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理散文家 有哪些作家的散文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哲理散文家
从雨的方寸之间看大象,踏着同一片中华大地穿梭千年,蕴藏着诗词的古典韵味,例如李煜的亡国之痛,杜甫,李白,苏轼。“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在”。听雨的过程化虚为实,阅读时仿佛如德彪西的忧郁深沉,视觉的转换有条不紊,叠词与长短句交织,富有音乐美,建筑美。
2.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的风格在这一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过十年的历练,他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温向柔和沉思转变,刚柔并济,通过酒的文化体现出有容乃大的胸怀,让我们感到片刻宁静。既然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花,那还有什么是无可畏惧的呢?从升腾而起的一柱清香中,我深深体悟到了时间和空间的东方美学,用黑暗锻造出一双眼眸,来观察我们的生活。
3.郭沫若《梦与现实》
运用大胆的幻想,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表达出来,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郭沫若将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的黑暗愤懑不满。“人到了这步天地还是得生活下去!”呐喊着人生的悲剧,。而适宜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对旧社会的否定,因梦言情。
4.鲁迅《腊叶》
“将坠的病叶的波澜,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只要战斗过,该忘却的就该果断忘却。鲁迅作为一个革命者,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战斗事业。先生将自己比作“腊叶”,把自己,爱护,珍藏病叶的心情比作“爱我者”对于自己爱护和珍惜,倘若无法再与秋霜搏斗,那就随之飘散吧,明年还会在长出葱绿的叶片!对于腊叶,鲁迅工笔细描,诠释了战士的深情。
5.汪曾祺《葡萄月令》
读之令我酣畅淋漓!具有可爱通透之感。在被划分右派之后,汪曾祺先生下放到农场,观察视角独特,不蕴含拟人化的手法,但是正是中立的态度非常具有魅力。“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具有可爱乐观的精神,平淡而又不失真情,态度宠辱不惊。正如贾平凹评价“是一文孤,修炼成老精。”
6.琦君《髻》
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选取了发髻这个少女青春美丽的象征物来回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逐渐衰老,最终陨落的人生,表达了对人间情感的感慨,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步步深入,环环渐进,层层超越,展现了女性的宽厚和同情。文章叙述简洁,描写精微,文风优美典雅。
7.梁实秋《雅舍》
核心不在写舍之雅,而在作者情之暖,意之切,虽然通篇都是写雅舍的鄙陋,不宜居,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可爱可亲,运用艺术的辩证法,主观感情的温暖,化解,消融,稀释了客观物质生活的清寒困难,使得雅舍这种不便在作者都感到颇为有趣,包涵爱意与亲切。
8.沃尔科特《黄昏的诉说》
他的文章意向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等多种文化元素,宛若优雅,简洁和昏黄的画卷,他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
9.林清玄《煮雪》
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林老运用丰富的想想,由“浪漫”这个词联想到爱情。文章着重描写了谈情说爱时回家煮雪的情景,表达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将实体的事物转化为抽象,让我们学会去爱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放下失意与悲痛,重新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
10.张晓风《春之怀古》
在纤柔的文字里,春就像个温柔多情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描写时笔触匀润,自然流畅,运用丰富的想象,令春变成一个各种奇妙的喻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踟蹰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以古衬今,深受现代环境的污染,才会怀念者仪态万千的春天,使这篇散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了。
11.梁实秋《寂寞》
文字隽永,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之后我们开始享受寂寞,享受孤独,运用视觉,听觉,抽象的主观感受,细节描写层层递进,也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富有美感,以动衬静,享受孤独,享受寂寞。
12.巴金《星》
巴金运用物我合一的境界,使客观事物寄托自己的感情,第一次在自家院子中,天空有限,得意而深远好像回到了母亲的怀里,第二次在南京的菜园,挣脱了封建家族的樊笼,第三次在海上,梦幻乡愁,寄情于景,情感飘忽而不可感,光明无所不在。
13.汪曾祺《岁朝清供》
语言平淡而又独到,朴实无华,娓娓道来,正如鲁迅所言“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兴之而至,随笔而来。隐藏在他文章背后的是对生命的热忱还有对自然浓郁的珍重。被这种力量妥帖地熨烫,人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4.余光中《逍遥游》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满满深情融入在他的作品当中,将独特的音律与节奏感带入到作品当中,他不断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涛涛浪潮中撑住中国文学的中流砥柱。
15.季羡林《谈人生》
