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2023-03-29 00:11   geyange.com

命运的哲学思考

“ 萨特(1905—1980)生平: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从存在先于本质推出人的绝对自由,从而又推出人的绝对责任。”

01 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萨特一生从未结婚,但是有一个终身伴侣西蒙娜·波伏娃,他们之间有一个契约,彼此是对方的伴侣,为期两年,合同到期可以选择续期两年或者终止。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

听起来很不靠谱,但是这个契约一直续期了51年,直到萨特75岁去世。当然中间萨特也有很多情人,波伏娃也有几位情人,但最终两人还是没有结束这个契约。

萨特的特立独行正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自由选择,并且积极行动。

当代很多人活着都是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国家需要城镇化,都跑到大城市打工,结婚需要买房买车,大家努力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买房,房贷,车子,结婚,孩子。

02 存在即虚无

萨特在1941年到1945年的四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工作10个小时,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存在与虚无》这本书。当时萨特坐在咖啡馆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不同?

人是有意识的,而物品没有。但是有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究竟不同在哪里?

萨特看着眼前忙碌的服务员,又看着自己面前的杯子,他问自己:我们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和说这个杯子是一个杯子,这两种说法是同一回事吗?他感到大不相同!

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并不是注定的。如果这个人下班了,甚至辞职了,他就不再是一个服务员了。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

但杯子就不同了,杯子不能改变自己,它被判定为一个杯子,别无选择地就是一个杯子,就算你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自己选择把自己打碎。

你可能发现了,其中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和意识支配的行动。为什么人的存在可以改变?因为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人的存在结构就像是一个空洞的容器,最初,我们只有“存在”这个容器本身,容器之中是虚无,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这个本质是可以变化的。就好像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也是这样,只有填充进了什么东西,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存在就是虚无”这句名言的含义。

03 “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萨特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你可以记住这一点: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这赋予了人一个永恒的需求。你可能听过一句话,说“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地,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04 人的绝对自由

存在即虚无,虚无奠定自由。虚无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自由的行动。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

萨特从存在即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05 自由的沉重

自由的命运意味着人总是可以有所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自由选择,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性,因此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可是自由的命运不是轻轻松松的好事,它同时有非常严酷的一面。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

自由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负担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那么谁来为这个后果负责?萨特说,没有任何别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但“承担责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只能独自承担,难道这份责任就不能跟别人来分担吗?萨特的回答是:不能。

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你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你自己给自己确立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大大小小的选择,比如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后果,我们就生活在自己选择的后果之中,这些后果也在塑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在乎选择的好坏对错,谁都不想过后悔的人生,我们都会希望自己的选择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据。

但萨特却说,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这里显然有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上帝死了”之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了,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换句话说,萨特信奉价值主观主义。

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托辞了。你不能说“因为父母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顺从父母当成了标准;你也不能说“因为宗教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宗教教义当成了标准。

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英文叫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这个标题让很多人感到“不明觉厉”。但如果你理解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很容易看懂这个标题。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而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许你也曾经有所感触。

06 积极行动

萨特的哲学,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在这之中,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萨特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萨特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精神困境,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积极行动。

07 希望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学!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