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怎么说(如何优雅地说北京话)
第一,语速放慢,态度平和,不赶话。北京话语速偏快,甚至给人吞字、连字的印象。但,慢条斯理的北京话不是没有,老舍、溥仪等人的录音还能找到,就是舒缓平和的。过去北京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权势富贵人家,子弟读书多、宅门规矩多,加上生活环境优越,到了清末民初,更有官派留洋的一批人。这群人生活没压力,心态平和,说话普遍语速慢。
第二,不带脏字等各种话佐料。什么“丫的”、“你丫”,这并不是北京话主流。所谓京味儿的影视作品,给人这个印象。特别是王朔的作品,主角经常一嘴炉灰渣子,带着痞气。实际上,有规矩的北京人家里,孩子整天嘴上没把门的,家大人得张张嘴。出门这么说话,叫散德行,家大人脸上没光。也是京派的文艺作品里,书香门第、正经人家的角色,说话很干净,《四世同堂》里那一家人很典型,也未必是为官做宦,就是有一定教育的平民人家,都不会让孩子嘴脏。
第三,说话慢条斯理、不带脏字,不吞字、不连音,就不是北京话?是,很多读音、词汇,甚至语言习惯,是北京独特的。比如很自然地用“您”字,对长辈、甚至平辈,都爱用您称呼,改不过来。甚至大街上吵架,也是“您这不能不讲理吧”。再比如,“这”这个字,普通话是读zhe,北京话是读zhei,这个读法甚至到了延庆、昌平、密云等北京周围郊区都未必这样。一听,就容易分出来这是北京的。再比如,“明儿个”、“后儿个”,就是“明天”、“后天”,这些独特的儿字音用法。这种用法,和东北话里也经常用的儿,有区别。这些独特的读音、词汇、语言习惯,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说出来,很悦耳、亲切,也可以很优雅。
第四,客气,但不油滑,不市侩。
“受累,跟您打听个道儿,去东单,怎么走?”
“东单呐,那可不远,您往北去,过前面的十字路口,就到东单地界了”。
“得嘞,谢谢您,回见”
“甭客气,回见吧”
可以脑补这段对话,慢条斯理、不卑不亢、客客气气的,优雅也亲切。
另一种风格:
“嘿,东单怎么走?”
“嘿!跟谁嘿呐?”
“怎么茬儿!?问你丫个道儿,至于的吗?”
“至于!不知道!去一边呆着去”
这也是北京话,两种风格,家教使然。前面优雅,后面痞气。
可惜,很多人以为,后面的是常态,以为北京人都是。其实呢,前面的更普遍。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普遍有语速越来越快的趋势,能优雅说话的人越来越少。
不仅北京话,各地方言说快了、带脏字,或者油滑、市侩、带攻击性都优雅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