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这一课的中心句 经典课文《珍珠鸟》,写的是真事么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写得清新流畅,意趣盎然,诚然是一篇在文法上值得学习的佳作。
但认真养过珍珠鸟的人,细看这篇文章,不免就会起疑问:这里头写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么?因为其中一些情节并不符合现实。
文中描述,家里的一对珍珠鸟孵出了一只雏鸟,“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这便是不符事实之处了。珍珠鸟是一种晚成鸟,它们的雏鸟不像鸡鸭之类的早成鸟,出壳几小时后就能自己行走、跟随父母觅食;刚出壳的珍珠鸟体质羸弱,无法自由活动,要靠父母喂养照顾一段时间后才能离巢;而等到它能离巢飞行时,身体已经长得跟父母差不了多少了,父母钻不出去的缝隙,它也难以“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不合理的还不止这一处。文中写到,小珍珠鸟是“红嘴红脚”,有“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然而珍珠鸟未成年时,嘴却是黑色的,要经过小半年,才会渐渐变成蜡质的鲜红色。
照片位于中间的是刚出窝不久的珍珠鸟,体型已与两旁的父母相似,嘴依然是黑色的
此外还有一处描写也让人生疑:幼鸟出窝后,“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实际上,珍珠鸟在头一窝幼鸟离巢之后,很快就会开始准备下一窝的繁殖,此时为了腾出空间,它们不但不会呼唤已经离巢的幼鸟,还会驱赶想继续赖在窝里的子女。
作者写出了这么些违背事实的情节,或许可以推测:他并没有经历这些事件,而是为了文章的境界,凭想象 “脑补”了这些让人读来觉得美好的情景。
这杜撰出来的场景着实让读者舒心惬意,或许也因此长年为课本选用。然而,一年又一年孩子们读着这篇课文,难免要把这杜撰当成纪实。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那么这样偏离了世界本真的引导,合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