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经典句子美篇 《心经》

2023-06-01 23:32   geyange.com

心经经典句子美篇

在心经这里佛教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三段论式理论逻辑体系。首先,一切皆空,现象界一切皆虚妄;其次,既然一切皆虚妄,那善恶是非、快乐烦恼、生老病死、犯戒修行亦皆虚妄;最后,既然一切皆虚妄,那无须苦苦修持,只要领悟这一道理,此岸即彼岸,人间即天堂。这种彻底空观,可瓦解作为宗教的佛教本身。一切皆空,无须修持,取消了佛教存在的理由;一切皆空,无须信仰,动摇了佛教自身的威信。尤其当禅宗逐步放大此观念,将此一思路再往前推,就出现了呵佛骂祖、破弃经论甚至放纵恣肆的现象。这种思路刺激了自由个性的伸张,但它走向极端时,也容易导致人生终极意义的失落和人生道德规范的破坏,宗教一旦失去人们的信仰与敬畏,它就失去了“收拾一片人心”的能力,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而其开端与枢纽,也许正在《心经》所代表的大乘般若学。

1、未曾以“心经”二字者,何也?盖人欲行“波罗蜜”之功,全在克己之道心作主。经者,原系日用常经,乃其经藏于西天兑宫。世人欲向西天兑宫取此日用常经,非南溟之离火文明无以制伏兑金,而此经必难取。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实所以救修行者取经之苦也。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

“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者,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为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险,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海,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照见五蕴皆空”者,明德既明,无一毫障蔽也。

“度一切苦厄”者,内则度己,外则可以度人也。“苦厄”即人心也。人心惟危,实有性命之忧,故谓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忧?盖性属人之魂,其性易飞扬,而难使之沉。命属人之魄,其命易下坠,而难使之浮。人每动一分情欲,即亏一分先天,即丢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丢完,便死矣,“苦厄”孰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以神光常常内照,便能拘魂执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则五蕴便空,而成为“自在菩萨”,岂非“度一切苦厄”乎?

5、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原书批注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问修士从何下手?奈世人不肯回头。莫向天上寻子时,人身自有一阳生。

7、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8、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生香味触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

9、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0、“菩萨”,普济也。 “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罗蜜多时”,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时与正子时之真正天机也。“多”字从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际。虽属一夜之中,实在两夕之间,此“多”字之隐语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时,修命有命功之子时,此亦两夕之意。

11、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

12、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13、是否还 会记得 我们懂的笑颜

时间让 我思念化作青春的祭奠

再多难 在多苦 也要匍匐向前

只为藏在心中 那个不灭的信念

1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5、心无罡碍

16、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17、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8、吕祖心经

吕祖曰: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

非人能灵,实心是灵。

心为主宰,一身之君。

役使百骸,区处群情。

物无其物,形无其形。

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19、观自在菩萨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20、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1、《心经颂》达摩祖师著

【达摩大师用诗句的形式解释的《心经》】

诗曰: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原书批注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问修士从何下手?奈世人不肯回头。莫向天上寻子时,人身自有一阳生。

○古佛评云:欲念一动,先天一炁即散,先天已散,而魂魄不能交媾于黄庭,即分散一次。久之而魂魄之散者不能复聚,便死矣。黄庭者,中宫是也。是以十六字之心传,必曰:允执厥中。中庸曰:君子而时中。践形践字有实功,有口诀必要穷理尽性者,方可得传而闻知。人能万缘放下,一念规中,便可以成仙成佛矣。

23、“观”,神光内照于黄庭也。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故行般若之功,必从神光内照下手。而性命双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彻始彻终之功也。邵子诗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震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即此“观”字之功也。

“自在”,即俗所云“快活”是也。自,真我也。在,有定在也。“自”字何为“真我”?自字上从“丿”,像真阳之返还。下从目,即所谓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顾是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为真我。

24、何谓“五蕴”?“色与受想行识”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蕴,而能度其“苦厄”也。

时有弟子,名舍利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度“苦厄”者,吾因呼其名,以告之曰:五蕴之最难空者,其先惟在于色。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为实,而不知其终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圣人能践形,便能尽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与色之分,惟在看得空与不空耳。能看得空,则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只可为之好淫,并不可谓之好色,卒之性命丢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

25、“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2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灯真解》观音大士 自注

1、 “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者,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为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险,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海,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

而“般若波罗蜜”,下加一“多”字者,何也?盖返还“波”中之秘密天机,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气质不齐,而亏损各异,实难以数目计,吾因以“多”字括之。

27、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8、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29、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30、『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