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句子 鸿门宴:重要的话说三遍

2024-01-04 11:54   geyange.com

鸿门宴句子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非常重要,被刘邦说了两遍、樊哙说了一遍,你想起来是哪句话了没有?^_^

是的,就是解释刘邦先于项羽进入咸阳的那段话。这段话直接影响了项羽对刘邦的态度,决定着楚汉两军接下来的关系走向,确实很重要。但再重要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也是非常考验叙述者写作技巧的。下面,让我们借着这段话,进入太史公的写作技巧show time吧!

这段话第一次出现,是刘邦向有情有义的项伯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他是这样说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划重点:一是强调自己的胆怯,籍吏民、封府库的初衷都是因为要等待项羽前来验收,“不敢有所近”;派兵守住函谷关的原因,也是怕其他诸侯先于项羽进入,妨碍项羽顺利进入。二是强调自己的有情有义,摆出一副自己“日夜望将军至”的怨妇(?)形象,用反问句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造反,从未想过悖德叛约。

在这里,刘邦反复强调自己对项羽的忠心与情谊,或许一般人不太容易相信,但项伯是什么人?他是宁愿冒着背叛项羽的风险,也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有情有义之人。所以,他听到刘邦强调的不敢“悖德”,是比较容易相信的。因为君子眼中见君子,他自己便是重德义之人,所以更相信他人亦是如此。

实际的说服效果嘛,大家看之后项伯的表现,他半夜回去之后立刻告诉项羽沛公的话,既不担心项羽怀疑自己通风报信的动机(项家人就是这么性情吧),而且利用更了解项羽的优势帮助刘邦说服项羽说:“刘邦不先打进去,你敢进去吗?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还要攻击人家,不道义啊。不如趁机厚待他。”等到项庄舞剑之时,项伯甚至挺身而出“翼避沛公”,除了与沛公约为儿女亲家的原因外,对沛公的认可或许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吧。

刘邦第二次解释,是面对面项羽,他对项羽非常了解,说辞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先是强调两人的合作关系与兄弟情义,我们是一起合作攻打秦国的兄弟,只不过分工不同,我在黄河以北,将军在黄河以南;接着,强调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先于将军“入关破秦”,这句话看似普通,但等于间接吹嘘、肯定项羽的武力,你那么能打、你是战神啊,我先入关绝对是个意外,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委屈:我从来没想过能超越将军,一直为将军之马首是瞻,谁想到竟然有人挑拨我俩的关系,实在是太可恶、太让人伤心了!

听到这里,自恃武功的项羽,估计一方面自得于自己的武力,另一方面也会愧疚于自己的怀疑,觉得自己确实有点不厚道,所以才会赶紧甩锅:“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之所以项羽会毫无心机地说出告密者的名字,也是因为刘邦抓住了项羽的软肋:我是忠心追随你的小弟,一直崇拜你,可你竟然怀疑我?项羽为了收拢人心,只好嫁祸他人:不是我怀疑你,都是坏人故意挑拨啊!甚至他还要主动留下刘邦赴宴,其实还是有点点愧疚的。

等到第三次,身为刘邦参乘的樊哙对项羽说出这段话时,内容再次发生变化: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作为刘邦的车夫和警卫员,有他的优势。他不会去谈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关系,而是从平民的角度先说讨伐秦国的必要性:因为秦国暴虐。而秦国最大的暴虐点在于乱杀无辜,项羽今天又要杀刘邦,是不是“亡秦之续”呢?这一问,就问得项羽“未有以应”,不知道如何回答好了。

更何况,樊哙作为刘邦的警卫员,从他嘴里说出的刘邦对项羽的态度更让人相信。毕竟,无论刘邦怎么保证自己绝无反心,别人也可以怀疑他是心口不一。但樊哙就自己的观察说,刘邦确实是“毫毛不敢有所近”、“以待大王来”,就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樊哙口口声声为刘邦要的赏赐不过是“封侯之赏”,等于把项羽摆在高刘邦一等的天子的地位上了,这时候再说项羽是“亡秦之后续”,也是强调在众人心中,项羽才是对秦皇取而代之的人啊,项羽怎么会生气呢?说不定内心还在窃喜:看我威望已经普及到刘邦军中下属心里了,看来刘邦确实没有反心啊!

所以,后面刘邦没有告辞偷偷溜走,项羽也不会太介意。在项伯、刘邦、樊哙的反复说服中,刘邦对项羽臣服甚至恐惧的态度已经深入项羽之心了。这样胆小如鼠之辈,被范增设计的杀计吓到,不是很正常嘛?何况张良也说了,刘邦是害怕项羽“督过之”才逃走的,各方面的证据都指向刘邦的胆怯,项羽如何不信呢。

可见,重要的话说说三遍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换着花样地说,要根据听话对象的性格特点投其所好地说,要利用自己身份有特色地说。其实,这种一段重复的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每次出现又各有特色的手法,被金圣叹称作“犯中求避”,即叙述同样或类似的内容,但追求每次叙述中同中求异,让读者不断获得新鲜的阅读体验

怎么样,很有趣吧?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尝试一下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