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洛杉矶》,一个游子的心声
《从上海到洛杉矶》由朱全弟擅长的散文和纪实两部分组成。前半部绝大多数是近两年间写成的几十篇散文,其中《秋天,飞往洛杉矶的航班》表达了对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的大爱;而《感恩成都》则是他思想进入深邃文字表达清新的佳作。后半部分收录了朱全弟创作的纪实作品,它们承载的故事相当广泛而且引人入胜。在20多年的记者采访生涯中,朱全弟三上高原西藏,七次入疆,足迹遍布全国无一阙漏。他的不少采访经历也堪称“惊心动魄”:2002年,他和新民周刊记者一起进入江苏灌县曝光警察打人最后事件并最后使之判刑;2004年,他只身一人深入广西河池卧底揭露传销黑幕……因而这些经历一一都形成了精彩的文字。此外,他采访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被藏族人民称为“门巴将军”的李素芝、原上海刑警803重案支队长刘道铭、重庆115岁跨跃3三个世纪的传奇武术家吕紫剑等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朱全弟说,他愿意把此书看作为是自己告别记者生涯的一个句号。新的人生转换,他将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继续进行创作,努力写出更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又有艺术水准的好书。
美文鉴赏:
轻轻地,我走了,但我离不开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从上海川沙一段幸存的古城墙上,俯瞰下面一条微澜起伏涟漪荡漾的护城河,她娴静优雅、端庄秀美,到江苏南京六朝古都遗存下的夫子庙旁,亲近桨声灯影下依然婆娑迷离的秦淮河,她开阔大气、平展坦荡。我回味着沪苏两地傍晚吹来的一阵阵凉爽的风。
风总要吹走的,吹去又来,虽不是原来的风,但总有一种思念,像雨像雾,来了去了,都在心里。一任护城河含情脉脉,听凭秦淮河暗流洗濯,她们隐没深处,不曾褪色泛白,附着岂止是肌肤,简直是经脉血液,流啊流,我不知其始终,此刻,只觉得在周身流淌,循环往复,永不干涸。
这种感觉,是9月10日在南京乘坐东航班机飞往洛杉矶途中产生的。我终于明白,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你的视线,你的胸怀。这就是我的祖国,包括吹拂我的那阵风。
飞机上,我的思绪也被带到万米高空,翻飞翱翔,不曾停息。
北京时间晚上7点半,美国却是深夜,我没有一丝睡意,人的躯体再无远足的可能,打开头顶上一盏阅读灯,拿出派克笔,沙沙地断断续续响到天明,有一些情愫需要在我的笔尖下倾泻逸出。隆隆的发动机的轰鸣响彻舱内,大地不会听见,但是我的心声一定有人知道。年轻时,我在江湾五角场的建筑工地上,利用中间休息每天写一首诗。杨浦公园里,我的诗伴我走过最灰暗的日子。也因为有诗,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和自信。那时没有雾霾有人却制造阴翳,那时也没有人工降雨驱除尘埃,我用老师送我的“永生”牌铱金笔挥散了心头的无数烦恼。
时差不是那么容易调整的,我执拗地没有把北京时间拨到当地时间上,夜里11点半,我向我的故乡道一声晚安!离开祖国,才知她的可爱;辞别家人,更觉亲情重要。蓝天白云之下,降落的不是吾国吾土,而是异域他乡,我的心却被风筝般的绳线系于我的祖籍地浦东南汇祝桥。
窗外,已是满天霞光,新的一天开始了。双向的国度,专一的意念,我在中美两地时空穿梭来回。打开手机,屏幕显示当地时间,我的手表照旧停留在北京时间。虽然一落地,我就是“客场”了,不免生分,尽管已是第二次到美国。古诗有云“行人弓箭各在腰”,而我只是手中一支国内年轻朋友赠送的派克笔,造访他国书写汉字情缘。
步出机场,下午就去游览洛杉矶,此地的繁华没有打消我心中的念想——中国其实很美,只要川沙护城河增加水动力,让她流起来;只要南京秦淮河水质再好点,水面会清澈。如此而已,祖国依然可爱无比,越发美丽。
这就是一个游子想要吐露的心声。
《从上海到洛杉矶》
作者:朱全弟
出版: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