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对世界的告别 总有一天,我们会跟杨绛一样与世界告别
杨绛先生晚年一直精神矍铄。
杨绛先生虽然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她的文字却完好地保留了她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精神密码。
文/李石
就像不久前陈忠实去世的情形一样,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也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刷屏。这些隐匿已久的作家和学者,似乎只要死亡才能让他们回到公共视野。
有人说,应该为杨绛先生感到高兴,因为她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她的离开,只是和家人在世界的另一头重新团聚。也有人说,我们一次次通过转发来纪念逝去的这些人,其实刷的不是缅怀,而是对大师后继无人的失落与无奈。
所有人都把杨绛先生的去世,当成是一件悲伤的但外在于自己的事。很少人说到,总有一天,我们同样也会像杨绛先生一样,要面对死亡,并要跟这个世界告别。我们都在为死去的人祈祷,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本身的意义。
法国作家加缪说: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杨绛先生对“死”很达观。
人死之后我们的灵魂将飞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里,谈论死亡是一种禁忌,就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我们也可以反问道,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我们把死亡当做是自己迟早要面对的事情,而不是某个衰老或不幸的人遭遇到的但归根结底与我们无关的事情时,我们才会真正思考死亡,也才能够重新思考生命。
杨绛先生在105岁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是高寿,我们不必过于悲伤。比杨绛先生大一岁的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上帝先让人变得衰老,然后才不再惧怕死亡。这是多么睿智的一句话。关于死亡,杨绛先生于96岁高龄写作的《走到人生边上》如是说: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晚年仍然坚持写作到深夜。
杨绛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答案,但她询问的却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她十分清楚自己正在走向人生的终点,因此她想要探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死之后灵魂又会去向哪里?但她的语气又是那么平静而坦然。就像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的:“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杨绛先生相信,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灵魂的洁净,这样人死之后灵魂才会不灭,我们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具有合理的人生价值观。但是追问到最后,杨绛先生还是没有解决那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人死了之后,会有灵魂吗?如果有,灵魂又会归到何处?
周国平曾给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写推荐,杨绛先生看了之后,给了两个字评价,“知我”。
说实话,在当前这个充满了金钱和消费的物质主义时代,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这种形而上的问题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以及更高的权力和地位,怎样才能获取更优越的生活并炫耀这种生活。也许只有当他们突然被告知身患绝症时日不多之时,才会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去审视一下自己,经历一番痛苦的精神折磨之后,去思考死亡何处去的问题。
当然,上面所谓“绝症”不应该成为一种恶意的诅咒。追逐物质本身没有错,任何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如果我们永远都被物质所占据,而不去主动思考形而上的灵魂问题,那么这必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疾患。
杨绛与钱锺书。这也是他们留给世人最好的影像之一。
如果你读杨绛的书,她就会一直活着
那么,人死后会有灵魂吗?对此,杨绛先生曾经尝试着从比她年轻的人那里寻找答案,但得到的都是确定的“无神论”的观点——人死之后一无所有。她最终不得不感叹,自己活了一辈子,却糊涂得想不通这个问题。这说明其实她心里有一个期许的答案,那就是人的宿命并不是消失不见,人有灵魂,而且应该有更好的所在。
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人生就像一条河,人死了就如同江河汇入了大海,就像水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家。杨绛也经常幽默地说,死了,也就是回家了。
但中国人最爱说“人生如梦”,最著名的是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杨绛先生也感叹过人生如梦,并于《我们仨》中多次回忆自己越是到晚年越容易做梦。不过,很少人知道“人生如梦”其实来自于庄子梦蝶的寓言。在这个寓言里,庄子给人的生和死提供了最浪漫的想象。
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了他们与女儿钱瑗的生活。
庄子说,人死了,并不会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或者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飞鸟,一条鱼,又或者再次物化成人。因此,庄子才说人生如梦,也就是说,人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即我们明明是一只可以飞的蝴蝶,却梦见自己是一个人,而忘了自己原来是一只蝴蝶。不过现在,人们也许只会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才相信人死后会幻化成蝶。
但之于杨绛先生的离去,可以有一个更合乎现实的解释。如果说,杨绛先生不会离开,而是会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便是因为她写下的文字。
杨绛先生虽然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她的文字却完好地保留了她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精神密码。如果你还愿意静下来,翻开她的书,在阅读中挖掘和获取她的精神密码,那么杨绛先生其实一直都在。
也许在她的灵性文字里,我们能够学会重新思考生命与死亡这个大课题,学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体察这个世界。
《我们仨》扉页,铃有杨绛、钱瑗(小名“圆圆”)、钱锺书的印章。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