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鸠摩智大战天龙寺是第几集
《天龙八部》众多人物中,鸠摩智是一个亮眼的存在。虽然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个反派,却又是以一个聪敏且颇可爱的天才形象留在读者心里。
01
高光出场
鸠摩智的出场就颇隆重,很有“先声夺人”之势:
保定帝素知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但只听说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保定帝也曾动过前去听经之念。
可见“大轮明王”鸠摩智在佛学上的造诣实在非常之高。当时大理国也是佛学昌盛之国,历任皇帝多有避位为僧的,保定帝也动过前去听经之念,说明鸠摩智高僧之名实在非同凡响。
再看他前来大理天龙寺索取镇寺武学秘籍六脉神剑时的拜帖:
黄金打成极薄的封皮,上用白金嵌出文字,乃是梵文……金套中抽出信笺,也是一张极薄的金笺,上用梵文书写……笺上梵文也以白金镶嵌而成,镶工极尽精细,显是高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方始制成……
小小一张信笺却如此奢华,可见鸠摩智在吐蕃地位极高,待遇极好。同时也显出,其性情张扬,傲气外露,且“镶工”越是“极尽精细”,就越显其浮躁做作,却似难与高僧大德的应有之象相称。
当然,正式出场的鸠摩智还是很有气场的:
段誉心想:“这位大轮明王不知是何模样?”悄悄侧过头来,从枯荣大师身畔瞧了出去,只见西首蒲团上坐着一个僧人,身穿黄色僧袍。不到五十岁年纪,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便如是明珠宝玉,自然生辉。段誉向他只瞧得几眼,便心生钦仰亲近之意。
段誉饱读诗书,目力自然比寻常年青人更高,但他也被鸠摩智神采吸引,“只瞧得几眼,便心生钦仰亲近之意”,可见确实仪采非凡。
02
高手时间
不过,此时的鸠摩智其实还算不得高僧大德,而只是一个武学天才。
他说是来天龙寺交换武学秘籍。既是交换,当然是必须你情我愿。在鸠摩智那儿却不是。
眼看提议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中的三门绝技来换取六脉神剑剑经未遂,他接着就拿大理与吐蕃两国的邦交加以威胁。
这是典型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啊!这哪里是高僧所能为、所当为?
这时鸠摩智就放弃他刻意展现的“高僧”形象了,回到了“大盗”的本质。
其后,鸠摩智因缘巧合,又偷又抢地修习了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少林寺的易筋经等顶极内功,于是功力日臻化境,日后在少林寺与已得逍遥派真传的虚竹决战时,犹能占得上风。
但是物极必反,正因为绝学修习太多,进境太急,反而造成内伤,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看似最强大之处潜藏着最致命的弱点,此言诚然不虚。
03
高僧归来
在鸠摩智的梦里,也许不止一次出现过,他既为吐蕃护国法王,使国家更加昌盛,邻邦纷纷臣服,甚至势压中原;佛学更加精进,有朝一日成一代高僧大德;武学则能无所不窥、无所不精,成“天下第一”……
也许我们还不能说他是痴心妄想,因为他确实是个天才。
但是人生是有限度的,既为肉胎凡躯,那么“完人”也是不存在的。“心”在超越,“身”在羁绊,所以鸠摩智功力越是催进,内伤越是不断积聚,终于在一口枯井里走火入魔,狂性大发,高僧一时成了狂汉。
幸好段誉拯救了他,用“北冥神功”吸走了他全部内力,使他回到了起点——一个人,一名僧。
从他出场到现在离场,从天上到枯井,如当头棒喝——
“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
他觉悟了,解脱了。
金庸先生深具慈悲心肠,爱惜鸠摩智极高的智慧,所以这被“贪嗔痴”三毒蒙蔽双眼、被名缰利锁控制本性的鸠摩智因祸得福,回吐蕃精研佛经,真成了一代高僧。
以此观照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有足可参照处。能力愈强,获得愈多,获得愈多,愈难放下,愈不放下,负荷愈重,一不留神便将自己压垮……
人生苦短,也许不必想太多,不必要太多,“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便是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