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法语原文(关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几个中译本的比较)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我会回答:“左手《红楼》,右手《追忆》”。因而多年来我收集了平装、精装两版法文原著,两个英译本,三个中译本,版本数量仅次于《红楼》。一直想找机会来谈谈这部作品,虽然自第一卷出版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多年,时至今日她的魅力依旧不减。这次我选择最喜欢的第一卷的“玛德莱娜小点心”这个片段进行比较三个中译本之间的差异,从法文原著出发,参考英译本,来比较中译本,同时附上我个人的译文以飨诸君。
《追忆》这部作品太长,翻译难度又极高,90年代十五人译本堪称一时绝唱,也是中文世界当前唯一的全本。然而时隔三十年,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多人参与的七卷译文,前后文风不统一,误译错译漏译等问题不少,故而周克希和徐和瑾两位先生便想独立翻译完全部七卷,然而周先生年事已高,翻译完《去斯万家那边》《在少女花影下》和《女囚》三卷就宣布停译,令人遗憾。徐和瑾先生译完前四卷(出版),而且第五卷初稿也已完成(未出版),但天不假命,不幸去世,使人扼腕叹息。皇皇《追忆》,200多万字,何时才能得观更好的中文全译本?这已是万千读者心头深深的记挂了。
我从高中起就痴迷《追忆》,故而多年来世面上得见的三版中译本《追忆》都已仔细阅读,总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不甚满意,更没有哪个版本堪称完美,它太长太难,又实在太诱惑,已经成为法国文学译者们热切仰望却难以登临的珠穆朗玛峰。普鲁斯特式回环往复洋洋洒洒的法文长句,完全是跟中文表达方式不同的体验,一如红磨坊里法国女郎的康康舞姿,性感迷人。第一卷“玛德莱娜小点心”片段更是我当初痴迷的起点,我至今仍记得是在高二初夏某个闷热的午后,翻开《语文课外读本》读到这一段时的感受,完全是一见钟情,瞬间就被普鲁斯特的语言击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清楚地记得最早完整看完的第一卷是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当时刚好出了第一版,不过很多年后我才等到他译的第二卷,而我也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
闲篇不叙,下来我重点分析这一片段总共四个段落中的第一段,剩下的限于篇幅就不作比较了。
1、 这已经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情节和环境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化为乌有。(全)
那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贡布雷,除了与我的睡觉有关的场景和细节之外,在我心中早已不复存在。(周)
好多年前,除了我睡觉的地方和睡前伤心的情景之外,我对贡布雷已经全然忘怀;(徐)
第一句,其实是法文原文的半句话,在原文里用的是逗号,在这里,全译本和周译都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拆成了两句话。徐译为了和原文保持一致,则妥协地选择了分号,个人认为这种妥协没必要。从文字角度来讲,徐译“好多年前”就感觉跟下文衔接不通,因为从常理来讲,这样的开头就要直接叙述当年的故事,而这里要表达的是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和情绪。所以全译和周译佳,区别只是“这”与“那”。周译把“贡布雷”放在两个逗号之间突出出来,符合原文语序,但个人认为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le théâtre et le drame de mon coucher”,我认为比较准确的翻译应是“我睡觉的场景和情节”,联系到第一卷开头叙述了一大段主人公睡前的段落,描写非常细致,周译在这里是“场景和细节”,相比之下更佳。徐译加了“伤心的”,原文无,是根据前文表达出的情绪自己加上去的。最后字句的比较就在“早已化为乌有”“早已不复存在”和“已经全然忘怀”里选择,根据原文都没大问题,但是根据下文,这里说的往事不存在不是真的就完全忘却,最后还是通过“玛德莱娜”回忆出来了,因而还要表达出隐约缥缈若有若无的意思,这样在后面再次想起关于贡布雷的往事时更显得留有余地和伏笔。
2、 可是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全)
但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妈妈见我浑身发冷,说还是让人给我煮点茶吧,虽说平时我没有喝茶的习惯。(周)
当时正值隆冬,有一天我回到家里,我母亲见我冷,就让我破例喝点茶。(徐)
此句开头原文直译就是“冬季的一天”,徐译用了“隆冬”,总感觉加多了调料,后面的“破例”,原文应该是我自己改变习惯,徐译则让人觉得是母亲打破她对我的规矩而让我喝茶的意思了。全译本用了“冷成那样”,到底怎样我们不知道,所以这句就不好,太模糊。
3、 可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主意。(全)
我起先不要,后来不知怎么一来改变了主意。(周)
我先是不要喝,后来不知怎么改变了主意。(徐)
这里全译把前一句的“可平时是不喝茶的”放到了这里,其他两译都和原文较为一致。周译的“怎么一来”我觉得不顺口。
4、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全)
