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者的句子(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硬要说的话,我是个唯心主义者。
为什么说“硬要说”呢?唯心论这个中文翻译确实有问题。“Idee”或是“Idea”,翻译为理念或观念,应该更贴近原意。不知为什么,翻译过程中又子虚乌有的加了一个“唯”字,就让人觉得有一种偏执和迷信的味道。这个翻译从信、达、雅任一方面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要准确的说,我又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我是观念论者。唯物论嘛,由于我实在是不喜欢,所以就不帮它订正翻译问题了。
下面就想到什么说什么,谈谈唯物论和观念论。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唯物论并不是否认“心”的存在,而是坚定地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严格二分的,人的意识是绝对分隔在他所认识的物质之外的。在这种思维下,才诞生了我们马哲课本上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理论。这种二分的主张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不足,后面我会讲到。
观念论则认为一切都存在于理念之中,事实上并不存在心和物的二分,这种划分只是观念上的。例如,大乘佛教就是观念论的,主张唯识无境之空。物质即色法,所有物质都是四大种(坚、湿、暖、动)和大种所造(色、香、味、触)构成。因此,物质不过是诸感觉材料的聚合;而诸感觉材料因其“空性”,也不是宇宙最终的构成元素,它们全都源自阿赖耶识,或说佛陀法身,或以西方哲学的说法:最高理念。
其次,认识论。无论你在本体论上认同唯物论还是观念论,你都是在“思考”,因而你不可能绕开认识论来谈。这里,唯物论的缺陷尤为明显。由于唯物论对物质和精神严格划分的主张,故而它在认识论上必然强调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在实际上是二分的。因此,对唯物论者而言,认识,是主体由内向外的把捉,捕获知识之后,又回到主体内部。唯物论的这一假设,将认识过程塑造的如此冗繁,而且必须同时假设多个概念(主体内和外的边界、如何把捉、捕获、如何将知识带回去......),逻辑上看是极丑的。但如果不这样解释认识,唯物论的一切根基都会土崩瓦解。
观念论则不存在这种缺陷,因为主体和客体的区别只是观念上的。
知识的来源是感性和理性。感性是未经加工的纯粹感觉,此时还没有理性思维的介入;紧接着,当我们用理智思考时,便会自然的划分主体客体,这种划分是思维本身自带的属性,即“我”和“物”的区分只是理性构造的产物。在最高理念之中,主体、客体和认识行为,是同一的。在此可以看到,观念论在逻辑上更为优美,它不需要额外假设在我们的认识之外还存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
这里只能算是提纲挈领的讲了讲,大家如果有进一步讨论的兴趣的话,我们再具体的聊聊。
做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相较于观念论,唯物论本质上更像世俗的有神论,它坚信在我们的思维之外还存在一个主宰、决定一切的物质世界。你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到的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斗争的理论,都是源自这种思考模式。而观念论,并不对思维和存在做这种区分,它认为万有都存在于理念之中,有时,这种理念被奉为神,但这里并不存在神对人的压迫,因为我们都在神之内,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而是永恒理念光辉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