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的翻译
<%a%a%>%a%a%>
⑦视频
要闻
青年
上海
生活
教育
天下
文体
专题
《成长的烦恼》《简·爱》的翻译,原来都与这个“翻译家群”有关!
2020-11-17青年
华东师大翻译家部分译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陈琴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世界文学名著《简·爱》女主角振聋发聩的呼声犹在耳畔,而这些译文出自华东师大毕业的翻译家黄源深之手。
《成长的烦恼》,这部经典的译制片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深受国内广大观众喜爱。这部美剧是由翻译家、华东师大教授张春柏所翻译。
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不仅孕育出著名的“作家群”,还涌现出诸多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大家。随着一场研讨会的召开,一些“翻译往事”被娓娓道来,也让很多年轻一辈触及到岁月的馈赠。
《成长的烦恼》配音
看一遍电影再回家听盒带翻译出的经典之作
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丽娃河畔的翻译与创作”主题座谈会前天举行。与会嘉宾以“追忆丽娃河畔的翻译家们和畅谈翻译与创作”为主题,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华东师范大学“翻译家群”。
《成长的烦恼》是华东师大教授张春柏所翻译的多部影视作品中的一部。本科毕业后,张春柏考取了研究生,继续留在师大深造,师从郭念祖教授,研究方向是英语语法。也正是研究生期间,张春柏开始了他的影视翻译之路。
“1983年开始就翻译电影电视,翻了好几百部片子。”最早的时候,据张春柏回忆,是在位于上海徐汇区岳阳路44号的上海影像资料馆翻译内部片。由于最开始没有本子,只能在岳阳路看一遍电影,然后回家一边听盒带,一边翻译。
张春柏将之视为“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有时候听几十遍都听不懂,有时候甚至忘了画面是谁在说话,只好再去岳阳路看一遍。到了1987年,中国和美国、日本有了合作,购买了一批影视剧版权,在上海电视台开设了海外影视频道,张老师翻译了大量的影视剧。
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神探亨特》是张春柏翻译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这是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之后,张春柏老师陆续翻译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成长的烦恼》等共计三百多部影视作品。
关于影视翻译还有个小插曲,张春柏曾参与翻译49集电视连续剧《浮华世家》,上海电视台分两年引进,第一年引进24集,中间便有个空窗期。“有一天,我在课间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十年前的老同学,她第一句话便是,《浮华世家》的下一集何时播放?女儿看完放不下,说是你的同学翻译的,让我来问问。”当时这部电视连续剧红火之极可见一斑。
《海燕》朗诵
把敬意献给低调的翻译家
除了张春柏,周煦良、孙大雨、叶治、王智量、朱逸森、王冀刚、冯增义、黄源深、虞苏美、周克希、何敬业、徐振亚、曹国维等名家,也均曾在华东师大执教。
一箪食、一瓢饮、师大翻译家们脚踏实地、潜心译著,积淀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并造就富有师者特质的华东师范大学“翻译家群”。
《海燕》是苏联文学的散文诗名篇,被列入中学语文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的校友戈宝权先生所翻译。激情澎湃的《海燕》中文朗诵,也让与会人员再次体会到文字的铿锵力量。
翻译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说,这次座谈会分为回眸篇和拾香篇,一为通过梳理外语学院70年悠长文脉,传承老一辈翻译家的师魂力量,为华东师大七十周年校庆献礼;其二是感动于辰山植物园把新培育的美丽的粉色重瓣玫瑰命名为“翻译家”,把敬意献给了低调的翻译家们。
“丽娃河畔的作家群和翻译家群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而是多有交集。”袁筱一说,不以不朽为己任,使得翻译家往往是低调的,不易被记取的,但这并不代表作为受益于他们的我们不需要记得他们。而对外语学院众多青年学子而言,通过倾情研读演绎前辈们的翻译作品,也是一次认知院史文脉的深切体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