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哲学道理(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义被后人曲解)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绝《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为年长者钟爱。但是,许多人往往仅引用前一句“夕阳无限好”,而把“只是近黄昏”有意“忘掉”,问题出在对后一句的理解有偏差。
按照惯常的理解,虽然“夕阳无限好”,可是已经接近黄昏了,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这样的解释是与作者的原意不符的。
李商隐去世时45岁,道理上不应该有岁月迟暮之感。纵观他的一生,还是一个执著于事业,积极向上的人,因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应该是他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写照。可是,他的本意为什么会被曲解呢?
原因出在“只是近黄昏”的“只是”两字上,显然,后人把“只是”当作转折词“但是”来理解了,或者说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这是错以现代的语义来解释古代的诗句。
在古代,“只”除了作为副词用表示限定某个范围和做转折词,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只”可以理解为“就是”,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理解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
李商隐自己的诗作中也有做因果关系理解的例子,如《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用的也是因果关系之义,通常的解释是:男儿不轻易流泪,就是因为没有到伤心处。
按照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完整地理解全诗的思想:“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翻译这首诗:因为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驱车到乐游原上看夕阳,夕阳这么美好,正是因为在黄昏这个时候。
作者心情不好,没有饮酒消愁,没有找人牢骚,驱车登古原是为了驱除烦恼而不是寻找烦恼,就是来看无限好的夕阳,驱除“意不适”。再则,作者也没有理由对“美好夕阳近黄昏”表示无奈和惋惜,那也与他一贯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