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湖畔名句 如何评论东野圭吾的《湖畔》
中规中矩的东野圭吾式悬疑小说,总的来说还是超越期待,还是按例先说说故事梗概:
并木、坂崎、藤内、关谷四户人家为了辅导孩子学习聚集在湖畔别墅,由津久见老师进行集中辅导。期间并木的同事兼外遇对象高阶来访,并木请她调查了美菜子外遇的事情,她要求并木半夜到她入住的酒店来进行说明。但并木并没有在酒店等到高阶,回到湖畔住处后,并木发现妻子美菜子杀死了高阶。按照美菜子的说法,高阶是并木的外遇对象,因为怀孕了而要求美菜子和并木分手,并表示如果不同意就生下孩子并且公开并木的外遇,让章太也没法考中学,于是美菜子冲动杀死了高阶。
事情发生后,除了不在现场的坂崎一家,其他人家纷纷表示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也可能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升学受到影像而愿意帮助并木一家隐瞒事件。于是大家合力处理了尸体,并做了善后。期间坂崎发现了事情的发生,暴怒想要报警,但最终也被藤内说服,隐瞒事情。
并木在善后的过程中发现了高阶拍下的照片,并根据四户人家之间特别的亲密关系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的原因是通过津久见老师联络理想中学的职员,借以通过贿赂的手段让自己的孩子升学,但事情被高阶发现,有人杀死了高阶企图隐瞒事件。
众人见并木基本掌握了事件情况,于是说出了他们的真正考虑。并木不知道的是,高阶在掌握贿赂事件后想与津久见进一步交涉,但事情却被某个孩子偷听到了,于是他杀死了高阶,现场留下了鞋印。众人生怕发现杀人者是自己的孩子,于是选择并不去深究到底是谁的孩子,转而希望一起把整件事隐瞒下来,并通过编造了美菜子杀死高阶的事情,企图将可能并不在乎自己孩子是否杀人的并木拉下水。但并木听后还是决定报警。
美菜子试图做最后的挽回,他告诉并木,为了孩子的升学和未来,其实贿赂职员还包括身体,丈夫也会默认,这样的话家庭其实名存实亡了,所以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调情嗑药。并木还是选择报警,但他走之前去看了章太,章太希望他们一家能一起回家,并木才终于明白,其实凶手就是章太,而他只是为了让家里人团聚而杀死了高阶。
并木最终放弃了报警。
故事整体风格与东野圭吾一贯的风格类似,他已经习惯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挖掘题材来探讨社会和人性,这次选到的是教育和家庭的角度。
凶杀案这部分个人认为相比东野圭吾其他作品来说,算是比较出彩的。从伪造美菜子杀人,到推论到某个孩子杀人,再到最后的章太杀人,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案件的真相在不断转折中渐渐浮现水面,节奏把握十分到位。与其他传统的“找凶手”案件不同,杀人事件一直都有凶手存在,故事前半部分聚焦点在并木在疑惑中帮助美菜子隐瞒凶杀案,过程中充满了一种漫无目的的疑惑感,“人也死了,凶手也找到了,凶手也承认了,杀人动机也很成立”,但就是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凶杀案,东野圭吾埋入了很多疑点,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但和并木一样,读者虽然知道真相并非如此,却没办法按照常规的套路发现隐藏的事情,读到中段我甚至觉得东野圭吾可能没有办法好好善后了。但最后,东野圭吾搬出了孩子杀人的事实,转折虽大,在家庭面前,一切却也突然变得合理了。然而到东野圭吾并没有就这样将案件结束,最终的凶手设置给了章太,动机则是家庭团圆,给了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最终一击,原来所谓的升学渴望仅仅来源于这些大人,他们还将这种渴望强加给了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这种原因杀人,但实际上,家庭的破裂,才是孩子们沉入阴暗的原罪。这样的结局,其实更加合理,更加寒冷,更加刺痛人心。所以其实这个凶杀案本身并不复杂,小孩子们甚至连鞋印都没有去掉,复杂和可怖的是大人们的人心,东野圭吾把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杀人案变得这样曲折而合理,就是他的功力所在。
回头想想,凶手设置给孩子,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品前文中一直提到各位父母对孩子们的升学是如何看重,甚至不惜行贿职员、出卖肉体、家庭破裂,却很少提到各位孩子对升学的渴望,家长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孩子和他们一样渴望升学,甚至会因为这种渴望而去杀人。这种看似病态却也合理的想法让读者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到了这群家长身上,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一切都是这群家长的妄想,善良的孩子们并没有把升学看得如此之重,杀人动机仅仅来自于简单的痛恨第三者,相比无法升学,家庭的破裂更容易导致孩子们的黑化,而家长们却本末倒置了,我想这是东野圭吾想告诉我们的事情。
另一方面,从这些家长的言行来看,我甚至觉得出卖肉体换取孩子的升学机会只是他们一个突破家庭关系桎梏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不是对家庭关系天生的厌恶和对放飞自我的渴望,他们完全可以提高筹码等其他方式去实现升学或者说利益的绑定,毕竟受贿对象也是逐利的,他们却选择了最难以接受的牺牲肉体。过程中,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除了对孩子的保护以外,对自己的保护也客观存在,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其实并不好说。
