不同的他,一次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 那么,什么叫作爱情呢?哪怕我会输,我还是要爱,我还是要认真,这才是爱情。它的格调很高的,爱情就是个高格调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征服欲的实现,或者一种占有欲的表达。

◆ Part 2 成熟与自由

>> 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我觉得唯其如此,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纯正的、成熟的“大人”。

◆ 为所欲为,不是自由

>> 当一颗心对悲伤不再敏感,那它对快乐也不会再敏感,这是同步的。

◆ 与众不同,不一定是真自由

>> 你以为背包客就一定比工作者更自由?你以为山林田园的佛系生活就一定比人流穿梭的都市生活更自由?这其实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差异,而自由没有规定形式,自由的秘诀在于,不管你过的是何种生活,你都发自内心感到轻松自在、乐在其中。

真正活得自由,不代表你要活得多特别,你可能看起来跟大家活得一样,但是你这样活,不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活,也不是因为大家都不这么活。你这样活,是因为你喜欢这样活,因为这就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自由或者不自由的根本,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这么干”,你是否心安。你走这条路,不是因为很多人走,也不是因为从没有人这么走,这些都是影响自由的杂念。你走这条路,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想走,因为这是你的路。

>> 真正的自由者,不在意别人按照什么节奏去生活,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不去干扰别人,而别人也很难干扰到他。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 何以自由

>>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到这种自由呢?

第一,清醒的自知;第二,勇敢的选择;第三,坦然的无悔的担当。

>> 那什么叫清醒的自知?就是你在面对任何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都要想清楚,这个选择是为你选了一个什么样的因?为你种下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你选择的这个因可能会带来哪些果?每一个因都会带来很多种不同的果,你尤其要想清楚,最差的恶果是什么,如果带来的真是这个恶果,你的肩膀担得起来吗?你承担得了吗?你愿意承担吗?这些问题组合起来,就叫清醒的自知。

我们说到自由的时候总会提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该如何努力?但是,光知道这个问题还不够,还有两个问题跟它一样重要。这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这个我想要的东西,我要付出什么代价?”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想要的东西越好,支付的代价也就越高。所以相比“我想要什么”,这第二个问题就显得冷静多了。而第三个问题同样重要,那就是:“我愿意支付吗?我支付得起吗?”这是更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追问。这三个问题加起来,才是清醒的自知。

>> 所以,什么叫作清醒的自知、勇敢的选择、坦然的担当?就是你想好了,并作出了选择,你知道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恶果,你不是不害怕那个恶果,但你叹一口气,还是愿意专注地走脚下的这条路,准备好承担那必将会到来一切可能,这才叫自由。

>> 选择并担当,这才是自由的全部内涵。

>> 所以真正的选择不是在好与坏之间进行取舍,只有当你面对两种美好却必须舍弃一种,或者当你面对两种不安却必须承担一种的时候,这才叫选择。无可奈何的才能叫选择。

>> 自由的力量,实际上就是选择并担当的力量,也就是一种勇于舍弃的力量、一种敢于承受失去的力量。这条路也很好,那条路也很好,当我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其实我是放弃了一条美好的路,放弃了一种美好的可能。所以选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意味着一种得到、一种收获,其实从更深层来看,它还意味着一种舍弃、一种失去、一种有所不为。选择,就是得我所得,安我所舍,这才是自由。

>> 所以归根到底,自由不是自我放纵的力量,恰恰相反,自由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节制的力量。我饿了就吃,这算什么力量?我饿了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我选择不吃,我甘心节制某种欲望来成全精神的不受束缚,这种精神的自我节制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主宰,这才叫力量。所以,很多时候“自我节制比自我放纵更接近自由”。

>> 你有钱却不任性,或者你没钱却还能很率性,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力量。

◆ 精神的成熟

>> 因为唯有成长,才能够抵御住变老的那种向下的力量。你会慢慢地活成一束光,谁若接近你,就是接近光。这应当是人生在世,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是这么想的。人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自己短暂的一生是丑陋的、卑污的?你怎么舍得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只是往下坠落?即便是坠落,也应该具有落日般的华丽。

◆ 何谓“大师”

>> 另外,武学上也有过一位天才人物——李小龙。我记得李小龙有一句话,你要是不到那个境界,还真的说不出来。他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如果我跟你说我很厉害,你会觉得我在炫耀,但如果我跟你说我不厉害,那我是在撒谎。

