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乘风最后一句台词 《我和我的父辈》中的哪个瞬间戳中了你的泪点
曾以为“我和我的”系列是又红又专的宣教片,但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从《祖国》到《家乡》再到今年的《父辈》,荧幕前的我只能仰天长叹两个字。
真香。
以下内容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第一个故事:乘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2年,侵华日军集结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马仁兴(吴京饰)率领的冀中骑兵团,就在这铁壁围剿之下。
剧中主要体现了双重矛盾,微观上看,是父与子之间的矛盾,铁汉父亲不懂去表达自己的柔情,让儿子马乘风(吴磊饰)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做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宏观上看,是奉命突围和转移百姓之间的矛盾,在看到村民流离失所时,骑兵团决定带着老弱妇孺一起前进。
两种矛盾,在马仁兴放信号弹时迎来了高潮。
两种矛盾,合二为一了。
于父亲而言,他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于团长而言,他选择了百姓和保留部队的有生战力。但他的儿子、他信任的部下,却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结合马仁兴的故事生平,你会觉得这次放弃更加让人动容。
马仁兴曾隶属于国民党军团,在1941年率部队起义,起义时,国民党把他七十岁的老母、妻子及两个女儿全部扣押起来。
历史上没有记录他们的结局。但我们可以从剧中马仁兴对马乘风的一段话猜测一二。
他说。“我对的起所有人,却对不起你娘。”
但就是在日军如此扫荡之下,这支英勇的骑兵团还是顺利完成了突围任务。有很多人觉得《乘风》结尾的骑兵团冲击无异于自杀式冲锋,但事实是,战争远比剧中拍摄的惨烈。根据有限记录,这支骑兵团就是凭借着最原始、最传统的冲击战术,在日军封锁线上撕开一道血的缺口,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仁兴率领的骑兵团当时足有2000人,可突围出来时仅有70人。
何其英雄!又何其悲壮!
《乘风》单元由吴京导演,其实能从剧情设置上看到《战狼2》的影子,尤其是最后激动人心的冲锋环节,让人不由得想到《战狼2》军舰上铿锵有力的“开炮”。正是祖祖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的太平安定。我们要记着,现在过上的每一寸好日子,都是站在那些将士们的血上。
最后,补个彩蛋,历史上的马仁兴是真的很喜欢岳飞。
第二个故事:诗
《诗》这个故事,我更想说说剧情设置和拍摄手法,毕竟,这是章女神的处女秀。
但没想到,作为新人导演的章子怡,竟然能将《诗》这个故事讲得如此完整且动人。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很舒服的长镜头,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孩子的生活切入,一点点由远及近,展现了人们的生活风貌。这个镜头太舒服了!
真的,都想为了这个镜头再看一遍!
剧情上,拍摄《诗》这个单元有个难点,就是我们观众坐在那的时候,就大概率预料到了爸爸(黄轩饰)的牺牲,但怎样能让这场牺牲更打动人,其实是一个极难的突破口。
而章子怡在影片里给出了答案,通过反转。
从开始的爸爸和儿子的亲密无间,到爸爸长时间加班未归,观众角度已经知道了爸爸的牺牲,但孩子的视角仍是不知道,因为同龄人的爸爸也都在一线加班岗位,接着,一场大雨,所有的冲突都在一瞬间点燃了,儿子知道了父亲去世的真相,哭着喊出了一句话。
我以前的爸爸和现在的爸爸都死了。
这层反转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儿子并非是爸爸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而孩子的两个爸爸,先后都为火箭的发射,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这是第一重反转。
时间线继续推进,重点展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双方总是互不理解,可正式一次在厂房的意外,让母亲转换了态度。
她和孩子面对面谈心,和孩子直面死亡的问题。
她第一次把孩子当一个大人而不是一个孩子,她说,她也可能会死。
这个始终和母亲不和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妹妹来到了山顶,高高放起了孔明灯,他看着孔明灯越飞越高,喊道。“妈妈,你不会死!”
