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听书(《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

2024-04-07 16:30   geyange.com

艺术的故事听书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目录

中译本前言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3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4 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l世纪

5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刍

6 十字路口

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7 向东瞻望

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8 西方美术的融合

欧洲,6至ll世纪

9 战斗的基督教

12世纪

10 胜利的基督教

13世纪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纪

12 征服真实

15世纪初期

13 传统和创新(一)

意大利,15世纪后期

14 传统和创新(二)

北方各国,15世纪

15 和谐的获得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16 光线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7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18 艺术的危机

欧洲,16世纪后期

19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20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21 权力和荣耀(一)

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22 权力和荣耀(二)

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23 理性的时代

英国和法国,18世纪

24 传统的中断

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纪

26 寻求新标准

19世纪晚期

27 实验性美术

20世纪前半叶

28 没有结尾的故事

现代主义的胜利

潮流的再次转变

改变着的历史

艺术书籍举要

年表

地图

英文插图目录(按收藏地点排列)

索引

致谢

◆读书心得

本书不是读完的,而是品完的。将硕大的《艺术的故事》置于为此专买的书架上、配一杯加冰的调酒、然后将喜马拉雅原文朗读用蓝牙音箱放出,一面看画、一面听文、一面品酒,这就是大半年与本书的情缘。

有一种书,即适合入门进坎的萌新,同时又适合高精深的老司机,我们把这类书称为“经典”!

置于这本书的地位与优点,就轮不上我此等菜鸟评头论足了,因为它在所有艺术书籍的地位,是公认的金字塔塔尖的瑰宝,谦虚点的话,加一个“之一”。

虽然叫做《艺术的故事》,必须阐明的是这里的“艺术”指得是“建筑、雕塑与绘画”,不包括其他的艺术,诸如音乐、文学、书法等。

这本书的文字,与所有读过的书都不太一样,你能够感觉到老爵士(作者)平心静气、谦恭文雅、睿智生动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行业精英娓娓道来,作者不像在书中,而是在你的对桌,叼着根烟斗、品着咖啡、和蔼可亲的将他知道的、理解的毫无保留的含蓄托出……这是一种气韵,一种真正懂得艺术、懂得欣赏、懂得高雅的气韵。

由于内容太多,我仅讲述印象比较深的三个部分: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这个词汇想必大多数朋友都不会陌生,所谓“复兴”是指什么呢?简而言之,欧洲在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艺术几乎停滞不前,而以乔托、文艺三杰等著名艺术家掀起了“复兴”的浪潮,“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灿烂的文化,因此,艺术内容不再古板,则有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艺术作品,即便主题大多还是以宗教题材为主,然而,从拉斐尔的《圣母抱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文情怀、生动变通的因子孕育而生,犹如一个新世界的光亮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光点逐渐变成了阳光,从而哺育了伦勃朗、卡拉瓦乔、贝尼尼、委拉斯贵支、鲁本斯等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画作真实、生动、极富感染力,从神到人,无所不包,“神性”至此有了“人性”,“求美”与“求真”和谐共存!

★印象派

大多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印象派就是其一,一方面,摄影技术在19世纪产生,艺术家们发现自己的画作再真也真不过相片,再快也快不过拍摄,因此,除了另辟蹊径别无他法;另一方面,日本的浮世绘(书中叫做木版画),作为废纸机缘巧合漂洋过海的来到了欧洲,欧洲的艺术家醍醐灌顶、如获至宝,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浮世绘”的表达方式重意而不屈于型,内容包罗万象,深刻并直接影响了莫奈、梵高、高更、塞尚、雷诺阿等一系列印象派大家,这是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可谓最大的一次影响与推动。据说,当人们整理“印象派之父”莫奈的遗物时,发现了大量日本浮世绘作品。

今天我们在文学语言中常提到“浮世绘”用于比喻社会的林林总总、美丑善恶、百态千怪、人情世故,从侧面也说明了浮世绘的题材之广。

而今,我们对于绘画的派别最耳熟的依然是“印象派”,而其画作,给予我们及其深刻的印象也无需多言,其型与意的交融,既让人知其为何物、也令人赏心悦目,相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达利艺术、抽象艺术、立体派艺术,更为亲民,也成为当今普通人可以接受“欣赏艺术”“抽象性”的极限。

★现代艺术

为什么我上一段话说到了“极限”,直说了吧,因为现代艺术很多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一提到“艺术”就谈虎色变,一则看不懂、二则不知道“美”从何来,我也是如此,作者也是如此。

老爵士在最后一章花了很大的篇幅语重心长、一反常态的抨击了现代艺术的“无厘头”,更是列举了9条原因说明了这种“偏怪事物”的产生,其中,没有附上任何一幅画,这是这本书中唯一如此的地方,可见一个和蔼老人收起了笑容可掬、转而沉脸严肃。

同为艺术,音乐艺术发展至今的流行音乐,越来越亲民、越来越好懂、越来越让广大民众所接受,而绘画艺术,却刚好相反,它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不知所谓、越来越提高其“浮夸”的门槛,老爵士在书中这么说到:

“因为如今,一切形式的反艺术都成了玄深之物,并且分享了它们所憎恨的纯艺术观念才有的排他性和神秘的自负。可人家音乐为什么就不这样呢?有种新音乐曾经征服了大众,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达到歇斯底里般的狂热程度,那就是流行音乐。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流行艺术,简单地使用连环画或广告中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就不能达到那种效果吗?”——这是本书中,我见到作者言词最为严厉的措辞了。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遂分析了现代艺术“怪异话”的几个原因,主要有:1、当年批评家们由于批评了“印象派”而在今天看来是“丑角”,所以对于自己心中的异议不是那么敢提出来了;2、部分艺术家们越来越偏激,觉得将自己边缘化、孤僻化反而彰显了自己的个性,而别人看不懂反而是他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而肤浅;3、汽车设计图出现需要厂家认可才能生产、音乐作品写成需要认可才会被演奏,而绘画艺术则不用这种“合作与认可”,因此造成了部分现代艺术的特立独行;4、商人为达到商业目的商业炒作……(一共9条,就不一一列举了)

读了这一段,顿觉神清气爽,老爵士直言不讳的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是为君子、不负其德!

可喜的是,艺术逐渐从偏离的道路逐渐走入正轨,在我的微信分享中,有用手、用刀、用粉笔,绘制出来的艺术佳作,借助工具虽不同,但成品得到了广大朋友的喜爱与认可,因为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美”,这说明“美”是一种公认同识,而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皇帝的新衣”。

★提醒

1、看这本书,如果一边看文字,一边看图,会很累,建议可以借助喜马拉雅“水淋淋的太阳001”朗读,意境完全不同;

2、本书的翻译个人觉得有必要重翻,一方面是文字语言虽然不错,但许多句式机构翻译生硬而晦涩,让人对作者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可能造成误读与不解;另一方面,本书与作者如此的亲民,为什么翻译一定要不合大众理解的主流习惯呢?别的不说,非要把“达·芬奇”翻译成“列奥纳多”(全名是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这即不是我们熟知的称谓、也不是英译汉的默认规则,可见,译者在翻译水平与通俗易懂的掌控上,并不是他的长项(并无不敬);

3、虽然很多人推荐本书作为艺术的入门书,这也许几十年前的局面,相对我收听《意公子艺术课》《严伯钧说西方艺术史》,个人觉得后者更加适合“入门”,而本书作为进阶更加合适,拿我自己来说,看了大半年,其中内容也就理解了四分之一,以后肯定还要重读!

最后,以老爵士在本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结尾: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朱江

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