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的哲理 做人 做事
“先做人后做事”太误国,“只做事不做人”太片面。
看看这些人
……………………………………
一个终极单身宅男,孤独到老的社交障碍,虔诚的献身信仰,潜心于自己的艺术,终成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他叫安东尼高迪。
一个刻薄老头,至死不承认私生长女,强势骂遍身边人,得绝症执拗不看医生,但是却被封为教主,他叫乔布斯。
一个毛头小子,偷走同学原始创意开始创业,公司成功后又赶走同甘共苦的创始人,堪称人渣,可是他叫扎克伯格。
一个天才疯子,歇斯底里爱骂人,没有朋友,除了工作一无所有,靠安眠药才能睡觉,可是他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方向,还把私人火箭发射上天,他叫马斯克。
…………………………
艺术文化、科学技术领域许多开创的独立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以挑战他人开始的,而这常常被当做不会做人的表现。然而社会政治、商业领域许多时候又需要极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这时,做人又是极其重要的做事能力了。
“先做人,后做事”本身并无大错,但是“做人”之后,“做事”的半截却常常被人忘记。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甘于平庸,乐于窝里斗。中国的落后有这句话的功劳。
所以,“做人”从来并非目的,“做事”才是。而太多太多人用一生去做人,而忘记了做人之后要做什么事,甚至为了做人而牺牲做事。所以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会做人的人,也不缺一事无成的人。
培养认同感是有效的工具,能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做法。直接说“保护环境”就不如“我们XX人保护环境”有效。网上的“不转发不是中国人”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自动化了。我既然是这样的人,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
《鹦鹉螺》说考试前,给学生贴“你们都是诚实的孩子”的标签,就能显著地降低作弊的可能性。美国政治的突出问题,就是政治阵营的认同感,大家党同伐异,做事情不顾事实,只管阵营。
成长思维模式相信人能通过努力成长,结果他们真的很容易成长,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就不容易成长。认同感就是固定思维模式。认同组的孩子喜欢帮助他人做一些简单的事,由于“我是个热心的孩子”;喜欢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由于“我是个聪明的孩子”。行动组的孩子总是乐于尝试,他们没有“人设崩塌”的焦虑。
一个人对外宣称要改变性格,相当于给自己贴标签。关键不在于贴标签,而是能否做到。做到了,这个标签就是真的;没做到,还不如不贴标签。固定思维模式是琢磨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成长思维模式是思考自己接下来做的事。夸孩子努力好用,对成人则无效,根源是成人的固定思维模式,往往只在乎聪明,不在乎成长。
对于一个处于蒙昧状态的人,建立认同感激励很有效果。一个孩子根本没想过自己是否喜欢帮助别人,你给他戴一顶帽子,他就很受用。这个认同非常脆弱,遇到任何挫折,就会质疑认同感。家长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就会经历一个从相信到怀疑的过程。
坚实的认同感要有自信做基础,自信来自一次次把事情做成。哪怕一个人是水平很高,有自信,也不要在乎自己身上的标签。科学家就要性格内向,程序员就研究编程?这些都是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