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第15期

2024-01-09 14:09   geyange.com

傅首尔奇葩说该不该相信童话

初衷写在前面:尝试通过分析,了解《奇葩说》中用到的手法/技巧,以便更好地欣赏或使用。

因为《奇葩说》属于一档综艺节目,就像看电影《叶问》,武术指导令双方见招拆招,打得有来有回,这才能让观众看得更起劲。

本文是为互相学习之用,各位如有其它看法不妨留言评论沟通交流。

字词分析:

①父母 —— 社会会告诉你真实,父母可以对你善意隐瞒;父母就是三观的传播者。【本词中立,没有利弊。父母就是承担教育的责任,隐瞒我说了算,反正善意的谎言又不同于颠倒黑白、搬弄是非】

②该不该 —— 区别于敢不敢/用不用,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中立。不是要你主动讲,只是有问必答,有答必诚,无可厚非】

③小朋友 —— 2-15岁,15岁以上一般就可以自己判断了,“时期”是一个维度。【没有利弊,但为了共情会经常被用来偷换】

④童话 —— 区别于动画/神话,神话有更夸张的想象,童话有更多乌托邦的美好,但在本题目中没有区别,都是虚构的。【利于 正方。可以混着动画说,动画假得更明显,但长大还在看】

⑤都是假的 —— 真实的事件叫新闻/传记/历史,假的就是编故事,当然故事也源于生活,所以故事里面的人物真假无所谓,重要的是意义。【利于 正方】

*当你在辩论前,拆题目的时候已经知道哪些利弊,那开杠的时候思路就可以跑得更快。比如这题,你是反方最好在“童话/动画”、“都是假的”这点上就别碰,别人提到也别停留了,应该多在“父母”、“小朋友”、“该不该”上动笔。作为观众,观看下去也更清晰。

{点击暂停} 在看比赛前自己试试可以写出多少立论:

正方(该告诉)

1、既然童话都是虚构的,他迟早也会知道呀。那有什么害可言?那是描述别人家的故事,背景真假又如何?孩子问到,就如实回答假的就好了。不然,你想做一个撒谎的父母吗?这样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吗?【上价值,父母的价值】

2、你可以讲真实的故事给孩子听,当问到你童话真假的时候告诉他是假的就行,比如我十几岁才看的灌篮高手,樱木通过努力打全国比赛,我就整个人很热血很正能量,立刻受到了鼓舞,难道你还会问我,这故事真的假的呀?【比轻重,背景真实与否跟故事意义相比,孰轻孰重】【既然真假不重要,那就很容易给对方反利用,这点要用就要备多一步棋,不然你就只能回到第一个论点。要怎么准备,下面会提到转移注意力】

反方(不该告诉)

1、童话是针对小朋友的思想教育课,如果说了是假的,孩子不爱看了,那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也不存在看童话了,让小孩子直接看偶像剧去吧,结果偶像剧也是假的,“儿子,你还是直接看新闻吧。明天我不要再看到你尿床了。”。【利用名词本身的定义,结合设一个的非真的前提,告诉了“假的”就一定不爱看吗?这是利用你的假换位思考,设置一个假的但你又听不出来并且很容易认可的前提,一般这种谁先提出好像谁就有理。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叫做非黑即白,经常用于跳开一些概念,不想让对方继续在我不完美的话里找漏洞,也是很容易误导和煽动观众的。比如“一个民主的公司制度,就是我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今天上不上班”,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分析,咋听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正确,但其实他自己决定了一件双方的事情明显是不对的,但只要转移注意,马搭上一句“你不想民主难道你想独裁吗?”让听众转移了问题的注意力,就很容易成功,毕竟打工的人多于老板,在同理心起来的一瞬间,是会冲昏分析的头脑的。怎么做到随心所欲?多练习三段论】

2、人生要面对现实的时间太长了,你想想你现在及你的将来,都要面对漫长的现实生活,除非你不想活,当然了很多人会因为这样不想活,所以你就不能让孩子,有一个美好一点的童年吗?乌托邦成年人都知道是不好的,但是对于儿童,梦想和想象力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呀!【利用了现实生活大多数是无趣不美好的同理心,但其实不是所有】

