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少年的年纪 “过了25岁,还算少年吗
文/林夕瑶
一。
那天家庭聚会,准备结婚的姐姐带着“姐夫”回家吃饭。
饭前,姐姐不小心点开了哥哥的微信昵称。
浮在眼前的昵称:过期少年
接着引起了一阵笑声。
大家注意到的不是“过期”两个字,而是聚焦在了“少年”两个字。
姐姐调侃着说:“都二十六七的人了,还少年呢。十六七的才叫少年。”
哥哥也在一旁笑着说:“没看到过期那两个字吗?”
吃饭时,哥哥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与即将加入大家庭的“姐夫”说笑着,与长辈们推杯换盏的喝着。
很难相信,哥哥以前是一个过年拿起酒杯向爷爷说声新年快乐都会脸红的人。
现在竟然毫不迟疑的向长辈主动敬酒,自然的应付着长辈的各种问题。
姑妈在身后说了句:“他长大了,懂事了。”
其实在座的都清楚,哥哥之所以能自然的应付种种,都不是因为简单的二十六七岁数字年龄,而是身上担负的各种角色该有的平静沉稳。
二。
晚饭后,哥哥约着我还有“姐夫”走向了附近的足球场。
球场上的哥哥与高中生一起,踢球毫不逊色。
“射门”“守球”,丝毫看不出他的年龄。
我突然想起了他的昵称。
他的内心还是少年,只不过是过了少年的生理年龄。
一阵四处奔跑之后,我们仨坐在了球场,哥哥说起了他自己。
哥哥刚毕业时,没有接受家里长辈安排的工作,拒绝了当时就差本人去报到的单位。
而他也被很多前辈与家中长辈称赞为会是一个前途光明、事业有成的设计师。
三。
后来他在外地摸爬滚打的几年里,他很努力。
早早毕业加身边人的鼓励,哥哥对未来的生活规划了很多美好。
他认为生活的下限不过是从头再来,却没想到在姑妈的一次病倒后变得七零八落
“努力”“加油”这些都是令人奋进的励志词语,可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
后来哥哥离开那个被寄予了很多期望的城市,回到了我们身边。
“只有潜力、他人看好你的目光没有用,自己得有把这些变为想要结果的能力。”
那晚,哥哥的这句话像是一盏路灯,远远的照在了黑漆漆的路边。
哥哥看着二十几岁的我和刚满三十的姐夫,淡淡的说了句:“现在还有哪些东西属于我们?”
说着,他踢着足球跑向了球场。
几圈跑下来,哥哥摔在了地上,我问哥哥:还要踢吗?摔的很疼吧。
哥哥气喘嘘嘘的说:“再来,这把我摔倒了,下把我还来。”
是啊,还有什么东西属于我们。
四。
刚毕业的我们稚嫩的站在社会的大门前,认为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
一番挣扎下来,已经开始准备准备奔三了。
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奔三两个字后的焦虑、迷茫,将放弃作为对人生的认输。
同时失去了年轻人的头衔与优势。
心里更加确认少年这个词不能用来再称呼自己了
长大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小心翼翼,甚至变得胆小。
在面对一些事情时,选择了逃避。
其实即使逃避也没人会指责,毕竟做了,尝试了。
也会在后来的生活里发现,在生活的赛场里选择再来一次比逃跑更勇敢。
写在最后。
十七八岁的少年与二十七八岁的少年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不同。
十七八岁的少年,放弃就放弃了,没什么,向生活认输
而二十七八的少年,承认是这次输了,不服输,还可以再来。
是在经历一次次的摔倒、挣扎之后,不会轻易放弃,原地站起来,换一种方式继续向前走。
告诉自己,不过是生活的一次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