以笔写情,耄耋之年是在人生中的极为特殊的阶段,而由季老写出的文字语言通俗,平易近人,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叙述,都显得豁达,宽容和实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让我在品读当中有所得所思所悟。
16.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章像是与他面对面叙述着自己的故事,运用平淡朴实,甚至戏谑轻松的文字叙述,来表达暗藏其中的悲凉与不甘,迸发出强烈地对生的渴望,极具有哲思意味,讨论着生与死的矛盾,写景,议论,抒情相互融合,洒脱自在,一气呵成,让我们热泪盈眶。
17.沈从文《湘行散记》
透露出浓郁的乡土风情,最热烈深沉的情感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中若隐若现,人物性格描写鲜明,情感深沉真挚。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对社会底层人民最忠实的叙述。描写了多个角色,在苦难的生活中描述下一方净土,保留着最纯真的希望,歌颂人们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
18.纪伯伦《先知》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爱在爱中满足”,体现了善与美的交织,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诗集充满比喻与哲理,表现出了他教人从善,改良社会的开阔胸怀和道德理想,又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19.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各个文学创作的问题,虽然没有创作上的依存性和连续性,但是所有篇章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表达了作家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锲而不舍的追求,最大的特点在于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对作家的劳动过程做出的独特的审视,唤醒我们对于幸福,对美的渴望。
20.朱自清《背影》
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背影》语言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并且具有文白夹杂的特点,引用文言等原句更显真实,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21.余光中《四月,在古战场》
人在四月的春天对自己生命,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思考,青年人自己却好似与它不同的时代,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以乐衬哀,用春天生命的活力来反衬自己四年祖国,也象征着自己思念祖国但是没有办法实现伟大抱负。
22.李娟《冬牧场》
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对抗的纯美牧歌,呈现了对于我们来说遥远而陌生的生活方式,阿尔泰“随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方式”,描述了自己对寒冷的体验,每个生命都脆弱不堪,但是又如此顽强,充满活下去的渴望,沉默而又野蛮生长。
23.席慕蓉《独白》
席慕蓉在光阴的源泉里发现了时光的秘密,吟唱一首爱的歌,世事万物皆会遵循规律,应运而生,应运而灭,她的写作手法擅长运用重复的句型,使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田园式的牧歌情调,追求辞藻华美,浅白而真诚。
24.张爱玲《流言》
这本散文集文章内容并不集中,散文比起小说更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正如她所说“生活就像华美的袍子”但是又布满虱子,展现了作者可爱,风趣幽默却又有些刻薄的一面,缓缓诉说自己的故事,平静而又悲凉。
25.于坚《云南冬天的森林》
他是一个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诗人,分别从“树色,叶色”和“心境,意向”两个维度突出了云南冬天的平静,还原事物的本真,从“落叶”这一意象落笔,描述了对纯真自然的注视与倾听,物我统一的审美态度,运用白描描述自然状态,抓得住细节,化动为静,真实客观。
26.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通过表达对秋天深切的眷恋与喜爱,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秋天”以及变成了作者心中令人心悸的心灵化意向,以闲时的心境看待本该萧瑟的秋天,全然一派喜色,无论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运用对比,引用体味人生的况味。
27.梁实秋《浮生如梦》
体现出来作者对于生活,对于生活的态度,处处可见的闲适和幽默,毫无矫揉造作,渗透在骨子里的自在洒脱。作为梁实秋作品的合集,从生活到美食,又暗含哲理,又自然洒脱,浑然天成,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28.余光中《青青边愁》
苏轼有言“青山一发是中原”,余老笔风隽美,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有壮阔铿锵之势又有细腻柔绵之态,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识,字词似流水般潺潺,冰雪般通透,。
29.余光中《从徐霞客到梵高》
这是散文中的游记,讲述细致,将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对各篇目,名家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柳宗元的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神灵开阔,语言风格上严谨与文学并存。文采高妙,学识广博,兼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之功。
30.梁遇春《春醪集》
如先生所酿的春酒,带着几分惬意和几分迷醉,正如文中所言“醉中梦话”,像“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在书中谈论知识探讨人生,用“微言大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散文多夹叙夹议,想象力丰富。
31.汪曾祺《人间滋味》
汪老的文字总是透着淡淡的幸福感,随遇而安的平和,涵盖着五味人间,其中《烧花集》和《翠湖心影》令我喜爱,其中可爱活泼又带些哀愁,哀而不伤,《四方食事》令人口齿生香,语言平淡质朴又带有中国人对于饮食的满足感。
