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俏皮话(独特的“山城”言子——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文化内涵)
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同时又是对地方文化新的传承。俚语俗语具有通俗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通俗不等同于低俗、粗俗。由于俚语俗语通常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确实存在一定的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地认识俚语俗语是普通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以及经验的总结,对丑恶社会现象的讽刺。其看似普通、通俗的外衣之下,其实蕴含着朴素的真理,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性,反映出特定地域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认识,因此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
在重庆方言中,除了一些普遍使用的俚语俗语之外,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一些较为独特的俚语俗语,这些俚语俗语流行于普通老百姓的口头上,而书面语中很少使用,因此这部分俚语俗语并没有进行规范化和加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原始特征,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与地域文化密切关联。
(一)人文文化
俚语俗语作为一个方言区人文的反映形式,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方言区的历史传统和人文风俗等。同样,重庆的人文特点在方言俚语俗语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例如:
①“说列些,不存在”
②“茅厕头插扦担——搅屎棒”
第一句话指当重庆老百姓在帮助了其他人之后,他人说出表示感谢的话语,其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之间不用说这些客气的话,帮助你这件事儿不存在什么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困难;如此六个字,言简意赅,也充分地反映出重庆人民的豪气与仗义,因此也成为重庆人民与他人交往的一个重要信条。第二句话是对于那些专门捣蛋,胡搅蛮缠的人,重庆人民表现出他们的厌恶与辛辣讽刺。重庆老百姓将这类人比作搅屎棒,看似低俗,实则令人忍俊不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重庆人民的幽默。
③“三伏天吃酒烫火锅——热心热肠 ”
④“木脑壳开会——假人(仁)假议(义)”
第三句话十分贴切地反映出重庆人民的生活特点中的“火锅文化”和性格特点中的“热情豪爽”。第四句话其字面意思是假人假装议事,实质虚假的仁义道德。这句话也充分反映出重庆老百姓的疾恶如仇,对于
那种
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是一个伪君子的人的鄙夷。
而提到重庆人文文化,不得不说的一点,肯定是火锅文化。火锅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而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也与火锅有着密切的关系。重庆火锅又麻又辣又烫,因此为了减少食物对胃部的刺激,重庆人民会在吃火锅时使用油碟,这是一种由麻油、香油、香菜、蒜泥等调料配制而成的东西。人们在火锅中将食物夹出,然后在油碟中蘸一下再吃,这既降低了食物的温度,也减少了食物的麻辣程度,还增加了食物的风味。而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当中有一个叫做“内部油碟”,它的字面意思其实是指:如果在吃火锅的时候能够认识火锅馆工作的人,所吃油碟的佐料就会相对的好一些。而作为俚语俗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可以走托关系走后门。反映出重庆人民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讽刺。
(二)地域文化
重庆方言的俚语俗语大多是重庆人民的口头创作,而在创造这些俚语俗语的时候,他们往往根据自己最为熟悉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因此,这便产生了很多跟重庆特殊地域环境,地理位置相关的俚语俗语。而这一类方言俚语俗语,由于里面具有重庆本地的地名或者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比较不被外族人所理解。而对于重庆本地的人民来说,看到或者听到这一类俚语俗语,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所指的含义。例如:
①“扯谎坝儿”
②“白市驿的板鸭——干绷”
第一句本特指解放前重庆的较场坝,因那里既是小摊贩集中的地方,也是烟鬼、赌棍、娼妓、盗贼、烂兵、流氓及一些江湖术士集中之地,常有坑蒙拐骗之事发生,后也用以泛指旧时小生意人聚集以及算命、卖艺的地方。现在就专门用来代指经常欺骗他人的人。重庆白市驿的板鸭很有名,制作时用竹块架着绷开成板状,烤得很干,因此形成“干绷”一词。这句俚语俗语指的是打肿脸充胖子,没有钱却非要摆阔,硬撑着做某件事。
③“丰都城中卖麻饼儿——满肚皮鬼点子”
④“解放碑的钟——不摆了”
“丰都”,地属重庆,是有名的鬼城。“麻饼”,一种有馅儿点心,烤制而成,馅儿里或者面上撒有芝麻。“满肚皮鬼点子”,字面意思指麻饼里面有很多芝麻,实指某人有很多主意办法,但是暗含贬义。第四句中,“解放碑”,重庆市中心的一个纪念碑,上面有钟。“摆”,有说的意思。不摆了,字面指钟锤不再摆动了,实指好极了,不用说了。
⑤“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
⑥“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较场坝”,重庆的一个地名,昔时是枪毙人的地方。飞起吃人,字面指乌鸦飞来啄食被枪毙的人的尸体,比喻坑蒙拐骗,夺人财物。“酉秀黔彭”,指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这四个区县地属重庆,是有名的贫困地区。这句话意思是说把小孩子送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去体验一下,就会深受教育。
(三)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和“袍哥”文化
重庆,以“山城”之名著称,在嘉陵江和长江所形成的怀抱之中,孕育出了山与江融合的重庆,因此也孕育了不一样的具有山城特色的语言文化。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中,我们可以切实体会到重庆人民火热耿直的鲜明性格。在考究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形成和发展中,我们发现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之中就融合有码头文化、移民文化以及“袍哥”文化。