3、明知假的还去看 和 不知道真假来问你要答案的是两种状态。【利用“自以为是的恻忍之心”+“自私”,就像你伴侣做菜不好吃,你要如实说吗,是激发你的求生欲还是他的厨艺更进一步,重点其实要看这位伴侣的心态,但这题目里面的“小朋友”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设定,一万个小朋友一万个哈姆雷特,再说了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小朋友,只是假装换位思考就以为了解了而已。告诉他还是不告诉他,取决于这个小朋友这一刻想要什么答案】

4、反方不该告诉是假的,也不代表要告诉是真的。每个小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可以通过反问引导出他心中的答案,听从他自己此时此刻希望相信的事物,这样的小孩更有独立思维。【从教育层面】

*为什么字词分析是正方有利但立论听起来是反方更好辩?因为教育偏向。可以预测观众也偏向反方。

{点击播放} 开局正反方票数比 27:73(告诉:不告诉)

正方一辩 冉高鸣(该告诉)

1、对方说不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就是不把童话当故事看,而是当新闻听。【非黑即白,利用段子吸引听众】相信童话的孩子世界里,是非、善恶、好坏没有原因和情景,有些人天生就是坏人,比如后妈。童话里面最可怕的是坏人永远都是坏人,巫婆没有从良,坏人没有改正的机会,好人也不会出现变坏的可能。(但)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没有人的好坏是与生俱来的。【利用了童话“简单”的缺点,属于言其它,借用听众的成人思维去判断儿童读物的正误】

2、对方不说,就是要瞒,你瞒得住吗?【同样的手法,继续利用段子吸引听众】瞒不住,还会让相信童话的小孩去模仿并有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案例一是模仿仙女飞仙跳楼,案例二是我自己发现自己不是公主,就会自卑,连幸福的资格都没有。如果相信童话是真,那童话再也不是礼物,是孩子嫉妒和自卑的助燃物。【推卸责任+夸大影响。不知道你们是否记得,自己(思想)从单纯变复杂,就是从怀疑的那一刻开始的,但其实这并不是父母可以通过告知童话的真实与否可以左右的,就如某新闻“一位家长声称要把吃鸡游戏告破产,因为他儿子模仿游戏里面的翻墙而摔死了。游戏以外是很少沟通,而且连打都不会打的宝贝儿子”】

3、最后上价值,告诉他童话是假,但童话感是真的;如果相信哆啦A梦是真的,我们只想占有哆啦A梦,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等不来,我们才会去创造;与其让孩子在脑海中对童话信以为真,不如让他们在生活里把童话梦想成真。【无关因果+假设的更美好,有些话是用于迷惑人的,举个例子:“如果我的伴侣漂亮,我就只是一个肤浅的人,你不漂亮,我们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就为了结尾扣题而说,漂亮与美好未来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只是铺设了个美好结尾,让部分欣赏句子的观众投票】

反方一辩 星悦(不该告诉)

1、童话背景不是假的,场景虚构但背后的道理是真的,为了孩子开心和能听懂能消化的道理。【回答了冉高鸣的第一点,这点是“童话”本身的概念】

2、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是又懒又自私的行为——例子是同学的爸爸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收到礼物不要哭而告诉孩子,而孩子又在班里说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让全班的孩子都哭了,最后爸爸跟全班道歉。【这是跳开辩题,更高层次的思考,由于跳开了辩题所以正反方都可以用,这也是后面所有辩手以及两位导师薛兆丰(正方)、罗振宇(正方)都提到的无关因果的点——“教育孩子需要悉心陪伴”——双方都假定了对方只会简单粗暴的跟孩子说“真的”、“假的”】

3、童话的美好回忆会在我们失败时候带来正能量(鼓励我们),自己喜欢哈利波特的故事而又恐惧里面的食死徒,但如果因为自己睡不着而爸爸告诉是假的,那哈利波特的录取通知书也将是假的,自己的梦想会破碎。童话虽假,但父母的爱和故事的力量陪着我们走过整个童年是真的。【同第2点,举例子支持“陪伴”的重要性这个观点】

一辩开杠:

正方:最终你都知道是假的,就是说始终会知道并且知道真相不可怕,只是告诉你的方式需要注意一下而已。

反方:父亲并没有告诉,他只是圆了这个故事,让美好继续陪伴我。只是我自己发现真相并同时懂了一个更重要的道理就是父母的爱是温暖的。【星悦这点可以延伸去讲,如果早早告知假的,父母陪伴的温暖感觉将随之而消失】

正方二辩 陈凌岳(该告诉)

