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不追名逐利的成语

2024-01-20 11:34   geyange.com

名与利的意思

简单的说,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无为而治!

意思就是,过多的努力毫无意义,只会阻碍事情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就是“拔苗助长”。心里的想法是好的,但多余的行为,破坏了事情发展的周期性,导致不好的结果。

无为而治,是一种很高级的逻辑体系,首先要看清楚“发展周期”,只有掌握了发展周期,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结果。

学霸家长大家都见过,学霸家长最喜欢说一句话“我们都不管他”。这是假的,也是真的,不管,是已经掌握了周期性,知道在什么时候打基础,在什么时候揪习惯,在什么时候引导,在什么时候激励。学霸有非常好的“发展周期”,所以不用家长做多余的事情,他也能学的好。

这就是无为而治,掌握了“发展周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做多余的事情。

想要做到“无为而治”,最难的就是掌握事情的“发展周期”。能有这个逻辑能力的人,不足30%。

第二个,相反相成

这个逻辑体系,比“无为而治”更高一个层级。也就是说,这个层次的人非常清楚,这个世界上存在两套“相互矛盾”的逻辑。所有的事情,事物,都具备两面性!

比如,一个人的好坏是五五分,既有善良,也有邪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人无完人,这个很好理解吧?

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绝对不是意外,而是无数个错误积累的结果。一件好事儿的发生,也是无数个正确的选择积累的结果。

福祸相依,这个也很好理解了。

所以,我们觉得美丽的东西,并不见得是“完美”的,反而是美的残缺,是丑的惊艳。

我们会喜欢颜值爆表的反派,因为灵魂的丑跟外表的美打到了微妙的平衡,破坏了丑陋的灵魂魔鬼的脸庞这一统一调性。

比如我们喜欢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因为天使应该都是胖胖的可爱的,而魔鬼的身材是诱惑的,充满邪恶欲望的。这也是破坏统一性的。

我们欣赏维纳斯的断臂,我们喜欢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一直在“相反”的逻辑里寻找平衡,表达平衡,同时拥有这两种逻辑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同时掌握这两种逻辑的人,十分稀少。

第三个境界,和光同尘

我们知道,佛家觉得杜绝七情六欲,就能没有烦恼,就不会痛苦了!

而道德经的境界是,我接受了所有的烦恼,不介意这些烦恼,那我也没有烦恼了!

这是一个超过“相反相成”这个逻辑境界的,更高层级的逻辑,就是“接受一切”,把自己视作阳光下的“尘埃”。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会“说谎”,说谎的本质,是对自己有利。不希望自己的错误,被人发现。内心无法原谅自己,从而对别人指责,格外敏感,甚至感觉被冒犯。这是正常的,因为他还没有“放过自己”。

一个真正达到“和光同尘”境界的人,是已经深刻掌握“无为而治”,“相反相成”逻辑的人,他们已经可以坦然的接受自己,那些好的,不好的,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因为接受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他能获得快乐,没有烦恼。

第四个境界,上善若水

水,有不同的形态,在寒冬是固态,在炽热中是气态,大多数是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这就是高于“和光同尘”的第四种逻辑,也就是“利他,付出”。就像水会从高往低流,会渗入土壤,滋润植被的根系。

这种逻辑是“付出”,当然,想要做到付出,就得做到“无为而治”,“相反相成”,“和光同尘”三个境界,只有融会贯通前三个逻辑体系,才能领悟“上善若水”的境界。

题主的问题,是把逻辑看反了。

说不能追名逐利的人,至少“无为而治”的层次。因为已经掌握了事态发展的“周期性”他觉得“追名逐利”毫无意义!

实事也是如此,因为事情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努力也好,奋斗也好,忙碌证明自己也好,都是毫无意义的!而是要一开始就尊重事物的周期性,提前做好所有的准备。

难点在于,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无为而治”的逻辑能力。都你是抱佛脚的状态,无为而治在他们看来就是“何不食肉糜”。

人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深刻,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有些人很快就能掌握“无为而治”,领悟“相反相成”,贯通“和光同尘”,做到“上善若水”。从而卓越不凡。

而有些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无为而治”的逻辑层次,一直在反驳“别人逻辑不通”,不知道“相反相成”的存在,更不要提“和光同尘”,而是处处觉得被人针对,冒犯,那就更不要提“上善若水”,在他们眼里,付出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人的动力,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