>> 木心写过一段话深得我心。他说,一般的人才往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介入感,涉足这个时代;天才是自由的,可介入,可不介入,随心所欲;而超一流的天才,不介入时代,因为他们千秋万代。

>> 有一句老百姓都知道的成语,叫“心诚则灵”,我们经常把它理解为求神拜佛,非也。“心诚则灵”,请你在这个词中间划上一个等号,意思就是,“心存一片诚意”等于“唤醒了自身的灵气”。当你心怀诚意的时候,你的灵性、灵气会瞬间爆发。所以你会发现,心诚之人的直觉力会特别好,感觉会特别敏锐。因为当你很真诚的时候,心里面就特别干净,而“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光明便会通达。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伟大者的共性,就是心存诚意,对己真诚,对人真诚,对天地真诚。真诚有很多别名,有一个别名就叫作高尚,有一个别名就叫作纯洁,有一个别名就叫作童真。所以,真诚只是一切美德的别名而已。

◆ 伟大的心灵

>> 大学之为大学,并非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所以,大学要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大学要培养的目标,要么是技艺上的能人,要么是人格上的伟人。

>> 一所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也许真的在于它培养了一些伟大的专家,这个是可以排名的。比如说大学的就业率、院士的数目,这些都可以排名。但是,要了解一点,一所大学是否一流,确实可以用这些可排名的东西来进行衡量,但决定一所大学是不是超一流的,往往要通过一些无法排名的东西来衡量。这取决于这所大学是不是在尽心尽力培养一些美丽心灵,是不是在尽心尽力塑造一些堂堂正正的人,是不是在尽心尽力培养一些社会的良知,是不是在尽心尽力培养一些至真至诚且身体力行的人。一个超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不止在于伟大的专家,更在于它是否培养出了一大批深明大义的好人,一群真正热爱“善”并且在实践“善”的好人。

所以,一个一流的大学关注的可能是学生才能的卓越,但是,超一流的大学关注的是学生灵魂的卓越。

>> 真正与名利保持距离,是指你身处名利场中,你的内心却还能保持清醒,你站得比名利更高,不轻易受其干扰,这才是真正的跟名利保持距离。

◆ 知识分子

好感动!

>>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有怎样的人生境遇,你都要尽心尽力。尽心尽力,不是说你要对这件事情本身作出多大的牺牲,而是意味着既然你要花时间做这件事,就不要辜负了这些时间,也不要辜负了度过这段时间的那个你。然后,你还要始终记得,知识分子当是社会的良知。

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我能进名校,是我自己有才能,是我脑子聪明智商高。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能进名校是因为你足够幸运。

在社会上,有很多孩子也许比我们聪明百倍,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不足以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有机会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年纪轻轻已经在外面谋生了,因为家里等米下锅。他们或许比你聪明,但他们没你幸运。为什么知识分子要成为社会的良知?是因为有些人没有那么幸运,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社会的良心,把我们的幸运与他们分享,让我们的幸运也能成为他们的幸运,让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成功也能给他们带去幸运。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你要活成一束光。

>> 我总是倾向于这样思考:如果我胜利了,那是我幸运;如果我失败了,那是我无能。没有什么值得你不可一世的,碰到问题,人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 “大人”的历史渊源

>> 一些女同学啊,你不要以为不会做家务就说明一个女人很优越很高级。你会做,但你不必做,算你有本事。如果你根本不会做,那就是无能,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 因为至善永不可达,所以重要的不是达到“至善”这个结果,而是在追求至善的路上,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化、自我超越的过程。

>> 什么叫“心量”?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容量。什么叫“容人之雅量”?就是你要拓宽心灵的容量,让它容得下更多人,容得下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这意味着,要容得下那些你看不上的人,也容得下那些比你更优秀的人。

>> 不要以为爱自己就是让自己变得更自私,什么都要,什么都不肯损失,其实那不是自爱,而是自我戕害。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会让自己有朋友,有爱人,让自己的生活里总有友善与柔情,而自私会破坏这一切。所以,自私不是自爱,而是最大的一种不自爱。

>> 天下之善莫善于治人,天下之恶莫恶于毁人。“治人之身”说到底就是“救命”——关键时候帮一把,治他的病,救他的命;“治人之心”说到底就是“安心”——需要的时候说一句体己的话,做一点贴心的事,度他一程,让他平静下来少一点焦虑,安好他的这颗心。这两者都是功德无量。

