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我看错了(三国曹操名言世人昨天看错我,现在看错我,以后还会看错我)
我只能说,你被高希希和朱苏进版的满清版三国给骗了。这版三国里,曹操的名言还有老母鸡变鸭,著名行为有当街尿尿,还有知名大笑“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回到您的问题:您是想说,《演义》中的曹操,在刺杀董卓时,还是想要拯救汉室,是不是?
我的回答:是的。即便如《演义》中的白面奸雄曹阿瞒,最早也不是立志要当个“乱世之奸雄”窃取神器的。看曹操前三回给何进出主意的时候,哪条建议不是中肯的,哪条策略不是挽救汉室于既倒的?当何进要请董卓入京时,曹操那句“乱天下者,必何进也!”多么的悲愤,多么的无奈?他是多么不希望天下大乱啊?这不就是奔着“治世之能臣”去的么?
再后来,曹操在酸枣反董大营里,面对那些勾心斗角踟蹰不前的联军大佬们,曹操那句“竖子不足与谋”“窃为诸君耻之”,又是多么的哀痛?他自己追击董卓,惨败汴水,又是怎样的无助?这时的曹操,依旧是一个心系汉室的热血将领。尽管他狡猾多变,自私自利,但是他对汉室的忠诚,此刻是不用质疑的,他对英雄的相惜(如对待刘关张三人的态度),是真诚的。
再后来,曹操抓住机会,率军入洛,救援皇帝,并把皇帝迁入许昌。尽管大权出于曹门,然而,曹操依旧没有代汉自立之意。他的目标,是诸侯,是天下,是统一,而非皇权——
分水岭,就是衣带诏。
衣带诏之前,曹操虽然有下属(比如董昭,比如程昱)的不断怂恿,但是他的人臣界分是远比董卓要好很多的。他的专权,也没有出东汉权臣的范畴。应该说,衣带诏之前,曹操的志向,很有可能不是九五之尊,而是东汉盛产的权臣。
然而衣带诏发,皇帝和曹操的矛盾被翻上明面。荀彧主张杀掉董承和董贵妃。(毛本《演义》怕伤害荀彧的形象,改成了程昱,但毛宗岗没有发现,荀彧固然建议除掉了董承和董贵妃,但也切断了曹操问责甚至迁怒于汉帝的可能,从而保全了献帝)曹操权衡利弊之后,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自此,曹操与皇室之间再无任何恩义可言。
此时,曹操才真的动了位尊九五的心思。
不过在曹操自告奋勇刺杀董卓的时候,曹操还是一个心存汉室的热血青年,他是愿意为汉室献身的。所以,他此时的动机,可以相信,就是要舍生取义,保存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