他想着离开自己的以前的爸爸,现在的爸爸,顿时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也跟着哭的像个泪包。
这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对一个强势的母亲最好的告白。
这是第二重反转。
第三重反转,是通过意象。爸爸牺牲前,说自己是个诗人,要给孩子们写诗,但最后这首诗却是由母亲来写的。这首诗,是父母对孩子的告白,也是献给祖国的情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尤其记忆深刻。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蛟龙入海,火箭腾云,这一项项伟大事业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们前仆后继的牺牲和努力。片子最后,女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这里是致敬了中国第一个女宇航员刘洋。
第三个故事:鸭先知
实锤了,最喜欢的还是徐峥导演的片子。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是被悲哭,那后两个片子就是被笑哭。想起公交车上两父子做推销的片段,现在仍然忍俊不禁。
故事背景是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洋来品”的冲击不断刷新着平民百姓们的视野,其中一些市场先驱者,也以更长远的目光去眺望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是敢于下海的一批人,他们是吃螃蟹的一批人,他们也就是率先知道春江水暖的鸭先知。1979年1月28日12时05分,上海电视台的屏幕上打出了“上海电视台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字样,随即播出了一条“参桂补酒”的广告,时长1分30秒。根据当年制作人的回忆,广告分为四个片段:第一段是买参桂补酒;第二段买者去长辈家;第三段是买者到了长辈家;最后一段,老先生一见到这个酒很高兴。这便是中国大陆首条电视商业广告,它使用16 毫米彩色胶片摄制完成。但使人遗憾的是这则广告的画面至今下落不明。鸭先知的故事就从此而来。(但显然有夸张的迹象,毕竟不可能叫几声马导片子就给拍了,肯定是上面先审核通过)
鸭先知的故事脉络,是整个4个单元故事中是最贴近生活的。冲突也非常明晰,一开始儿子因爸爸而丢人,到后来儿子因爸爸而骄傲,在其他父与子的电影中,往往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非常脸谱化,但《鸭先知》不是,儿子虽然觉得爸爸有些丢人,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爱老爸,片段将父与子的矛盾,潜移默化地转移到父亲儿子和妈妈之间的对抗、爸爸和邻居的对抗,让冲突虽然不明显,但你也不会觉得枯燥。
另外,不得不夸夸我们的小演员韩昊霖,这小孩真是不可限量啊,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家乡》从“小范闲”到“小张无忌”,而且这娃才12岁演技就这么逆天,希望不要飘飘然,继续上进努力,他和徐峥的搭配让人觉得,真的和亲父子一样。
第四个故事:少年行
满满的开心麻花元素。
能看到沈腾和马丽合体真是太好了。喜剧方面的效果不谈,可以说有沈腾就是欢笑的保证。
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其实更像是告诉我们年轻人的,表面上是谈5G、谈人工智能,谈穿越时空,但实际上,他的主旨只围绕两个字。失败。
片子中的孩童经历了飞机的失败,他的父亲经历了人工智能的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成功一定就在彼岸。
少年行,少年,行,但在实现“行”之前,是无数的挫折和彷徨。大家都知道发明飞机的是莱特兄弟,但没人知道,真正让飞机大放异彩的是1908年时第六架飞机起飞成功,哪怕飞机被发明了出来,也只不过是被放在了马厩里,而且一放就是两年之久,这巧妙对接了机器人看飞机起飞,明明飞机飞起来了,但却无人关注。
成功需要时机。在我看来,最后一个片段告诉了年轻人这样几个道理,不怕失败,勇于创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而且,成功需要等待和时间。在大放异彩之前,我们要做到充足的沉淀,就像机器人对孩子说的:即便当时飞起来了,现在没有起来,也证明他不够好。
整体来说,《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见证了我们一代代父辈的成长和牺牲。在战争时期,他们是守护人民的血肉城墙;在建设时期,他们是点燃自己燃烧未来的蜡烛,烧干自己最后一抹光亮只为点亮更多人的未来;在市场经济时期,他们是敢下水敢试错的先驱者,带动着更多人奔小康,奔富裕;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时期,他们是敢于创新的弄潮儿,在面对智能化大潮的挑战时,他们无畏失败,踏浪前行。
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一代代父辈与子辈的传承,从战争时期走出的年轻人,终于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顶梁柱,在市场经济中披荆斩棘的他们,也在高精尖领域突破建树。这是极为适合一家亲在国庆期间共同观看的电影,燃情、感动、热泪盈眶或是欢笑声声,你总能在一个瞬间,收获你想收获的共鸣。
其他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