所以,我看完书,我总是想到一个非常黑暗的解释故事的版本:一群结了婚当时又渴望放飞自我的家长,用出卖肉体能换取孩子们升学机会为借口,成功突破了家庭的桎梏。发现孩子杀了人之后,他们认为孩子们渴望升学才会如此,同时又为了保住自己的秘密,合伙隐瞒了事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们杀人的原罪,其实并非来自于对升学的渴望,而是对家庭破裂的憎恨,所以虽然或许可以成功隐瞒这次的事件,但家庭破裂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他们子女身上,迟早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出更加罪恶的黑暗之花。
有人评价东野圭吾,说他是一个试图在最重视公式的类型文学中,不断尝试在公式底线跳跃出不同舞步的推理小说家。
觉得说到心坎儿上了,他对于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把握就像是踩在底线上跳舞,旋转跳跃揪人心。
对于这本书只想说,不针对某个角色,在座的各位(角色),都是垃圾。
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好人,不论是父母,死者,老师,甚至孩子。利益与人情关系牵扯着所有人,几个家庭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贿赂金钱,出卖肉体。看上去很是伟大感人。
之所以四个家庭愿意共同瞒下这个滔天大祸,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不自信。书中藤间和关谷,都认为孩子们比大人更残酷且富有心机。他们把这件事形容为俄罗斯轮盘赌,可他们害怕枪声落下,落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干脆放弃确认子弹的来源去处了,每个人各执一端,拉平这张网,保护住他们的孩子。
可是多么讽刺,他们的初衷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难道他们的世界里,最好的教育不包括堂堂正正做人吗?大概是没有吧,毕竟他们本身,每个家庭间,都有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而那些秘密,他们的理由呢,是为了把几个家庭的关系牵在一起。他们的良心甚至都没有遭到谴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箭在弦上,是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
快给他们鼓鼓掌吧。可厉害死他们了。
所以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很厉害,杀人放火不眨眼,文中对于孩子的描写实在有些奇怪,所以很多人也在行文中判断出孩子可能才是凶手。虽然对于他们的描写很多,但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作为小学生的天真可爱,似乎被很多的压力束缚着。
可以承认的是这些父母都很爱他们的孩子,可是面对自己孩子是杀人凶手这件事上,他们却不敢相信了,因为他们心里也知道,自己不是个好榜样。但他们又不敢承认,毕竟他们所做的一切,可都是“为了孩子”啊。
此外。
这本书的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不婚主义者的最佳推广读物。书中的每个家庭,都有人出轨,甚至有这样一段台词,
“每个家庭都一样。孩子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夫妻之间的爱意早就荡然无存了。”
请问小学六年级是个坎儿吗?孩子小学六年级就已经没有感情了,那结婚真是可怕。他们又把这种出轨归结为“大家都这样,可以理解”。所以孩子已成为一个家庭的捆绑绳。
就当是我年轻心窄吧,我实在无法理解父母以“为了子女”的名义放弃原则放弃自我甚至放弃道德底线的样子,自私也好幼稚也好。人类繁衍后代的意义为何,只为了数量制胜吗,不是吧。生孩子就像是一个养成游戏,过程无比漫长,很难中途退出也很难重新开始。
可这个游戏没有等级限制,什么人都可以做父母。为人父母应该是需要资格的,给孩子多少的爱护也该是合理的。有能力付出的人可以多付出,但是不要总是“为了孩子不得而为之”来做借口。
之所以想说这么多,是因为豆瓣上看到一篇书评,标题是“我爱你,不求回报”,果然内容里又有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想说,可去他大爷的,可怜可怜孩子吧。
说起来,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有次我犯了错,为了不挨骂对爸爸撒谎,谎言揭穿后我爸三天没理我,我开玩笑巴结他,他都视我为空气,直到我哭着认错。他冷漠地说他对很我失望,小孩子可以犯错,说出你犯错的原因,也很容易得到原谅。但是你选择说谎,那就永远没有资格为上一个错误求得原谅,我最多只能原谅你说谎这个错了。
就像一道辩题一样,如果你深爱的人杀了人你会怎么办。
大概我的答案是,劝他自首,等他出狱吧。
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没有任何感动,只有满满的“恐婚”。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