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男波杰克因为我毫无自控能力(如何看待《马男波杰克》这个剧,马男是不是一个好人,他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2023-07-24 12:17   geyange.com

马男波杰克因为我毫无自控能力

这部剧的世界观里不存在“好人”和“坏人”,只有“Zelda"和“Zoe",在此我姑且概括为“安全型人格”和“创伤型人格”,剧中只有狗哥是安全型人格,其他所有角色都是创伤型人格:马男,猫姐,呆安,陶德,everyone都有创伤,并且症状也不同,猫姐我认为属于“依赖型”,呆安倾向于“对抗型”(她有躁郁症,但被心理医生治愈),陶德属于“回避型”(始终拒绝长大和承担责任)。

马男Bojack则兼具依赖型和回避型(创伤型人格可以是同时兼具多个自我认知的矛盾人格)他既回避又渴望亲密,既自卑又自负,经常伤害别人然后又懊悔,追求完美又自我放逐,从他童年的经历来看,他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相处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多种自我认知:听话,讨好,顺从的自我,同时演化出相反的任性,叛逆,膨胀和放纵的自我来填补。和母亲相处过程中他发展出自卑,失败,被否定和不受认可的自我,相应地进化出自负,盲目自信,苛求完美的相反自我。父亲和母亲的感情矛盾让他变得易怒,警惕性很高,两面讨好,喜欢说谎等等。

总之一个乱七八糟的家庭,造就了一个乱七八糟的bojack,他完全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所以总是在不停否定自己(多种自我认知不断冲突)所以他需要依靠毫无意义的性爱或者嗑药来强化一部分自我和缓解心理冲突,但其实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只能一直处于焦虑,纠结,自我否定的痛苦当中。

如果说马男试图扮演一个好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因此总是表演完美和强大,其实正说明他对另一部分脆弱的自己的不接纳,所以他主观上总是感受到外界对他的不接纳,内心充满挣扎和痛苦,他恨自己,所以认为别人也恨自己。但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也不存在他想象中的好人。幻觉只能一再被打破,然后报复性反弹,坠入堕落的深渊,自我嫌弃,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马男的台词“everybody love you,but nobody likes you",正是描述了这种人的人际交往关系,我是创伤型人格,你也是创伤型人格,我懂你,你也懂我,我们在一起很容易擦出爱的火花,所以自然而然我爱上了你。当我想进一步靠近你的时候,却发现,像我们这种人,满身都是伤口,一不小心就触碰到了,所以必须时时刻刻拿捏好分寸和尺度,太累了。

就比如,我自己喜欢胡思乱想,但我又害怕别人发现我在胡思乱想,所以每说一句话我都要考虑半天让别人觉得我没有在胡思乱想,这样反而加剧了我的胡思乱想,所以我和这个世界慢慢变得“有距离”。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胡思乱想,所以我经常指责别人“不要老是胡想八想”,这就等于又堵住了别人的嘴,让他每说一句话都要犹豫半天自己是不是在胡思乱想,所以就变得更加“有距离”。

这就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种感情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了,因此,我只能“爱你”,却无法“喜欢你”,因为我根本无法“走进你的内心”,是因为“连你自己都不愿意走进你的内心”。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可近可远的舒心,可有可无的自在,而不应该是矛盾纠结地拿捏分寸的那种不远不近的拘谨,所以,bojack这种自我否定的死循环,同时也是越来越孤单的死循环。

唯有“自我接纳”方可打破僵局,请大声告诉自己,我就是时不时会痛苦,纠结,矛盾,我就是没事喜欢胡思乱想,so what?难道你不是吗?大家都不是入定的老僧,人类依偎在一起不就是为了分享一下自己胡思乱想的成果吗?so what?我没那么完美,没那么强大,我就是脆弱,so what?

这个世界每个人的话其实都是在说给自己听的,对方否定你哪方面,其实都是在否定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听不得哪些指责,也是因为他就存在被指责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原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他自己以为是问题罢了。越把他当问题,他就越是真的成了问题,承认问题,但不把他当成问题,反而很快就改变了。所以,唯有对自己满意,才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满意。

呆安和狗哥有没有爱情呢?也很难,狗哥可以治愈呆安,但是呆安没有办法在狗哥身上找到共鸣,这就是创伤型人格的可悲之处,他们只能爱上同样带有创伤的人,呆安很聪明地选择狗哥,但当她失落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却是bojack,狗哥和她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

假如看到这段文字的你,同样也是“Zoe”,那么我给你几条建议:

一,一定要找一个像狗哥一样的“Zelda”做伴侣,哪怕你觉得他不懂你,不在意你,不会思念你,不会为你吃醋,都不代表他“不爱你”,因为他们本身就活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所以他并不理解你的痛苦,你也不会理解他的无动于衷和他那种“恰到好处”的感情,但其实他的情感模式才是更健康和长久的,所以,他才真的可以“治愈你”,请你一定不要离开他,相处几年,回头来看,你会被对方改变的,请相信我。

二,请学会“接纳自己”,你以为的缺点只是你以为的,优缺点这事就像审美一样主观和没有标准,不必把自己想象得太完美或太糟糕,那都不是真的,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情,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可以先从接纳他人开始做起,得到外界的正面反馈后自我认可度会逐步提高。