32.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通篇内容“真”字是核心,讲真情,写实情,描绘实景,可以把他的游记看成动乱时代的忧患之书,水面上浮萍飘荡,却结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具有感时伤世的忧患,叹息,悲愤,具有漂泊者的美感,理性精神和审美观相互交织,同时又感受到心灵的悠闲和自由。
33.老舍《猫》
这是老舍的一篇状物的散文,观察精细独到,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语言明快洗练,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平”中露真情,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明快,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又富有表现力,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4.老舍《东方学院》
本文中作者借屈原比作自己,屈原与老舍虽然同为跳水自尽,但原因各不相同,屈原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斧雷鸣”,而老舍不同,他热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绝不热爱屈原所渴盼的“重视”,以屈原忠而自况。
35.林清玄《黄昏菩提》
通过继续作者在黄昏散步时看到的城市里的人惊疑,焦虑,匆忙而又孤独,冷漠而缺少良知,因为匆忙的生活忽略生活的美,但是菩提树上的一窝红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沉静,温柔的美丽,体现了沉静的智慧。
36.巴金《再忆萧珊》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事细情深是本篇的一大特点,情感跌宕起伏,真切可信,不同于一般悼念亡妻的文章,巴金笔下更叙写的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血泪控诉,千千万万人的悲剧和时代的噩梦,晚年的巴金已成为中国精神的战士。
37.贾平凹《月迹》
通过写同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用月亮象征美。作者不仅仅是追寻月亮的踪迹,更是追寻美的踪迹,描写细腻逼真,并且善用叠词,琅琅上口,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语言又富有诗的韵味,将孩童的纯真与月亮的美好的哲思融汇在一起,耐人寻味。
38.穆青《在斜塔下》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根据作者观察比萨斜塔的游踪来记述所见所闻,吸引我们的是心灵震撼的异邦人情,文章重心不在斜塔,而在于它之下的人间社会。手法细致而又全面,构思缜密,伏笔照应周到,将塔与人进行联系对照,产生集中浓烈的感染力。
39.聂鲁达《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我们需要诗,哪怕只有一句”,作者漫谈了自己与语言为伴的生活,作者将自己与语言融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这篇短文文笔沉稳而酣畅,在沉思中蕴藏着理想与激情,体现了作者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深邃的凝思。
40.曼法鲁蒂《富人与穷人》
该作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笔通俗流畅,通过描写穷人吃不饱和富人吃太多共同之处—身体都不舒服,以具体化生活场景开头,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排比和反问的运用让温和的散文增添说理的气势,如行云流水般翻卷出波澜。
41.里尔克《艺术手记》
体现了作者象征主义的艺术观,特点是对传统的反叛,内容与形式追求创新,幼稚却又充满活力。这篇文章中里尔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以主体性,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是呼唤和聆听,用凝练诗意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艺术思想。
42.斯诺《两种文化》
这篇散文说理气息较浓,斯诺由当今普遍存在的科学界与文艺界之间互不往来的这一事实入手,指出这一现象原因是彼此的误解,而误解又是因为他们对彼此文化缺乏重视,全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43.赵丽宏《诗魂》
这篇散文本身写的也像诗一样,结构上回环往复,情感上波澜起伏,形成了这种节奏和情味,表达了作者美好的诗心,人情的眷恋,坚执和向往。通篇以心理情绪为主又加上时序变化的结构,起落有致地展现了内心的怅惘的期待。
44.林清玄《光之四书》
结构上由点及面,情感上作者与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他笔下,万物都有生命和感情。此篇文章中的阳光色香味俱全,由塞尚的蓝苹果谈及艺术和生活,看似随意实际匠心独运,他以一贯清澈澄明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静而不死,动而不喧。
45.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人民》
全文短小精悍,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文字虽短,却是作者革命人生观和整体风格的体现,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回想作者伟大的一生,更能体会到他“奇绝壮绝”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高山仰止”的崇高感受。
46.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文构思新巧,意境优美,韵味隽永,作者文笔如行云流水,犹如一曲优美动听的咏叹调。作者以自我特有的感触作为基点,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映衬对照。秋是生命的转折,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秋的体认,也窥探到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情深意切,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