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水的名言名句
潮人经典语录
潮水名言潮水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潮水的名言23条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桂州》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
唐代诗人 王维 《送邢桂州》
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 潮水名言
宋・陈与义《泛舟入前仓》。这两句大意是:春天逝去,鲜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潮归大海,却在岸上留有沙痕。见岸上沙痕而联想潮涨潮落,并以春去与潮归对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形象鲜明。可用来描写潮水落去的情景。
宋代诗人 陈与义 《泛舟入前仓》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这两句大意是:有了风,水才能掀起波浪;潮水不来,水面自然平静。俗话说“无风不起浪”。风起浪生,风平浪静,这是物理自然。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一个普遍的事理,即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定事出有因;事情的起因弄清了,矛盾解决了,事情也就平息了。可以~说明事出有因的道理。
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 《西游记》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唐・赵嘏(gǔ古)《钱塘》。这两句大意是: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着笔,写钱塘江中秋之月色和半夜之潮声。为了突出月色之无所不在,用“一千里”来形容;为了突出潮声之浩大声势,用“十万军”来比喻。境界宏大,气势壮观。这两个数字用得既整饬又极富表现力。可用来写月色和潮水。
唐代文学家 赵嘏 《钱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两句大意是:春江涨起了潮水,江潮与海面相连相平;从海上跳出的明月,随着海潮一起上升。这两句写长江下游的月夜景色,春江、大海、潮水和明月,构成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力,加强了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潮水上涨、明月初升的雄浑景色。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关于潮水的名言
唐・徐夤《阙题》。这两句大意是:潮水如倾倒的雪山,在夜色中退回海里去了,远处江边的一叶小舟上,渔夫正在明月朗照下垂钓。这两句写夜间潮回月明、风平浪静之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回文诗”,就是不论顺读还是倒读,都能读得通,而且都协韵律。“回文”也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极力讲求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徐夤的这首《阙题》就是一首写海边江畔景物的“回文诗”。它各联顺着读是从夜晚潮回月上直写到天晓红日东升;倒着读则是从白昼之景直写到黑夜之景。无论顺读倒读,写景都很自然,不显斧凿之迹,我们不妨一读:“~。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虹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唐代诗人 徐夤 《阙题》
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
唐・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像》。这两句大意是:浙中多山,秀丽的山色千姿百态,门外有潮,澎湃的潮声朝暮可闻。此名句状写渐中一带的山水胜景。上句写姿态万千的山色,下句写朝暮可闻的潮声。诗句直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凝炼含蓄,耐人咀嚼,启人遐想。这种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对今天写作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陶十赴杭州摄像》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横江:指横江浦,在今安徽省境内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之采石矶相对。浙江:指钱塘江,为观潮胜地,每年八月,钱塘潮水很大。这两句大意是:(横江浦里)波涛滚滚,像接连不断的山峰喷射着白雪汹涌而来,钱塘江八月的潮水哪有这样壮观呢!作者以惊叹的口吻,比喻的手法,对比的方式来表现横江浦潮水的磅礴气势,十分生动。可用来描写潮水。
