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的话语(师生共话“新型师生关系”)

2023-08-02 15:23   geyange.com

师生之间的话语

1983年12月,在广东省首届大学生演讲比赛上,暨南学子朱川呼吁“国将兴,必尊师重教。完全有必要在全国建立一个法定的‘尊师节’”。暨大学子们千里骑行,奔赴北京。几经周折,终于将倡议书交到全国人大信访办。之后,全国各地学生及教师响应。1985年1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教师节议案被通过。同年9月10日,全国教师迎来了第一次“教师节”。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现在的师生之间已不是简单的你讲我做、你教我学,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值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约请大中小学的师生,谈谈他们心目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新时代的尊师重教新风尚。

少先队员眼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互相理解”“平等”“愉快”

近日,黄埔区少工委、文冲街道少工委举办“喜迎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第一期红领巾议事堂。来自6所学校的40名少先队队干以6个小队为单位,探讨了他们眼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经过小队内热火朝天的讨论,同学们陆续得出结果,每个小队的代表在纸上写下了3个他们心目中代表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词。随后,全体同学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投票,得出了最能代表孩子们眼中新型师生关系的6个关键词,分别是“互相理解”“平等”“文明”“尊重”“公平”“愉快”。

其中,“互相理解”在所有关键词中得票最高。写下这一词的彩虹小队发言代表林海琪对这个词的涵义进行了解读:“我们要理解老师的辛劳,老师也要理解我们的想法,听取我们的意见建议。”由此可见,在孩子们眼中,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上的改进,更在于师生之间对彼此的了解与包容,孩子们对“平等”“尊重”等关键词的释义也印证着这一点。

来自积极小队的两位小女生在纸上写下“愉快”一词时,还在其后添加了一句话:我们要和大家愉快地相处,希望老师不要经常发脾气。充满童真的话语背后,实则饱含了孩子们对新型师生关系能塑造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的期望。

据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在校度过的时间大约为6-8小时,学校俨然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长久以来,教师一直承担着这个“家”的“管理”责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孩子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在增加,他们看待事物的目光也正不断发生着变化。

由少先队员们投票的结果不难看出,在孩子们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想象中,他们希望教师群体能抽离出“管理者”的角色,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态融入学生们,给予学生们平等对话的空间。

孩子们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渴望反映出旧有的师生关系已然较难适应当下教育体系的需要,刻板的师生关系不再符合在校学生们的身心成长。让“愉快”的感受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流淌入每个学生的心中,是这些少先队员们小小的愿望。

(见习记者 陈天旭)

教师说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致广大而尽精微。思政是一门立意深远的学科,在筑牢理想信念方面,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在思想内涵方面,它的涉及面非常广,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落到实处。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传达的思想和思维,要尽量点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并转化为孩子们自己的一种思想和行为。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心灵。在去年毕业的班级,班训是“向善向上,知行合一”。有学生问先后顺序能不能换过来,我说不行,必须先“善”后“上”,如果不是善良的“上”,那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学习问题,其实不是,而是有很深层次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背后的问题解决了,他的动力才能出来,自己就能“自转”起来。我认为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和交心,尽可能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场、站在更长远的发展去思考问题。

洪少帆(广州市执信中学教师)

用生命去影响一群生命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导师,除了授业解惑,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一个教师的良好引导是用生命影响一群生命,能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非常重要。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才能更好地从良师身上吸收养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接收教育信息的效率,老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佳。

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中老师的影响往往是长久和深远的,所以作为高中老师更要学会与学生相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更多正向影响。我与学生相处的方法是“宽严相济、沟通理解、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詹德虹(广州市铁一中学教师)

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深远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学习兴趣、学生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年暑假,一名参加版画创作活动的同学,一边创作一边向我倾诉家庭的情况和她面对的压力,我引导她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完成作品的那一刻,看到她舒展的笑容,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思想道德上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基于民主、平等、发展的原则,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其实是起主导作用的,所以老师更要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待学生真诚、接纳和信任,以爱浇灌和守护每一株独一无二的花蕾。