回应一辩:我会告诉星悦真相,虽然哈利波特故事不是真的,但只要你在这个世界足够勇敢,每年都会有来自这个真实世界的录取通知书。【你告诉我童话是假的,那我还有没有勇气都成问题了,童话的力量不是恰恰给我们勇气吗】

1、(转换画风)如果不是女孩的故事,“纯真”就是在骂男孩,“聪明”才是在赞我们。而如果童话是被同学告知是假的,我将会有知识焦虑。所以父母表扬现实中的我比让我沉浸在童话的虚假更好。【跳到教育上讲。本来没问题,但自相矛盾了,如他自己所说,父母夸他聪明只是因为他单纯,你不沉浸在童话里,而沉浸在另外一个虚假的称赞里,这有啥区别?】

2、小学时候喜欢用“好/坏人榜”把同学归类,是因为童话就是这样分类的,巫婆、后母是坏的,美人鱼、公主是好的。而真实世界是复杂的,告诉真相不但会让人变得冷酷,反而学会理解“每一个邪恶”背后的原因,背后的故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虽然看上去是对的,但其实仅仅“告诉真相”根本不会让人变得成熟,而是父母的导读,父母用更深刻的解读才能把孩子带向理性,而这是题目没有说需要自己补充的,但补充了这点,那辩题也就不成立了】

3、父母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小孩非常排斥;不把小孩当小孩,才能让小孩有自尊和满足。【这就是“自以为是的恻忍之心”,父母不会把60岁的孩子当小孩(长大还不懂事的属于个别例子)所以这里的“永远”不成立,只是博取大家的同理心。后半句还是利用同理心,错位的把“听众”换位思考到“小孩”身上去了,自尊和满足是作为成人的听众想得到的,而不是<15岁时候想得到的】

反方二辩 赵英男(不该告诉)

回应二辩:质疑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天真活泼,你家的小孩温柔慈悲。

1、回家测试告诉小孩童话是假的,侄女跟他说“你咋这么贱呢”。人教版里有45个童话故事,告诉孩子是假的,孩子没法上课了;当同学在演《白雪公主》时,她根本融入不了。该懂他自然会懂。【强加前提给对方,冒昧拆穿,当然有问题】

2、童话是精神榜样和信仰,如果摧毁,谈何精神。【假性因果,肯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但告诉≠摧毁】

3、没有人会在小时候质疑水冰月是假的,也没有人会在知道是假的之后会恨这个世界,恰恰那段信以为真的时光最快乐。如果你告诉我是假的,你就是贱人。【这点是对的,而且用一个梗去堵对方反驳】

二辩开杠:

正方:告诉是假的为什么等同于摧毁他的相信?你认为孩子无法分辩,而我相信孩子正在成长。告诉他童话是假的,同时告诉他这个世界需要勇气,他会做一个有勇气的人。

反方:如果告诉,将摧毁精神。孩子一直在成长,所以父母要一直陪伴着他,引导着他成长,而不是一刀切的告诉童话是假的。

正反:那就慢慢告诉。

反方:不要偷换辩题,题目说“都是假的”。

正方:都是假的也可以慢慢告诉。

【慢慢告诉是要多慢?这里双方都没切入一个点,辩题中的“小朋友”,如果指明“小朋友”是15岁以下,那反方将处于有利的位置】

正方三辩 梁秋阳(该告诉)

1、你越沉溺于童话中的美好,你就越难面对现实中注定的不美好。所以我们心疼孩子,不想他这么早接触到不美好,戳破这种美好不是一件很悲剧的事情。当你以为童话是真的时候,你没有在相信那些美好(因为你仅当别人的故事看),而相信(那些美好)就是你知道童话是假的,你还是愿意相信那些美好。王子救公主不叫勇气,我知道我不是勇者,但我还是愿意去斗恶龙,这才是勇气。你相信童话是真的,相信这些美好有什么了不起,我知道童话是假的我还是愿意相信他,这才了不起。【都是不必然推出,当然这不是在做有效性分析】