唐代诗人 李白 《横江词六首》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唐・白居易《潮》。这两句大意是:每天潮水接连涨落,早潮刚落,晚潮又来,一月三十天之中要这样周而复始地涨落六十次。形容潮汐涨落不息,语言平易,明白如话。可用来描写潮汐的周流情况。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潮》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潮水名言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几许:多少。浑:全。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知到潮头到底有多么高,连两岸的青山都全在浪花之中呢!两岸越山映入江底,而潮头却涌出江面,所以潮头仿佛高于越山。诗人以两岸山峰映衬潮水.极言其高,新颍而又不失其真实。可用来写汹涌的潮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才见银水动地来,巳将赤岸浮天外。
清・黄景仁《观潮行》。这两句大意是:刚见到银色潮水动地而来,转眼间已将赤色江岸浮在天边了。如果说以“银水”写潮水还是状其色彩,而“动地来”三字则是渲染潮水浩大的声势,因潮水之大而使江岸突然变闻,远接天边,给人以岸浮天外的印象,此景极其壮观。以“赤岸”衬“银水”,以“已将”应“才见”,也很富有表现力。可用来描写大潮涌来的景象。
清代诗人 黄景仁 《观潮行》
乍见云涛银置屋涌,俄惊地轴轰雷发。
清・朱彝尊《满江红》[罗刹江空]。乍:起初。云涛:如云的浪涛,此处指翻滚的潮水。俄:顷刻之间。地轴:地球的轴心,此处指地底。这两句大意是:汹捅的潮水奔腾而至,乍一看来,像是银楼桶起,顷刻之间又惊诧地听到地底发出雷鸣。“银屋涌”是视觉感受,写白浪腾空;“轰雷发”是听觉感受,写潮声巨大。诗句运用比喻手法,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乍见”和“俄惊”又进一步将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浑融为一,较纯客观地描摹物象更为感人。可用来描写涨潮的情形。
清代诗人、词人 朱彝尊 《满江红》
潮水涨起时带来的东西退走时便又带了去。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早晨来了,和早晨一起来的还有准时的潮水。 关于潮水的名言苏・库利奇
云垂海立涌金鳌,隔岸越山浑不见,水比山高。
清・查慎行《浪淘沙》[龛楮露尻]。涌金鳌:形容潮水卷着漩祸,似有无数金色的巨鳖奔涌。越山:越地的青山。浑:简直。这几句大意是:潮头腾空,似云垂海立;潮水翻滚,如金鳖涌动;隔岸的青山都被遮掩了,潮头比山还要高。潮水如“云垂海立”,似“涌金鳌,想象丰富,形象鲜明,笔法夸张,而又极富有动态感。“水比天高”四字,简洁洗练又自然而然,与苏轼《游金山寺》中“闻道潮头一丈高的句子相比,更显出浪漫主义特色。可用来描写潮头。
清代诗人 查慎行 《浪淘沙》
诺言和深情,没有出路的潮水,一次次淹没了我。女作家,原名励婕 安妮宝贝 《告别薇安》
江逆飞,海立起,天风刮海见海底,涌作银涛劈天驶。
清・魏源《钱塘观潮行》这几句大意是:大拉倒转飞腾,海水直立跃起,天降狂风掀动大海,简直能见到海底,潮水涌起,形成银色波涛,劈开青天,向前奔驰。写潮水来势汹涌,似大江倒转,如海水立起,简直可见海底,银涛宛如白色利刃,仿佛可劈开青天,雄奇而壮阔的画面极有动态感。可用来描写潮水,其夺张手可资借鉴。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魏源 《钱塘观潮行》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潮水名言
清・施闰章《钱塘观涛》。这几句大意是:钱塘大潮到来时,海色在雨中展开,潮水飞上江岸的亭台,涛声仿佛驱使千骑疾驰、磅礴的气势如万座银山卷来。形容江潮汹涌澎湃,给人以千骑疾驰、万山奔腾的感觉。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可用来描写潮水。
清初诗人 施闰章 《钱塘观涛》
少女呀,你的纯朴,如潮水之碧,表现出你的真理之深邃。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飞鸟集》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清・曹溶《满江红》[浪涌蓬莱]。征帆:远行航船的篷帆。海门:钱塘江人海处称海门。风马:奔驰如风的骏马。骤:骏马疾驰。这几句大意是:江中所有的船只都停帆靠岸,远方海口处开始传出一片轰响,好像是急促的鼓声;转瞬之间,潮水涌至,像无数匹骏马背着银鞍疾驰.你追我赶,争相超越。潮水将至,故“征帆都卸”。转眼之间,陆地上那种战鼓轰鸣、万马奔驰的景象,竟然在水中出现了。想象奇特,构思新颖,比喻也很生动。可用来描写涨潮的情景。
清初藏书家 曹溶 《满江红》
可爱的春天带着花和曲的潮水滚滚而来,让大地腾起花的浪涛,空中响彻着春的乐曲。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朗费罗
成功的秘诀,是在养成迅速去做的习惯,要趁着潮水涨得最高的一刹那,不但没有阻力,而且能帮助你迅速地成功。 关于潮水的名言英国文学家,诗人 劳伦斯
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寻求快乐的本性”,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躯都要受过它的支配,好像毫无办法的海草都要跟着潮水的涨落而摆动一般,这种力量不是议论社会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英国诗人,小说家 哈代
名人名言分类:潮水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