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哲学(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叫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曾经做过漆园吏,这个职位还是他的朋友惠子派给他的。
漆园以前是曹国的一个园子,一开始被宋国占有后就变成宋国的领地,后来又被魏国占领了。
这时候庄子找到在魏国做相国的惠子想谋个生计,见到惠子给他讲了凤凰和猫头鹰的故事,惠子就让他做了漆园吏。
后来,宋国又夺回漆园,庄子觉得管理漆园的工作不好做,不如像鲲鹏一样自由遨游于天地间,于是就辞职不干了。
有一次,庄子、惠子两人在桥上游赏,长发被微风吹得在空中飘荡。望着桥下游在水中白色的鱼儿,庄子说:“这些鱼儿游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大概是鱼儿才能享受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反应也很快,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又说:“我不是你,所以不能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同样的,你不是鱼,因此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啊。”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你问我怎样知道鱼的快乐,就表明你很清楚我知道的,因此才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是在这桥上知道鱼的快乐啊。”
庄子和惠子一不小心就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哲学最著名的辩论,开辟了中国人格心灵学的先河。惠子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真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这句话蕴含了“你是你,鱼是鱼,你从何处而来,它又从何处而来?”让后人追溯了几千年的“我是谁”。
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人是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的,所以这句话告诉人们,不管是对待人还是事、物,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自揣摩,你所认为的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换一句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我们有的只是共鸣和似曾相识。
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总是愿意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另一类却是以自我体验为主。没有哪一类人是对的另一类就是错的。
考虑别人的感受并非每次都会判断地精准无误,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好心办坏事,还满心委屈。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上去比较自私,但这正是那个不打扰不干扰的优良品质。希望自己自在者也不会牵强身边人去有过多的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