世上最恶的莫过于毁人,毁人也不只是“毁人之身”。你伤害他的身体发肤,你杀了这个人,是对他的一种毁。但另外一种“毁”同样恶毒,那就是“毁人之心”,就是毁掉他生活的希望,毁掉他求生的意志,毁掉他的梦想与尊严。

◆ 有用与无用

>> 很多年以前,在古典文学课的开学第一堂课里,我的老师曾对我们说:“你们来大学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要学一些无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能帮助你们谋生,无用的东西能使你们终身快乐。”

◆ 自爱基于自知

>> 自由就是了解你自己,并作出你想要的选择,然后扛起属于你的命运。

◆ 自爱者,人爱之

>> 谁是你的终身伴侣?我们都觉得我们要找一个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终身伴侣,其实这是种误解,人如果真有一个白头到老的终身伴侣的话,那就是我们自己。从生到死,与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只有自己。你所认为的那些至亲的人,要不就是半道中进入了你的生命,要不就是半道中会退出你的生命。而从头到尾,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与你一路同行、形影相随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

>> 真自知方有真自爱,唯真自爱者,人爱之。一个真正的自爱者会珍重自己身上美好的品质,会修正自己身上不那么美好的东西,这是他会为自己做的事情。

◆ 自知与知人

>> 这世界上有很多一次性产品,而其中最珍贵的一次性产品,就是你的生命,用完了就没了,所以要慎重地使用,要郑重地决定。我们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对它一无所知,让它不美丽、不幸福呢?

◆ Part 4 自我人生的实现

>> 我们又说,人要有常识,要按照常识做事。那什么叫“常识”?其实所谓“常识”,就是指大多数人的意见。它有可能是对的,比如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一个常识;当然,它也有可能是错的,就像科学的发展已经推翻了很多过去的常识一样。所以“常识”这个东西,是个中性词,但大多数人会认可它,至少说明它值得重视,值得我们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 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 真正聪明的脑子不应该用来走极端,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就体现在看似非此即彼、必须走极端的情况下,你能否挖掘出第三条路,在两个强势的极端之间寻到一条若隐若现的中道。真正的智商高下就应该体现在这种时候,不是吗?其实极端都是片面的,不片面就不成其为极端。而走极端其实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走中道才叫真的难!

>> 郑板桥的第二句话“聪明与糊涂”,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是胸怀。糊涂在这里不是指智商不高,而是指不计较。所以聪明、智商高很好,有胸怀、不计较也很好。如果你是个聪明人,而且还是个不计较的聪明人,那就是高上加高,好上加好。我们常常觉得聪明和糊涂是矛盾的,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应该为你的胸怀气度服务。你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同时要有一个宽厚的胸怀,而正是你聪明的头脑,能帮助你宽厚的胸怀得到更好的实现。换言之,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用来想方设法地更宽厚地待人,更宽厚地爱人。

比如说,真正有胸怀的好人,他对一个人好是不图回报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真对一个人好,就不要计较得失,就是对他好。他回报你,你对他好;他不回报你,你也对他好。

所以,真正对一个人好,就要对他好得看不出来;要对他好得让他没有心理负担,不必心心念念总惦记着要回报你;要对他好到他还能和你平等相处,不会感到自惭形秽,对你有所亏欠。所以一个有胸怀的聪明人,他会使他的聪明才智化作各种奇思妙想,来使他宽厚的胸怀变得更宽厚,使他善意的传达变得更得法。

◆ 觉悟

说得太好了

>> 人是有很多很多层的,你要真正通透地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慢慢来的。坦率地讲,慢慢来才体现诚意。你如果简单粗暴急不可耐,那是没有诚意的。就像我们在恋爱过程中,对一个人慢慢来,循序渐进地了解他,理解他,实际上正是体现了你对他的一番诚意。同样,只有当你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深入认识你自己,才体现了你对自己的一番诚意。慢慢来,就是一种诚意。

>> 长久的观察与思考总给我这样一个印象:光明和黑暗,沉和浮,虽然此消彼长,但大致程度却相当,总体上往往是对称的。这跟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有一些神似。

>> 你是谁,不在于你说了什么,你说话的时候,你在表达你是谁,你不说话的时候,其实你表达得更多,连静默也是一种表达。你说或不说,都在表达你自己。

◆ 贵族,总是精神的

>>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真正的贵族,就是精神的强者。他们就像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会将其他一切强者视同自己的兄弟,欣赏他,钦佩他,向他学习;同时,他会将世上一切弱者视同自己的孩子,同情他,关照他,尽力为他们服务。”

