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的一生(陶侃:充满正能量故事的一代名将)
他从一个身份低微的困顿青年,逆袭成为晋朝一代名将,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也是陶渊明的曾祖父,生则为当世楷模,死则泽被后世。
他就是陶侃。
在重视门第的魏晋时期,虽然陶侃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博学多识、奋发向上,终成一番大事业。同时,在他历经磨难的一生中,也为后世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一、截发延宾
陶侃出生的时候,还是三国鼎立时期。虽然父亲陶丹是吴国的扬武将军,但可惜死得早。官职也不高,似乎并没有给陶侃留下多少家产,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好在母亲贤德,将陶侃培养得很好,在乡间也算是青年才俊。
有一天,鄱阳郡的孝廉范逵途径陶侃家,陶侃和他的母亲非常开心。熟悉两汉魏晋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孝廉,就是当地德才兼备有名望的人,他们往往会被朝廷征召入仕。
能有幸遇到这样的人,对陶侃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关乎自己是否能出人头地。但欣喜之下,陶侃又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本来就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加上又是冰天雪地的天气,拿什么招待这么重要的客人啊!
母亲湛氏看出了儿子的心事,就对陶侃说:“儿子,把客人留下吧,母亲我有办法好好招待他们的。”陶侃这才安心留客。
都说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自古以来皆如此。湛氏拿起剪刀剪断了自己的长发,做成两条假发换到了几担米。
也许现在我们看来,剪掉头发是一件小事,但在古代,那可是非同寻常的大事,非重大变故没有人会主动剪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言犹如警钟一样,无时无刻不回荡在每个人心中,需要面对多大的心理和舆论压力啊!
虽然时隔一千多年,但湛氏剪发的场景却还是那样鲜活,依然感动得让人心酸。她拼尽全力为儿子往上推了一把,只想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前程。
因为有了母爱,我们往往能看到出乎意料的那份动人场景。湛氏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也是她应得的殊荣。
范逵仆从人马很多,为了招待好这一众人马,湛氏不但剪发换米,还把简陋的房屋柱子每根削下来一半当柴烧,草垫子剁了做草料喂马,可谓是倾其所有。
毕竟是孝廉,范逵见到这样的场景,能不感动吗?
第二天范逵离去,陶侃相送百里仍不肯回去。范逵于是说:“你可以回去了,到了洛阳,我一定会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果然向众人称赞陶侃,从而使陶侃的美名传于都城。
二、封坛退鲊(zhǎ)
何为鲊?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腌鱼,不是什么珍贵值钱的东西。
陶侃年轻的时候,在浔阳县衙里当过一个主管渔业的小官。平时谨遵母命,兢兢业业。但一想起独自在家的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就充满内疚。
一天,他派人送给母亲湛氏一坛腌鱼。湛氏问清来路后,将坛子封上退回,并修书一封责备儿子陶侃道:“你身为官吏,怎么能把官家的东西给我。这非但不能对我有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有如此贤德的母亲,陶侃不能不深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以后的人生中,即使位极人臣,陶侃也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这也许是湛氏留给儿子陶侃最宝贵的财富吧。
后世有人评价湛氏说:“世上如果有母亲像湛氏这样能教导其孩子的,那国家还愁没有人才可用吗?天下还不能治理好吗?”人们对有一位贤德母亲是多么期盼啊!从湛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光辉的母亲形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