岑欣彤(广州市第一中学[姜中宏中学]教师)

做他们亦师亦友的那个人

我觉得理想的师生关系就像风从春天的草地吹过,“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最具各自自然美的样子。

我认真思考过如何更好地让队员亲近、信任自己。好的辅导员应该做到几点:一是有热情和责任心,二是有知识、经验和吸引力,三是品德好,在孩子们中有威信。

我认为,当辅导员“没人喝彩,没人羡慕”不要紧,最宝贵的是获得队员们的欢笑。在和队员们相处的过程中,从孩子们看我的表情、眼神中,就可以知道这份工作的价值如何,这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是欣慰的,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我跟队员们之间的关系来自于这份“获得感”,属于以亲密朋友的身份为少年儿童成长引路的那个人,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亦师亦友的那个人。

乔安妮(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教师)

中学生说

“亦师亦友”对师生都有益处

从小学到高中,教师的角色在我心里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领路人,引路人,指路人。师生关系也有三个阶段的变化,即亦父亦母,亦兄亦长,亦师亦友。

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学生个人的成长,师生在心理年龄上的距离缩小。比如我,小学时是不敢跟老师开玩笑的,但到了高中,我不仅跟老师互相开玩笑,甚至老师有时处理某些事情不合理,我也敢于指出来。

但另一方面,达到“亦师亦友”的境界并不是必然的,或说是不易的。学生与老师作为个体,在个人价值观、行为道德、理想目标等众多因素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矛盾,所以师生相待跟人与人相处一样,必须互相尊重。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师生都有巨大的益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学生对老师有认同感自然会更用心投入学习,老师也可从学生处听取建议,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的共同成就。

吴瑱彦(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三级学生)

师生之间是互相成就的

我读初中的学校没有足球场,我又特别爱踢球,我就拉了一帮同学在空地上踢。有一天球几次打到路人,被投诉了。校长很生气,不让我们在那个空地上踢球。我当时有点冲动,出言不逊顶撞了校长。下课后班主任来找我,我还在气头上,一甩手“你不要烦我”。我以为班主任是来批评我的,没想到他一点都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告诉我校长那样做的初衷,劝我遇事不要那么急躁,还提示我一些解决方案。后来我按照他说的方法去跟校长谈,校长同意我们在那继续踢球。

我期待老师的善解人意,我希望能遇到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老师。我希望老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能跟学生聊得来,能像朋友一样。

现在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老师要更加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生。而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师生间应该是互相成就的。

刘子珩(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高一级学生)

在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

初一刚入学时,我很怕老师,看到老师就绕道走,更不敢向老师问问题。有一天下大雨,我没有伞站在学校门口,班主任看到了对我说:“走吧,我送你去地铁站。”班主任是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老师,她撑起一把小小的伞,专门为我绕路。到了地铁站,我的裤脚湿了,她还拿出纸巾帮我擦拭,而她全身几乎湿透了。那天,班主任和我谈了很多很多,我对老师的想法开始改变了。我主动和各科老师交流,与老师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上了九年学,这九年间无论处于什么情况,总有一些人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引方向,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在我成功时和我一起开心快乐。他们本来是与我毫不相关的人,但因为神圣的职业——教师,而为我和同学们鞠躬尽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像园丁一样辛勤地培育我们,像蜜蜂一样勤劳地工作。

张子越(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高一级学生)

我心中的灯塔

十年求学路,老师在我心中早已不是简单的灌溉知识的角色。取得进步时的赞赏,跌入谷底时的鼓励,心情低落时的安慰……我心中的老师更像是灯塔,他们总在那照着那条向善、向上的道路。

我本来胆小内向,老师再温柔我也不敢与他们说话,有问题也不敢问,特别羡慕能和老师聊天的同学。后来向同学请教和老师沟通的方法,同学就拉着我去问问题,还主动引着我参与聊天。一段时间后果然有了变化,我感觉老师不再难以接近,在班上也有了自信。有一天我无意中说了之前不敢做的事情,却发现老师也在为我的拘谨而感到遗憾:“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不多来和我聊聊天呢?”