>> 嫉妒,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自卑,一种变相的示弱和心虚。在真正的强者身上,没有这种东西。

◆ 神智器识,四重自我

>> 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但知道自己的能力,还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知道自己有能力不可及之处。而在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东西,他保持谦逊,保持倾听。

>> 所以“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搞清楚你自己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然后做你自己,走你的路,不需要去争去抢。因为别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只有你能成为你,所以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上,你没有竞争者,没人比得上你。

◆ Part 5 信仰与文化

>> “信仰”的核心是一个人内心坚信的某一套价值观,这是他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生命意义,换言之,就是他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的回答。一旦精神找到了这样的目标,自然而然就会化为生活中与之相匹配的一套行为规范。

>> 如果我们解析一下“宗教”这个词,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 “宗”意味着最核心的精神、最重要的本质、最基本的价值,指的就是某一种信仰;而“教”则是对外的教化、对人的育化、上施下效的传播和普及,这就是“外部建制”的功能。

所以,“宗”+“教”=信仰+外部教化机制=宗教。

◆ 何为信仰

>> 得意时使人心怀敬畏,失意时令人心存企望的那个东西,往往就是我们的信仰。

◆ 附 把我说给你听

>> 我说的成长的心得,指的是在生活中曾经有那么一些话,感动过我,点亮过我,改变过我,而且现在还在影响着我。可能对你来说,它不一定适用,但因为那是我切身感受到的,所以我很愿意跟你们分享,说不定一不小心,会对你有所启发,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太好了。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 打动我的第一句话,是来自尼采的一句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 尼采说这句话就是告诉你,既然我们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这一遭,活这一生,那么就请把你的人生过成值得庆祝的人生。如果你的这一趟人生,没有让你觉得值得庆祝,那么某种程度上,你其实就虚度了这来之不易的一生。

>> 其实,根本就没有“过去”,过去是已经完成了的现在;其实也没有“未来”,未来就是现在的继续。

>> 所以当你活在当下,把当下过好,其实就是在过好你的人生。因为你人生的过去,是由你的现在决定的;而你人生的未来,仍然是由你的现在决定的。

>> 什么叫作未来?永远不来的,才叫未来。

最实实在在的,最真真切切的,是当下。

>> 不要等到明天,才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就从此刻开始去创造幸福,就从当下、现在开始,竭尽全力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你的条件限度当中,去创造你能创造的最大幸福。我觉得这才是生命的一种最强壮的姿态,这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

◆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我们把这句话解析一下,什么叫“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干扰别人的自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自己,活出真实的你,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真实一点,这样你就会更快乐。

>> 要怎样做自己、喜欢自己呢?做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天性,了解自己的心,然后跟着心走,顺着天性发展,在已有的条件下,尽力为自己创造自由和心安。这样的自知、自由,往往会带来自我认可、自我欣赏和自我实现。

>> 你活成你自己,当你活成真实的你,也还是有人喜欢你,也还是有人不喜欢你,但是,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 什么叫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才叫自信啊。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自信”,其实是他人相信我,我才有自信,你们觉得我好,我的自信就来了。这怎么能叫自信呢?这不是“他信”吗?所以真正自信的源头还是来自于自己。做你自己才能真正有自信,你喜欢你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信,而不是取决于他人喜欢不喜欢你。

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自由和自信的气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很多别称,一个别称就叫作“魅力”;一个别称就叫作“从容”;一个别称就叫作“风情”。这些东西都来自于一个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会具有。

>> 真正的正能量是什么呢?那就是你活成了一个光源,你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你不需要刻意跟别人说什么,当你活成一束光的时候,他要是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温暖到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照亮了他。这才叫真正的正能量。

>> 要让自己活出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由,你要真正地喜欢你自己,这个时候你就会散发出一种感染力,这份感染力才是一种真正的正能量。你不用在乎你要说什么,你的存在本身便是一束光。自由,自信,从容,优雅,你的存在本身便成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光源。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你想要什么样的好朋友,你就得先活成什么样的人。因为当你变成了怎样的人,你才会吸引来怎样的人。

>> 一切自爱必会带来对生活的热爱,而一切厌世,追根溯源,往往是出于自我厌倦。

◆ 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 把所有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所有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 很多事情,不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它没意思,你就觉得没意思。你应该发挥你的个性,这才叫个性。对大家来说都是很没有意思的事情,你能把它做得那么愉快,你能把它做成一个精品,你能把它做得那么完整,你能把它做到那么享受,这才叫真正的个性。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 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