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现实经典语录(曾奇峰经典语录——摘自《幻想即现实》)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我们都是人,我们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同类的斗争,而是来自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沉溺声色的人和出家的人互相看着对方时,都会觉得对方可怜,前者认为后者受了过度的刺激疯了,放下这么多好玩的享乐的事情不玩了,后者却觉得前者还没发现以及还不能欣赏更加好玩的享乐的东西。流浪汉和工作狂相互看着对方时也都会觉得对方可怜。
没有人会自愿和愉快的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卓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了对助人者的敌意。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么来的。
说太正确的话就是他们虐待他人的方式。说太正确的话的人,说那些话不是他们的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说什么已经不太重要,关键是要说。于是就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反复的说了出来,仔细想想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那些总是说太正确的话的人,就是显得没毛病的人,跟他们打交道,除了把自己累死,气死,估计不会有别的结果。
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具有特殊价值,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层面,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里,就会使自己也沾染某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
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感情,会被“饿”死;感情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看,亲情和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一个人的人际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语言制造的,一个人如果能够重话轻说,那就意味着他时刻在呵护他人。作为回报,他也会得到温暖的呵护。
给予他人过度的期待,实际上是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焦虑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推卸责任。
一个愿意承担自己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期望,也就自然不会用期望虐待他人。而一个人能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就是他有充分的自由;奴隶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经常跟易疲劳者打交道,容易被激起两种相反的情感;一种是怜惜,表明易疲劳者具有强大的“吸引照顾”的能力;二是愤怒,这显示照顾者已经隐约觉察到自己“上当受骗”。
让你最快地从哀伤状态走出来的最好办法,也许是别逼着自己太快从这种状态下出来。
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只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对痛苦成瘾的倾向,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和幸福的能力。
太快的用行动来缓解焦虑可以起到头痛医头的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他人犯了错误并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难受通过指责犯错的人转嫁出去。
自从我得了精神病以后,就精神多了。
好的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孩子的长大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太把别人当回事儿。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和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为什么样子有关。
一切浓烈的情感都包含着爱和恨两个部分。只不过通常的情况是,在同一时间,一个人只能感觉到其中的一种,而另一种往往躲在了不被察觉的地方。
内心不宁静的人多半会跟自己的嘴巴过不去,这类人要么吃的过多或者过少,要么极其啰嗦,老是用嘴巴虐待他人。
由于亲情提供的是一种距离太近的关系,所以也可以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种情感。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珍贵的情感,但因其基于血缘和婚姻的坚固基础,所以有时会使处于其中的人过于有恃无恐而为所欲为,后果就是给亲人和自己以伤害。
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之类判断友情的标准或词语,会使亲情稍微淡一点,使身处其中的人言行上更谨慎一点。
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在他或她的想象中,认定有一个高于自己很多的人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安排的不好。
不幸学会了抱怨的人也很可怜,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一定被别人的嘴上功夫欺凌过,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学会这么“落后”的技术。
假如另一个人不在你身边,你在想他或者她的时候仅仅是感到温暖和快乐,那就表明你只不过是喜欢那个人而已,而当你思念他或她的时候,除了感到温暖快乐以外,还有浓浓的抑郁情绪的时候,就强烈的说明你已经不可救药的爱上他或者她了。
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
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很多人的父母代替孩子决定婚姻对象,实际上是剥夺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是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
要求一个人过于快速的改变,无异于对其使用暴力,快速的改变是虚幻的,甚至会隐藏更大的危险。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抚养者分离,换句话说,抚养者做的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抚养者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