通常说来,俚语俗语作为极具一个地区文化特点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该地域之外范围的人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重庆方言俚语俗语却多直白易懂、语言幽默,内容包罗万象。在理解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困难,部分俚语俗语更是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在这其中,码头文化、移民文化以及“袍哥”文化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
1.码头文化
由于嘉陵江和长江在重庆交汇,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早期重庆成为川渝地区重要的码头城市,在两江沿岸和两江交汇处形成了众多的码头,重庆也逐渐成为中国西南长江上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其内陆航运也开始发展起来,众多的商船穿梭在嘉陵江和长江之中,东西南北的客船和商客也多在此停留。因而天南地北的文化在重庆的众多码头中交流碰撞,而这一交流碰撞,便对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
①“艄公多了打烂船”(比喻主事之人一旦较多,必坏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唯一的主心骨)
②“慢船也要拢重庆”(比喻只要做事方向是正确的,就算效率不高,也能达到目的)
在这些俚语俗语之中,我们能够看到重庆本土的码头文化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对于方言俚语俗语所产生的影响,其码头文化所带来的词汇和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深深地烙刻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之中。
2.移民文化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其方言俚语俗语却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响,究其根源,这便与重庆的移民文化扯上了关系。从秦设巴郡之后,为了加强对巴渝地区的管理,中央政府便开始不断地组织中原地区的百姓向巴蜀地区进行移民。而后又因为战乱的原因,不断有北方的流民进去巴蜀地区。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湖广填川”运动。在北方流民的向川渝地区的迁移过程中,为了沟通和交流,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也在进行不断融合,改变。例如,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中所使用的部分词汇:“落雨”(下雨)、“堂屋”(正屋的客厅)等就与湖南话相同,“解(gai)手”(上厕所)与湖广方言“老表”(表兄弟姊妹)和江西方言相同。
3. “袍哥”文化
说到“袍哥”文化对于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影响,就要谈及“袍哥”文化的江湖黑话。重庆曾经作为抗战陪都,除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战时风云之外,还出现了充满黑帮气息的“袍哥”文化。“袍哥”这一组织相当看中“规矩”二字,“袍哥”文化在重庆历史悠久,也是码头文化的演变,男女老幼之间称兄道弟,看重兄弟情义,江湖义气。在此基础上,这一组织为了方便交流,组织之间的暗号便逐渐与江湖黑话进行不断的融合发展,这样的话在“袍哥”组织中,内行称为“春点”。如今,属于“袍哥”时代的历史早已结束,而“袍哥”文化却深深的给重庆人民的生活留下了烙印,这便体现在了方言俚语俗语上。例如,我们常听到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中使用的词:
①“扎起”(兄弟间要相互包涵,并且在各自遇到了苦难麻烦时要给予各个方面的帮助)
②“拜码头”(初到外地时,要按照当地“袍哥”组织里的规矩,去拜访当地的“袍哥”老大,如此,便可得到当地“袍哥”组织的庇护和支持)
③“搁平”(初时,袍哥”组织会将那些不遵守规矩的人殴打致死,现在多指处理好较为麻烦的纠葛事情)
④“操社会”(形容在社会上的地痞流氓,他们不讲义气,终日鬼混)
这些词都来源于“袍哥”文化。此外,说到“袍哥”文化,作为重庆人,最先想到的一句话便是:
⑤“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这句话是演员刘德一在川渝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里饰演的樊傻儿的口头禅。把“袍哥”耿直和仗义的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川渝军民为挽救国家危亡,不怕牺牲,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气概;也表达出了川渝人民的侠肝义胆,爽快耿直,这将川渝人民的性格特点深深地融入了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特点之中,为重庆方言俚语俗语的丰富发展注入了“活的灵魂”。
重庆方言作为西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俚语俗语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价值,随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重庆方言俚语俗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对此,对于重庆方言俚语俗语背后文化价值内涵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文灿,张兴华.重庆方言熟语调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7): 107-109.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146-150.
蒋静.湖北建始方言词汇中的文化特征[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86-88.
沈荭.重庆言子儿的文化透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25-131.
易斌.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J].黑龙江史志,2009(10):35-36.
谭术兰,杨雅丽.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J].文教资料,2014(27):28-29.
李虎.俚语乡音与地域风情——巴渝“言子儿”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38-40.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