2、这辩题不光是答给孩子看的,这辩题其实是成年人的一种失望(而不想强加于小孩),我们让小孩子听童话故事是让他们“相信”那些不存在的东西(如果童话是真的,那他就不是“相信”而是“知道了”),我们曾经相信“努力一定有回报”、“善有善报”、“真心不会被辜负”,而世界并没有这么美好,但我们如果能依然相信,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知难而上,这才是平凡人生中的英雄梦。(其实漫画一样有很多平凡人生中的英雄梦的故事,特别是日本漫画,而且偏偏是需要家长不让孩子“中二”的心破灭,他才会继续在长大之后相信童话美好的力量,所以这里我觉得算是跑偏了,恰恰支持了对方的观点,很容易被对方扳回)【引导观众换位思考】

反方三辩 傅首尔(不该告诉)

回应一辩:与其相信童话, 不如创造现实,但如果没有想象力,哪来的创造?否定童话就是否定想象力。

回应二辩:喜欢父母赞自己聪明,请问是父母告诉你童话是假的,你觉得自己聪明,还是你自己发现?我不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就是给他机会聪明。

回应三辩:秋阳后面所有用到童话的情节说的“相信”,就恰恰是童话播下的种子。

1、童话是虚构的真实世界,所有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如果你以真为标准,那你家的小孩就没有书可以看。为什么正方二三辩不说“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对真实生活有什么帮助,因为没有帮助。现在的孩子用不着你告诉他童话是假的,他不告诉你活着是一场错觉就不错了。

2、你们说童话是假的,是不是自己想太多呢?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谈了一个男朋友分手了,怪童话骗了你,你是哪国的公主呢?十三岁和三十岁看童话的感受都不一样,如果在你孩子很小的时候告诉他童话都是假的,就相当于剧透,快进了他的成长;不告诉是为了陪着他一起去分辨一起去思考,这种成长的惊喜才是母子一场风景。

3、大人应该做比孩子更相信童话的人,成年人的幸福,是在于他保留了多少童真和梦幻。当孩子问童话是假的吗,我会告诉他只是你还没有遇到。(这点恰恰是用了秋阳一样的思路去讲童话的力量,不同的是,这种力量需要父母不剧透,而让小朋友自己发现,并且发现以后还依然相信)【傅首尔这次所有论点都很完美,就不分析了】

三辩开杠:

正方 秋阳:童话是假的是否影响它的美好?

反方 首尔:会导致他们不看。

正方 秋阳:动画片也是假的,为什么没有不看?

反方 首尔:因为动画片有趣,你反而因为有趣否定它的真假对吗?

正方 秋阳:对,正因为有趣和美好才重要,所以告诉他假的没有问题。

反方 首尔:那就是看动画片需要你注解?那你需要在他看动画片时候不停的帮他分辨真假吗?

正方 秋阳:只要告诉他故事假的,里面的美好是真的。

*梁秋阳主编一本书叫《深度说服》,内容挺好,大家可以看一下。所以秋阳思路清晰是有原因的,而且看得出傅首尔在开杠里没能转过弯来,只是可能在评委的眼里,傅首尔的三辩一开始就教科书般的打得太干净完整了,加上后面声情并茂,因此给了更高的分数。

导师点评环节:

薛兆丰正方:

双方观点其实是一样的,都说这个故事就是假的,而且如果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故事是假的,而你的小孩还以为真的话,那真的要告诉他,而且由自己父母来告诉是最好的人选。

人愿意付钱进入电影院去看一场悲剧,明知它是假的,你还是愿意付钱进去“受骗”两个小时,而且受骗不是(为了)得到快乐,而是得到痛苦。人对虚构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这是我们真正的人性——因为人跟动物不一样——我们跟猩猩用香蕉交换它手上的木棍,猩猩会愿意做,但如果下辈子才给猩猩香蕉,猩猩是不会愿意的。有没有人是愿意的?有,“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下辈子的事情他愿意,因为人有想象力,这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人为什么需要想象力,因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量的物质财富,都不是一瞬间做成的,是靠迂回的长期的劳作才能建成的,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力,没有这种梦想,对神话,对寓言,对传闻的这种信念,人很难把他拢起来去做这么一个长期的事情,你们见过一百年都没修成的教堂吗,他明知这辈子都看不见,但他还修,不断的修,靠的就是这个信念。我们从培养小朋友长大,培养一种能力,让他们在真与假、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灵活的切换,这是一种从小就应该培养,终身都应该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就从我们给小朋友床边讲故事开始。当然要告诉他故事是假的,但首先很重要一点就是跟他做朋友,跟他做第一个告诉他真相的朋友。我自己带两个小朋友从小就知道自己玩的东西是假的,但一点不影响他玩游戏的趣味。其实我们的小朋友只有从明白真与假的那一刻开始,才算学会欣赏什么叫虚构的作品,父母就是引导他们做这个事情最合适的人。

