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8则)原文(论语八则)

2023-06-01 06:23   geyange.com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8则)原文

论语八则有两种版本,分别是论语八则(沪教版)和论语八则(苏教版)。详情请看下文:

论语八则(沪教版)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

【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五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有新的体会与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六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赏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七则、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孔子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如果图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赏析】“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第八则、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一整夜都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呢。”

【赏析】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论语八则(苏教版)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有新的体会与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翻译】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都懂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第五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够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说明了。”

【赏析】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第六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赏析】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于我来说能有什么因难呢?”

【赏析】这一则谈论的是治学的方法问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第八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