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道尽人生百态
近读梁实秋先生小文,题名曰《骂人的艺术》,读来有趣又合时。姑且用先生的几个小题目,戏说《红楼梦》中关于“骂”的轶事。
一、知己知彼
“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
所谓“知己知彼”,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优于对方,使这一“骂”来得理所应当,还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尤其不能把刀把赋予人,让对方捏住把柄反将一军。
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的赵姨娘身体力行了这一点。这位“道三不着两”的姨太太,素日受凤奶奶的气不说,连大丫头小戏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偏偏她又混在婆子堆里,闲言风语听得多了,更是对这些人充满了恶意。
听见芳官用茉莉粉打发贾环,不问青红皂白,只觉得得了理儿,一阵风地就往怡红院来。可叹她自恃姨太太的身份,以为打骂学戏的丫头理所应当,却不知这样冲动粗野的行径早就让她失了体面。
她口口声声说:“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哪知在别人眼里,自己也是“下三等”之列里的。
难怪牙尖嘴利的芳官要排揎她:“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赵姨娘听了果然没话回嘴,气得怔了,直接动起手来,引发了更大的闹剧。可见不能知己知彼,实在容易活成一个笑话。
二、适可而止
“骂大人物骂到他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则一般人对你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无理取闹。骂小人物骂到他不能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下去则一般人对你也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欺负弱者。”
阿凤大闹宁国府一节醋极刁极令人生畏,这一篇文白交杂真假混说的骂文,客观来评有张有弛,收束得当,大畅凤姐自知尤二姐以来心中怨忿,又为下文计谋铺平道路。
凤姐此一骂分三层,一层骂贾蓉,一层骂尤氏,暗里含着一层是骂贾珍。因为贾珍为兄,又是现任族长,凤姐不敢越礼明骂,于是前两层的骂就越加丰富狠厉。
对贾蓉,从毒设相思局一节看出,两人名为婶侄,其实是相互知根底的“盟军”,也因为此面对贾蓉的“背叛”,凤姐不顾身份直接开始了市井大骂。
对尤氏,凤姐素日是嫌她没能为的,此时更是借这一点好好地给了一顿教训:“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不然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去?”“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得闹出这些事来!”
凤姐这番蓄意已久的“大闹”,把个理亏的尤氏和贾蓉揉搓得一塌糊涂,只有唯唯以她之意行事。最妙的是凤姐“见他母子这般,也再难往前施展了,只得又转过了一幅形容言谈来,与尤氏反赔礼”,这一收的重量重于前面数骂。
凤姐深知尤二姐已娶进门,需另寻隙方能除这一刺,在宁府大骂不过是给贾珍贾蓉乃至尤氏一个教训。目的达到了,表面的礼数仍要维持,于是反与尤氏赔笑。这一“赔”,不仅轻而易举地敲诈了他母子五百两银子,还为下一步棋留了埋伏。阿凤心计口齿真令人可畏也。
三、出言典雅
“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
但引经据典也要巧妙,如若不能达到双方都心领神会的效果,那出言典雅只会加剧文化上的“阶级分层”。
如抄检大观园后,惜春对尤氏说的一番话。“天生成孤僻人皆罕”的四小姐,先是说宁府不清净,引古人的话“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将自己和亲兄划分得一干二净,再讲“了悟”,说“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固然是清白正直之语,只是太不留情面,连尤氏也骂在里面。
也难怪尤氏讥讽“你是古今第一才子,我们都是糊涂人”“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了。要说“骂”的雅与巧,莫过于林潇湘了。听宝钗对她信手拈来的给刘姥姥的“封号”便可知一二: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一张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个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得到也快。”
林黛玉之“骂”是机敏女儿取笑口角,原不宜深加苛责,而这种机敏在面对心上人时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凤姐过生日,举府热闹,宝玉偏去城外水仙庵祭奠金钏儿。回来时,正演《荆钗记》中《男祭》一出,林黛玉与宝钗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来做什么!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尽情了。”
时时有宝玉之事在心,所以时时知其所动所想,又偏能对景出言,真不知是何物造就颦儿口齿。脂砚斋曾批云:“要知自古至今,愈是尤物,其猜忌嫉妒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
黛玉之“骂”不仅不让人抱怨,更添了一分娇憨婉转,其才气机变,又衍生出多少妙文。难怪有人说:“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
梁实秋说:“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此言不谬。先生戏言自己写的文章是“助人骂人”,读者可从中领略世情奥妙,若果然依样去“骂”,则为痴人也。
作者:辛奇,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