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病室名句(看完《第六病室》你有什么感受)
契诃夫的在《第六病室》里引用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和不坐牢”。这话非常警醒人,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明天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也许一个灾难就让明天的我们衣食无着,只能沿街乞讨;也许一个事件就会让我们学梁山好汉“一时兴起”而提刀杀人。在后一个问题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远,比如我在马原的书里就看到过他探讨了一个我也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杀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海水会冲来什么。
然而,当我读完《第六病室》之后我的心里却更加凄凉,我把那句俄罗斯谚语加以了改动,让它变成了——“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不坐牢,不进疯人院”。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从一开始就着重地去描写了“第六病室”——这个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种种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住在这里的病人的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一位,让我们感觉此人就是小说的主角。契诃夫在写这个人的时候似乎是顺便提到了一位医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医院的医生,这个医生并不真的关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认为医学有用,他只是偶尔到医院例行公事。他每天过着一丝不苟同时又浑浑噩噩的日子:整天读书,到什么时间喝啤酒到什么时间吃饭都会严格地执行。他不关心任何人,他对医院里的种种弊端在心里深恶痛绝但决不会表露在表面上。这个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侩,对社会无害但也没什么好处,而对于他自己,可能我们既会同情也会鄙视他,同时还会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这样一位医生而更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契诃夫就是契诃夫,他的笔锋一转,就让这个医生同第六病室的一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医生居然觉得病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进而迷上了这种聊天。他在病人对他的指责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了反思。他开始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他不再迷恋读书和啤酒。他开始转变。
可是,更厉害的还在后边,他的这种转变,在别人的眼里却变成了反常。人们开始认为这个喜欢和精神病人聊天的医生的精神也不正常。于是,他的朋友们开始为他想办法,给他治病,带他出行。最后,他们亲手把他送进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栗!
如果契诃夫选的是一个激进的、疯狂的、或是抑郁的人,最后把他送进第六病室,那么还好说。可是契诃夫所选中的这个人恰恰不是这样的,他恰恰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得过且过的家伙。他没有目标,没有性格,没有太多的想法,他的人生经历也不复杂,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最终还是走进了疯人院。
同样,如果送他进疯人院的是他的敌人那也好说,可是把他送进去的偏偏就是他的朋友和下属,这个朋友甚至导致他破了产。
有人把主角进疯人院的下场归咎于沙俄制度,也许契诃夫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有过类似的出发点,然而我却认为这个故事换一个社会背景也一样可以出现。当一个人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又不为常人所接受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不正常的。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在世人的眼里就是疯子,没有什么可以说。
所以,当你的想法和社会的普遍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你就会比较危险。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苏联文人的信条:“别想。想了别说。说了别写。写了,别怕……”
就此打住。
以上是我从百度知道上搬过来的回答,豆瓣也有类似的一篇。和以往一样,我刚刚看完就到知乎豆瓣上搜索,总想找到一个分析透彻清晰的标准答案来填满心中的困惑和思索,却不肯相信自己的真实感觉,写出自己读书时的独特体验。
契诃夫应该是一位被低估了的小说家,之前我觉得他只是一位幽默讽刺的短篇小说家,不觉得有什么能吸引我,后来读了唐诺写的契诃夫之后,才明白曾经将他和欧亨利等量齐观是多么无知和愚蠢。
于是我开始重读契诃夫,重新认识这位罕见的艺术家。读到了《第六病室》,我的确很受震动,觉出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但是故事结构和手法完全不同,只是主题有点共通之处。大夫将被关进病室我是开始就猜到了,只是未曾想到竟那么快就去世下葬。一个养尊处优定时喝啤酒的闲散人员怎么能料到现实是如此残酷,更承受不了这种非人的待遇和暴力。
里面关的都是疯子,但他们可能都没疯,外面那些麻木迂腐的各色人等却已经无药可救了。如何面对空虚的存在和永恒的孤独,想不到这样现代性的问题已经被契诃夫不断思考。托尔斯泰主义被全盘否定,不食人间烟火的吸血者用空想哲学无法拯救人类,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这篇中篇小说里。
去过流放苦刑犯的库页岛后,作者也经历了思想的转折点,小说也不仅是讽刺变色龙和九等文官,对贫民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成为其主流。可惜契诃夫只活了短短四十四岁,不然还会留下多少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作者最大的致敬也许就是再多读几遍《第六病室》,仔细品味,慢慢思考,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个晚上,灵光乍现,豁然开朗,更加感叹契诃夫是多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