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

2023-09-05 20:12   geyange.com

利他利己的经典句子

题记:

人总是这样:在半生之中糊涂,在一秒之中顿悟。当我突然想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满心的激动不知向谁言说。好似庖丁在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那种畅然的感觉,充塞内心。

提示:文章略长,全文约需10分钟,建议斟酌时间阅读

利他利己,利己利他,听起来像绕口令。

利他利己,重在利他,讲究的是凡事需以大公无私,忘我奉献当先,利己其后。当所有人都能利他的时候,人们道德水平极度提高,社会和国家就好了,个体家庭及每个个人自然也就好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上,主张人们先人后己,先你后我,推而广之就是,个人要对他人(主要是对集体,对国家)无私奉献。

利己利他,重在利己,讲究的是首先认可“自私是人的本性”的基本前提,在遇到利益纠纷的时候,以自私为原则,首要利己,而利他则是实现利己的必然途径和最终导致的必然结果。当所有人都利己的时候,社会自然地自发进入了利他社会,个体家庭及每个个人自然就都受益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上,往往遵循个人的权益高于一切的初衷,在他人/集体利益和自己利益冲突时,倾向于选择优于个人的抉择。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就对第一种思想深信不疑。后来我慢慢了解这个星球上的多种国家和社会,发现自己看到的和知道的,有着许多深刻的矛盾。

现实中,很多那些口口声声的利他,最后好多都是在利己;而那些刻意追求的利己,最后却很多都是在利他;有些满嘴的奉献与牺牲,尊老爱幼,救死扶伤的族群,最后却是老不敢扶,伤不为救,病不能医;又有些满脑子的金钱利益,斤斤计较的族群,却奇怪地近乎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年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现在我开始知道,人们总是容易对你谦我让的君子国抱有幻想,总是一刻也不想等地就住进那富丽堂皇的乌托邦。甚至于情急时,宁可饮鸩解渴,画饼为粮。

我现在也逐渐理解到,有一些东西听起来美丽但实践起来虚伪。它往往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有不少是被从小就灌输的。比如下面这个: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

这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也是多少人最初虚伪的开始。一个孩子,作为天然无暇的生物本能,在那一刻的内心里,难道不是单纯地想吃那颗大的梨子么?先到先得,有大的他为什么要拿小的。反过来看,如果让出大梨,好处又是什么?很显然,是家长会夸奖他懂事,是“宗族奇之”。这种虚荣心的满足,是远比吃一颗大的梨子要更能取悦自己的。

我今天活这么大才有胆量敢反问一句:才四岁的孩子,是谁在大张旗鼓鼓励他的虚伪?是谁在说教,又是谁在那幼小的心灵里早早种下名利的种子?去他×的‘宗族奇之’。

其它还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各种各种,一直可以教育到你长大乃至老死,比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唯有无私,方能大公;不肯舍生,何谈取义。舍生而取义,我想应该是利他利己主张里最极端的体现形式,已经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界。

何谓义?义利势不两立,不计私利就是义,不利则义,义则无利。

讽刺的是,纵然我们受这种品德思想反复熏陶数千年,到了现在,道德水准实在也没太大的提高。

2020年7月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登载了这样一则实验研究:为了调查公民诚实度会如何受到金钱刺激的影响,来自密歇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犹他大学的经济学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真人实验,他们在40个国家的355个城市“丢失”了超过17000个钱包,里面除了留有“失主”的联系方式外,还有的放了钱,有的没放钱,然后按照国别和地区,分别计算有多少钱包会被归还。其结果见下。

到我公众号,保守主义联盟,后台回复:看图。

这就是典型的:思想很先进,身体很诚实。

读罢老庄再读亚当斯密和哈耶克,我猛然发现那些朴素的道理如出一辙,甚至突发奇想:

道家的原始目由思想,跟西方右派自由主义思想,本质是同源的。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老庄洋洋洒洒数万言,满纸云霞,写满了的无非几个字:自然,自由,自我。这跟建立在私产制基础上的,崇尚个体自由的保守右派观念何其相似。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它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礼、信这些东西,都是因人道毁弃而人为标榜出来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其实也并不是自私,而是一种包含克制的道德。如果一个人的得救,必须靠另外一个人的牺牲,那这种牺牲到底有多大意义?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不需要一个人的牺牲却能成全另一个人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都是生物的天性而已;天性使然的事情,哪里需要标榜?正是因为有了标榜,才产生了所谓的孝与不孝,义与不义。只要人人都循道而生,那么天下自会井然有序,也就没有所谓的盗贼和圣人了。自然也没有什么孔融,什么杨子,也没有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或者什么“最美××者”。

可惜老庄这些都是些不言之教,说出来让人很难接受,只有默默行动才能证明。

亚当·斯密在清乾隆年间写出了《国富论》,里面最经典句子: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跟这边的大公无私,先他后己不同,西方的目由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彻底承认私产私权的制度基础上的,其认为首先要有私,才能有公。如无所谓私,便更无所谓公。去私之后,剩下的,方才为公。所以,只要解决好了个人的问题,便解决好了大家的问题。

“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有些看似是利他的事情,实际是在利己,最终结果是双方都获利。任何人做事的时候,不需要凡事总想着自己也不需要完全牺牲自己,他只要找到一个大家需求满足的平衡点。

那时他也可能是像乌鸦一样反哺,也可能像羔羊一样跪乳,只需自然而然就可以了。他不损害他人,也不牺牲自己。他的行为既不高尚,也不卑劣,如此而已,大家的利益反而更长远。

所以,利他利己才是真正靠谱可持续的利己。

利他利己的经典句子

上面的论断看似很乖张反叛,其实大家不知道,即使是宣扬仁义的儒尊孔夫子,最初也许想的也和我们一样。

由“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管窥孔子的义利之辨,看看他对利他时当否利己的一些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如按延续至今日的‘正统’道德,国家(鲁国)的钱子贡是不便要的,要了则有伤于自己纯粹而高尚的为了民族大义的初衷;作为舍己救人,报酬子路是不能要的,要了则他像是为利而救,而有辱于自己舍己为人的大义。

然而孔子的答案是什么?钱该要,而且是心安理得的要。这是很颠覆人们一向的道德观念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而是合二为一。

要钱是为不义,不义却义;无私是为义,义却不义。这不就是圣人不死,盗贼不止吗。

孔子这两个故事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实际也是在告诉我们:凡是那些开口就让你完全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去忘我、去牺牲的,都是虚伪和不能持续的;而这样说教你的人,不是傻,就是坏。

道者,自然;理者,道之解释;术者,理之执行,亦即方法论也。这是我粗浅的理解。

大道至简,一切都在不言间。那么由术反观道,我们不难做出应该利己利他还是利他利己的选择。

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说:

如果我们赞成××××的教义,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为了他人,那么他享受的每一点快乐或每一口食物,都是罪恶而不道德的,因为完全可能有另外一个人也想得到他的快乐和食物。根据这样的理论,人们不能吃饭,不能呼吸,不能相爱,人们不可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相残杀。

(作者提示:注意,此处粗体字可以认为安·兰德为‘内卷’提供了原始理论依据)

只有尊重个人的权利,我们才能定义并且得到真正的利益——私人的或是公众的利益。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而目由地生活时——不必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也不必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人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最大的利益。只有把这种个人努力汇合在一起,人们才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利益。

我用上面两段安·兰德的话,来作为这篇漫谈的收尾。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