李诞反方:

人类确实是需要虚构的需要故事的,我们就是靠着故事凝结在一起的,这个世界上有神话学,有民族志等等,所有学者都会告诉你,一个民族的神话是成就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让你们凝聚在一起。

电影、文学作品好玩在于你相信他是真的,这才有作用,你不相信是真的它就没有作用了,而且相信是很有力量的,法学上有一个自然法的概念,这就很像童话,童话的世界我们不能达到的,但是我们要向着那种善恶分明,向着好人有好报的世界去靠近。而且当一个童话故事讲完,它会让你很有力量,我们就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

罗振宇正方:

告诉我童话是假的就是我们家三岁的女儿,她天天告诉我“现在我们假装玩小红帽”,“我们假装什么”是三岁的孩子已经用得很纯熟的概念,所以你千万不要觉得孩子需要你告诉他,孩子的能力是他可以兼容真假,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当中,自由穿越。在他们中没有真假这个概念,只有我们成人天天纠结真与假的概念,所以这是一个能力的退化,根本轮不到大人告诉他真假。

西方经常有人指责中国人不信神,好败坏,你们中国人否定一切。中国人没有信仰吗?有,远古的神话传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童话,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中国上古神话的共同点是“明知磕不过,就是要死磕”,有多少人相信这种故事是真的,又有几个人不被这种精神鼓舞,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智慧。

蔡康永反方:

我跟罗振宇不一样,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失去小孩子的这种能力,我们越长大越喜欢活在那个世界里。举自己喜欢一幅清朝画家假画的例子,我不在乎画的真假,而在乎这幅画给自己带来的力量。观众也不知道节目里面的每一个人是否真实存在,普通人无法求证,因为路上碰到的机会太少了,但观众依然能通过双方的辩论,截取到自己想要的力量。所以我很反对揭露偶像的真实生活,我们需要那些偶像,我们在他们身上获得力量,他私生活怎样我不想知道,我们都是“虚构”的,可是我们给到了“真实”的力量。而你越执着真假,不会越活越明白,只会越活越辛苦。而我喜欢我们这个天赋。

马东

这题目最有趣的地方是,拿一个我们一定认为是真的东西(童话)来放到了假的对立面上,就这件事情让我们对我们生活当中很多词产生多一层的思考,比如说:真善美是好的,假恶丑是不好的。但我们认真想,真善美当中,只有善是共同的,“真”在你那里是真的,在我这里未必,在你那里“美”,在我这儿更加未必,假恶丑也就只有恶是共同认知。在场的人认真讨论这题目,就是认为我们对“善”、“恶”是共同的,但我们思考的是“真”和“假”,且不论“美”与“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真和假有没有时间性,这道题目里面有一个“要不要告诉小朋友”,就是在那个时间里要不要告诉他。其实童话不是我们的选择,童话是剩下来的唯一可能性,如果我们的童年没有童话,我们能有什么,我们到长大之后才会知道更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当三岁的罗振宇女儿告诉他说“我们假装什么”的时候,教授的话再精彩,她未必听得懂,所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小朋友对话,才是更多要考虑的东西,这个时候真假美丑自然生长,只有善恶才需要大人更多的帮助他们去吸取。再分享我特别欣赏的一句话“凡事都有一个与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 John le Carre。

听完李诞的总结,说“成文法”最终是要向“自然法”无限靠近的,让我想起了一个事情——国外有宗教,国内有神话,都是一种统治/管理手段,为的就是让人更遵循(道德)规范,更便于管理。其实法律本来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明确,只是人的行为总有执行偏差,在我们发明出“无死角24h个人跟踪监控”前,完全法治实在有太多难处。如果一个人是不相信好人上天堂,来生还会继续获得回报,那做好事的人就会减少;不相信轮回,不相信做坏事死了会打下地狱,每个做坏事的人都可以穷极其所能及的凶恶。每个人都及时行乐,我们的社会就少了很多文化,少了很多积累。而你们设想一下,虽然你做坏事监视器都监控不了,但如果我告诉你举头三尺有神明呢?

最后,为什么我要写这一集,因为这题看上去简单,但就是这一场,所有的导师包括主持都发表了点评,证明这题目还是有点深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