三,创伤并不能“被治愈”,只能“被遗忘”,不要过分渴望治愈自己的创伤,那是对创伤的一种提醒,用新生活将它覆盖掉就好了。

四,假如你的父母(或前男/女友)是你创伤的根源,请果断离开他们,你一天不离开他们,你就一天无法出离,完全不必对此感到自责,也不用仇恨谁,只要转移注意力,不要再让自己看到那块伤疤就可以了,这样对大家都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今天的隐忍,不单单伤害你自己,对双方都是伤害,时间先后而已。当然,你一定还会给自己制造和曾经完全一样的新创伤,如何避免,参见第十一条。

五,不要犯圣母病企图拯救那些生活在阴影里的人,有的人就像黑洞,会把你一起拽进去,学会做个旁观者,做好自己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六,黄赌毒或违法犯罪等一切可能伤害到自己的行为都能将你瞬间打回原型,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七,人生是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相比依靠快乐和兴奋来填补自己的悲伤,养成一个让自己心绪平静的爱好则更有效果,比如书法和绘画之类的。

八,胡思乱想(自卑,内疚,仇恨,疑惑,傲慢,嫉妒等等一切负面情绪)的确是不好的,但你越是压制他,你就越是在朝那方面发展,所以让这些念头来了又走即可,没必要反复拿出来回味,就像你曾经的那个小学同桌一样,想必你已经完全把他忘记了吧,其实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九,一些无伤大雅的是非对错同样是主观和没有标准的,所以应该允许自己“犯错”,极度自律就是一种不自律,人生应该是在一种松紧适度的平衡下成长,太用力的人跑不远,take it easy.

十,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谁也无法真正说服对方,但大家又在实实在在地互相影响和彼此学习,所以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别人怎么做都和你无关(包括你的父母,伴侣,子女),保持好距离,尊重他人的选择。

十一,混乱的过往给你造成了混乱和矛盾的多重自我认知,由此衍生出了无数个“你自己”,当勇敢地你仔细审视内心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无数个“你自己”没有一个是真的,因此不要继续找理由去强化那些个“你自己”了,也不要想找机会去满足,证明,弥补,责怪和找回那些个“你自己”了,更不要想通过各种刺激和兴奋让自己从那无数个“你自己”的“斗争”中喘口气了,试着用一个安静地,平稳的,放松的,安全的,专注的“新的自己”将那无数个“旧的自己”替换掉,和“他们”挥手说再见吧。

十二,请把子女当成“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子女”。

最后复习,归纳为四个步骤:

step1,摆脱原来的外境(脱离原生家庭,必要情况下可以断绝来往,毕竟相比于孝顺什么的,让自己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step2,创造新的外境(找一个心智健全,家世良好,性格稳定的伴侣,建立新的家庭)

step3,摆脱原来的心境(杜绝让自己回归原点的行为,如一切成瘾行为——也就是周而复始地追求自己曾经缺少的东西:这是很多人一生在做的事情,不要让自己掉进这个陷阱)

step4,维持新的心境(放松,平稳,专注地做一件事,锻炼定力)

以上每一步都不好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智、魄力和因缘了,总之别学bojack,一辈子就在希望和失望的轮回中周而复始度过,这就是这部剧告诉我们的。

借用剧中的台词“人意识到自己活得悲哀需要很长时间,而明白其实原本不必如此则需要更久”,人生就是“承认创伤-停止制造新伤-遗忘创伤”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人的修行,倘若一生都在否认创伤,其实等于一直在内心深处承认和提醒创伤的存在,然后为了证明和扭转那个受伤的你,继续周而复始地给自己制造相同的创伤,于是永远无法走出来。首先承认它,面会它,然后无视它,遗忘它,就是这样。

=================================

文中传达了很多佛教理念,以下为答主夹带的私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便看看(前方高能预警,实在对不住,扯得有些远了)。

《金刚经》有云:

“佛言,善哉,善哉,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个人解读:这是经文开篇的一段话,是说人应该如何“降服”自己的心呢?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个人解读:佛所说的“到达彼岸的智慧”,并非是真正的“到达彼岸的智慧”,只是名字叫“到达彼岸的智慧”。因此,每个人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自己内心所赋予它的样子”(名相),而不是它“原本的样子”(实相)。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个人解读:我相-自我认知形成的“我”,人相-对他人认知形成的“他”,众生相-对众生认知形成的“众生”,寿者相-对寿命(时间)认知形成的“寿命(时间)”,都是假的,都应该被打破(或者说是遗忘,因为“一切认知”(无明烦恼及其因)体性为空,并不是实存的一个东西,无需提醒自己它是存在的,越提醒它就越存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个人解读: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当你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其实了无可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世间万法,一切分别法,有为法(包括佛法在内)都不(应该被当作)是真实(永恒)存在的。倘若你将它作为“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打破(遗忘)自己和世间万相”的“工具”,它就是蜜糖,用完了,放下即可。但如果作为“佐证自己优越,分别,矛盾和厌恶自己”的另一件“衣裳”,则是砒霜,会害了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个人解读:这里的“如来”,并不是任何一个外在的“如来”,而是是你自己的“真心”,你的“觉性”,当你剥离(遗忘)了“世间万相”,你就会明白,你自己原本就是“如来”(即心是佛)。

所以说到底,你的心才是你世界的主人,但前提是,请你正视它。

最后结论,“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是你自己,别人在你身上看到的是他自己,改善你的世界,就改善你自己,遗忘你曾经的世界,就先遗忘曾经的你自己。”也因此“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世界观,如果说有一个最接近正确的世界观———那就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

以上为佛教的基础“世界观”,那么“方法论”是什么?戒,定,慧——最后总结的4个步骤中,12是出家,3是持戒,4是修定。

谢谢阅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