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怎么看待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

2023-09-11 07:02   geyange.com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这是读书的一种基本精神。读书遇到不符合常识的地方,一定要去质疑它。至于质疑得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想都不去想就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肯定是错误的。

比如《尚书》说,武王伐纣时,战斗非常惨烈,打得满地死人,血流成河,兵器都漂在血上。孟子当即发出了质疑:这不是扯淡吗?武王无比地仁义,纣王变态地残暴,这两方打起来,肯定是仁义之师平推过去,残暴方的士兵纷纷投降,哪会打得“血流漂杵”呢?

孟子的质疑对不对呢?随便看看现在为纣王翻案的文章,就知道孟子太理想化了。但孟子思考、质疑的过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武王的仁义、纣王的残暴,“血流漂杵”的战斗,都是书上的记载。但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这些记载是互相不兼容的。孟子看书爱动脑子,发现了这些不兼容的内容,提出了质疑,最后得出结论,否定了”血流漂杵“。后世替纣王翻案的人们,否定的是“纣王残暴”。总之,面对这些不兼容的记载,我们必须要有质疑精神,然后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哪部分,不相信哪部分。用这样的态度读书,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有的小伙伴肯定会把这句话无限延伸,导致“怀疑一切”的心态。我只想说,质疑是需要拿出论据的。无论据的质疑,只是个喷子而已。孟子质疑“血流漂杵”,摆出的就是“武王仁义”、“纣王残暴”的论据,这两点在当时基本上属于公理,所以他的质疑非常有力。

再举个例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对阵司马懿。《汉晋春秋》说两方干了一仗,诸葛亮大胜司马懿,拿下“甲首三千”。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而《晋书.宣帝纪》说,司马懿完虐诸葛亮,“俘斩万计”。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宣帝纪》

这俩互相矛盾的记载,肯定有一个是假的。但无论你质疑哪个,都必须亮出你的论据来。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自然就能被更多的人接受。比如下面3人的质疑,你觉得哪个最能被大众接受呢?

小明:《晋书》是正史,《汉晋春秋》不是,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晋书》。

小刚:诸葛亮是正面人物,司马懿是反面人物。“邪不胜正”,肯定是诸葛亮赢,我们应该相信《汉晋春秋》。

老王:《晋书》的记载有不合理的地方。它说司马懿在卤城打败诸葛亮,然后诸葛亮撤退。但据《张郃传》记载,张郃在诸葛亮撤退后追击,中了埋伏,被射死在木门道。木门道在卤城北边,更深入魏国。诸葛亮在卤城大败后撤退,应该往南回蜀汉,怎么可能派兵往北埋伏呢?因此还是《汉晋春秋》的记载靠谱,诸葛亮战胜了,才能赢得卤城以北的地盘,然后在撤退时设埋伏。

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是一种质疑精神。它并不是说你可以随便质疑、否定一切,而是鼓励你多思考,多提问题,多找论据。你的质疑,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的论据,也随时会被别人推翻,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收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