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名句(《全球通史》佳句摘录)

2023-09-06 21:29   geyange.com

全球通史的名句

笔者近几日决定拜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大师的著作——《全球通史》。可能相比于其他不同类别的作品而言,摘录具有文学性的佳句要有一定难度。但也算“不留笔墨不读书”罢,读一本书总觉得要做些什么,记些什么,方无愧于时光。

鉴于学业问题希望能够日更吧,写下本篇文章也希望对自己起到一个督促作用,毕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希望这个大坑能够顺利填完!

也就如老样子,先摘抄佳句,阅毕后再述说所想所感罢。

——2020.5.12

那么这些优势究竟是什么?在他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二是人权意识的全球觉醒,他们正在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推动整个人类向自由王国飞奔——“这种萌发的全球觉醒与现代高科技所具有的巨大潜力表明,现在的忧郁症是不合时宜的”,这就是他的结论。

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引者)向全球性的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第一编史前人类

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1.从类人猿到人类

人类学为人来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它们能够从中窥见自己。 ——克莱德·克拉克洪

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以前,而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单细胞生物。

说得具体点,电子、质子和中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再组合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更准确地说,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自己的身体,能适应任何环境。

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通过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中的第二大转折点。

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离出来。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

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人来很快就能够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自己的基因,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即将来临。

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简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

2.食物采集者的生活

在考察了世界上不同区域的食物采集者的日常生活后,人类学家R.B.李得出如下结论:“一种真正的公社生活市场被当做乌托邦式的理想而不予考虑,时常在理论上得到认可,然而在实践中却实现不了。但是,有关食物采集者的证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形。这种有物共享的生活方式不但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存在,而且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

亲属关系所具有的温暖的结合力渗透并决定了整个社会关系。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的确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求,可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我们将看到,农业革命还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和社会分裂的连锁反应,损害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衡,但这一来它也打破了部落传统主义的限制性束缚,从而,不论好坏,使人性在由狩猎区发展为大都会、由利用人类体力发展为利用原子能的重大过程中得到解放。

3.种族的出现

人们通常以为人口爆炸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其实不然。

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

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现在,倘若我们要使最早出现的有效的食物生产所带来的种种结果完全概念化,也许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从生物学方面到文化方面,人类的整个生活范围都已焕然一新。 ——罗伯特·杰·布雷德伍德

1.农业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的人的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他们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据估计,即使在那些冬季气候也很温暖、物产丰饶的地区。每平方英里也只能养活1=2名食物采集者;如果在气候寒冷的地方,在热带丛林或沙漠地带。那么每养活一名食物采集者则需要有20-30平方英里的地盘。

人类之所以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为数较少。

2.农业的传播

哪些地方的农业出现得早些,哪些地方的农业出现得晚些,哪些地方根本没有农业,这完全由其极其多样的当地环境所决定。

3.农业的种类

一般来说,以上所述的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最早的农耕技术被称为“刀耕火种”技术,这种技术是用来对付森林的,农民们利用这种方法清空树丛和灌木,以便播种。

另一个至今仍在各大路被运用的相当普遍的技术是梯田农业。

第三种农业类型是块状跟植物的种植。这一技术在热带地区应用得比较广泛。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大约3000年前秘鲁山区农民发明的培高田地农业技术。

这一古老技术的成功运用表明,尽管现在的高科技创造了无数奇迹。但即便在技术领域,我们也仍然可以从史前祖先那里接受一些教训。

因此,迄今为止,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都是伟大文明新和衰亡的历史,而每一伟大文明的衰亡都是因为其内乱消弱了自身的力量,进而由随时准备入侵的游牧民族促成的。

4.食物生产者的生活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飞快的时代,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二、三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根本原因。与其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人比旧石器时代的人更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这种通常的设想现在是很可怀疑的,不如说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

部落由一个地区若干村庄的居民组成;每个部落都有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把他们区别开来。

但是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了对土地女神,即丰产女神——大地之母的崇拜。他们以为农作物丰收,家畜兴旺,妇女们多生儿女皆归功于丰产女神;生命与健康,每年的生死循环,最终也取决于他。

5. 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我们也看到了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农业移民和当地食物采集者之间最关最常见的关系是相互通婚,生出一种新的混血人种。当人口压力又逐步形成时,新的混血儿居民便又向新的地方迁移,进而与那里的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

一次又一次的迁移使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迁移的最后结果是,公元前8000年时组成全体人类的狩猎者,到公元前1500年时,减少到几乎只占人口的10%。

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

从整体上纵观全球,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是,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的优势。

5. 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我们也看到了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农业移民和当地食物采集者之间最关最常见的关系是相互通婚,生出一种新的混血人种。当人口压力又逐步形成时,新的混血儿居民便又向新的地方迁移,进而与那里的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

一次又一次的迁移使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迁移的最后结果是,公元前8000年时组成全体人类的狩猎者,到公元前1500年时,减少到几乎只占人口的10%。

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

从整体上纵观全球,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是,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的优势。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上述这些情况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呢?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

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都拉就专门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得出结论说,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会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简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乐意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占上风,就因为他们十分适合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

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而也可以由人重新构建。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我们从第一编中已知道,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

城市的建立是为了生活,为了能过上好的生活。 ——苏格拉底

每个城邦又分为两个城邦:多数穷人的城邦和少数富人的城邦。这两个城邦总是处于交战状态。 ——柏拉图

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烈日蒸晒下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大河养育的一片荒原。

我们知道。从食物采集转变到食物生产,并不是因为某人偶然想起农业而转突然发生的。同样,从部落文化过渡到文明,也不是因为当时有人想象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过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