我恍然大悟,原来只要问几个问题,或者一张充满关心的字条,就可以将这个距离拉得很近,师生之间的关心、理解、尊重就是破冰的最好工具。

吴雨果(广东仲元中学高二级学生)

照亮我们心中梦想的那一束光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就像是有趣的灵魂之间的碰撞。

在我眼里,最好的师生关系莫过于上课时对学生严格,正所谓“严师出高徒”。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像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样。我有一位老师上课时永远不会冷场,年少的我们,对枯燥的知识十分反感,老师很幽默,时常把数学和有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开心大笑之余,对知识的印象更深了,对数学也更喜欢了。

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不少伟人回忆时,都会说老师对他的一生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十分赞同他们所说的话。我小学的数学老师,虽然十分严厉,但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在我糊涂捣蛋的年纪,帮我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至今我都很感激她。

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教会迷茫的我们找到人生的道路,照亮我们心中梦想的那一束光。

冯馨予(广州市二中南沙天元学校初三级学生)

大学生说

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已经被解构。人们对老师的敬佩直接源于老师的个人权威——学识与人格魅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初期就提出过富有前瞻性的新型教育关系,他主张废除传统师生间的权威关系,反对专制的教育,同时也反对放任式的教育。如今时代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追求,我想依然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应是“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

彭子佳(暨南大学学生)

我们所期待的“新”

小学、中学、大学……我们足迹所至之处,师生关系的表现并不相同。

义务教育和高考,是大学之前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基础。正因为高考对个人发展的关键性和义务教育的方向性,促使学生和老师都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和老师便形成了长期合作者的关系,在情感和心理上都有较为深入的互动。大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这一关系,曾经相对稳定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学期为单位的师生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难道这种“松散”便是师生关系之“新”吗?”大学之于人,不但传道授业,更要解人生之惑,明人生之路。学生是多样的,这便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研修学习、心理辅导、就业咨询、交流活动应是高度开放和自由的,致力于协助学生找寻适于自身的人生方向,而非将培养学生局限于某套标准或某种专业导向。

一位博主分享了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教授说的话:“我希望我所讲授的东西,可以为你在未来工作时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不强求你掌握或实践它。”我想,也许这才是新型师生关系,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新”。

石子碧原(暨南大学学生)

不变的是文化传承的内核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过多次不同的日期为教师节,如6月6日、8月27日(孔子生日)。但直到1985年9月10日,才真正有了如今的中国教师节。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说,这是成功的,节日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将对老师的情感具象化。

康有为曾言:师道即尊,学风自善。有了良好的环境,师生关系才有了进化的可能性。师生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与不同的社会环境相适配。而在现代课堂,倡导的是关爱尊重、民主平等,倡导的是“师长”变“学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照搬西式课堂奉行的“快乐教育”或“精英教育”,有教无类和一视同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当教师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就可“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要构建好新型师生关系,一要符合本土环境,二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而在这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变的是教育与沟通方式,不变的是文化传承的内核。

胡玮琦(暨南大学学生)

“素未蒙面”但“双向奔赴”

今日进入互联网人际关系架构下的师生关系产生了新的姿态——“素未蒙面”但“双向奔赴”。

“素未蒙面”既是疫情大背景下的物理状态,也是互联网师生之谊的奇特之处。正如中国大学MOOC应用软件的开屏Slogen说的那样:“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一位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学生,虽然无法回到学校学习,却能通过网络与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聊哲学,和武汉大学的陈铭老师谈爱情,听北京大学的戴锦华老师讲电影……区别于传统耳提面命的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给知识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双向奔赴”则体现于互联网师生间更多样的互动与交流。除了分享与法律相关的知识,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老师在网络上与学生们讨论时事热点的理解角度,分享柏拉图与穆勒的思想精华,同时也会关注评论区中同学的困惑,专门制作视频回应解答。

每次在视频结尾看到一行行“谢谢老师!”的留言刷满了屏幕,我便不禁为知识学习的纯粹而感动,也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而感慨。

王瑞雪(暨南大学学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