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的哲学思想(《西游记》的哲学隐喻)

2023-09-05 15:53   geyange.com

大话西游的哲学思想

伟大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开放性。《西游记》之所以是四大名著之一,不是快餐文学,在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充满道、佛哲学思想的隐喻。包容性带来堪称奇迹的丰富性:不同思维、不同境界、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心情的人,都喜欢看《西游记》,同时,看到的是不同的《西游记》。

我看到的是哲学。“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难”。王阳明的名言,正是《西游记》的隐喻。

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被放出来时,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六个毛贼,“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作耳听怒,一个唤作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正是用山中賊,来比喻心中賊。

佛家将我们的意识归纳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它们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觉对象。六根接触六尘后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们总称“十八界”,是成佛的道路,也是成佛最难破的阻力。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賊,离“十八界”全破还远,但也颇不容易了。“眼听喜”,即只愿看好的,看不到其他;耳听怒,即听不进去不合意的话;鼻嗅爱,只闻爱闻的;舌尝思,只尝爱吃的;身本忧,即苦于身体的生老病死;意见欲,即精神被生理欲望捆绑。

孙悟空打死他们被唐僧批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打死了,心也死了。修行者,要学会克制他们,又与他们相处。因为,六根是成佛的阻力,也是成佛的道路。

那打死“六賊”总归算是进步吧?非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心中賊是打不死的,打杀的欲望,本就是“六賊”。接受不了自己还有不好的方面,不就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吗?这正是骄傲的孙悟空心中难破的心賊。而孙悟空破山中賊,也意味着他开始踏上了漫长艰苦的修行之路。直至最终,能够破“心中賊”,但同时“心”仍在,还保持赤子之心,故尔成佛。

《西游记》的开放性,并非源于作者的伟大,恰恰源于作者的渺小,他们在史上根本留不下名字。《西游记》是分布式架构,它是无数说书人、中国许多地区共同创作的。而且还采用敏捷开发,几百年间,内容不断被迭代。同时,还是互动式开发。为了喜闻乐见,讲者必须根据听众和现场反应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听众实际上一直参与其中,可谓是当今美剧的创作模式的祖宗。

实际上,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是因读者参与改编而伟大,只不过程度不同。可以说,四大名著,正是分布式、迭代式发展奇迹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如果对分布、迭代发展模式的威力心存疑虑,推荐读读“互联网圣经”《失控》,它不仅仅是探索互联网奇迹的内在哲学,更是探索人类结局和命运的哲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