她让人端上一块点心,这种名叫小玛德莱娜的、小小的、圆嘟嘟的甜点心,那模样就像用扇贝壳瓣的凹槽模子烤出来的。(周)
母亲吩咐下人端上个称之为小马德莱娜的圆鼓鼓的蛋糕,蛋糕仿佛是用扇贝壳模子做出来的。(徐)
不知大家吃过“玛德莱娜”么?我亲手做过,是一种没有涂抹奶油的蛋糕,我个人更倾向于翻成“点心”。全译本用了三个“点心”略累赘,尤其是第三个没必要。周译描述的很详细,让中国读者很直观的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甜”这个味觉描述是周额外加的,还有“烤”这个制作方法也是,他这样翻译对没见过吃过的读者比较友好。徐译用“马”不用“玛”,汉字用于外国名字,在这里“玛”更好。
5、 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全)
天色阴沉,看上去第二天也放不了晴,我心情压抑,随手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浸在茶里,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周)
我对阴郁的今天和烦恼的明天感到心灰意懒,就下意识地舀了一勺茶水,把一块马德莱娜蛋糕泡在茶水里,送到嘴里。(徐)
首先我不喜欢全译本拆分为两句,不够通畅。把“起先……”放在后面作为补充,会让整个动作发生不连贯。徐译“阴郁的今天和烦恼的明天”指向不明,后面的“心灰意懒”又属于过多添加。周译足够通顺。
6、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全)
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周)
这口带蛋糕屑的茶水刚触及我的上腭,我立刻浑身一震,发觉我身上产生非同寻常的感觉。(徐)
全译本这句的翻译显得累赘了,“非同小可”不如“非同寻常”,乃至“奇异”好,原文是指不同于往常的普通的变化和感觉。周译的“冷不丁打了个颤”,个人觉得不如“浑身一震”来得感受强烈,而在这里显然需要更强烈的表述。混着点心屑的热茶刚刚进入口中就对主人公产生了突然性的影响,因而徐译的语言更强烈,所以相对更好。
7、 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全)
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倏然而至,其中的原由让人无法参透。(周)
一种舒适的快感传遍了我的全身,使我感到超脱,却不知其原因所在。(徐)
全译和徐译偏直译,周译则可能是参考了英文版用了两个词来修饰,“isolated”和“detached”,周译就译成“无傍无依”和“倏然而至”,法文原著只有一个词“isolé”,所以此处全译和徐译与原文保持了一致。全译本此句选词比徐译用词略好。
8、 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全)
这种愉悦感,顿时使我觉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算不了什么,人生的苦难也无须萦怀,人生的短促更是幻觉而已。我就像坠入了情网,周身上下充盈着一股精气神:或者确切地说,这股精气神并非在我身上,它就是我,我不再觉得自己平庸、凡俗、微不足道了。(周)
这快感立刻使我对人世的沧桑感到淡漠,对人生的挫折泰然自若,把生命的短暂看作虚幻的错觉,它的作用如同爱情,使我充满一种宝贵的本质:确切地说,这种本质不在我身上,而是我本人。我不再感到自已碌碌无为、可有可无、生命短促。(徐)
这一段原文是两个句子,全译拆为三句,周译两句但是句号的位置变了,徐译两句且句号位置符合原文。
这段开始,是作者描述混着点心的热茶给他带来的一种感受,根据原文“Il m avait aussitôt rendu les vicissitudes de lavie indifférentes, ses désastres inoffensifs, sa brièvetéillusoire,”且在汉语中排比也是常用的修辞法,因而译成排比句式可以给人一种形式美。因而我觉得周译和徐译比全译好,但是两者在形式和选词上也略有遗憾。“de la même façon qu' opère l'amour, ”分别译成“恋爱”“坠入情网”“爱情”,周译修饰性强,徐译最直接,全译居中。“une essence précieuse”在这里有分歧,全译是“精神”,周译是“精气神”,徐译“本质”,根据前后文描述,“精神”差得多,“本质”不大通,“精气神”有点意思但又不算准确且有点太接地气。个人也没有完美的译词,倾向于保守译成“实质”。紧接着,全译的“也许”不如周译、徐译准确。周译在这里把“这就是我”和“我不再……”用逗号并成了一句,跟原文不一样,我觉得没必要。最后一句,“J' avais cesséde me sentir médiocre,contingent,mortel. ”我想不通全译怎么会把“contigent”译成“猥琐”。这句话我个人倾向于徐译,更准确,也有文采,就是对“mortel”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里想表达的是生死注定之意,“生命短促”就不那么准确。
9、 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全)
如此强烈的快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觉着它跟茶和点心的味道有关联,但又远远超越于这味道之上,两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周)
我这种强烈的快感从何而来?我感到它同茶水和蛋糕的味道有关但又远远超出这种味道,两者的性质想必不同。(徐)
从汉语行文角度来说,太多的“的”会使句子不够通畅,特别是在结尾的“的”。所以这句徐译相比更佳,不过他用了“想必”这个表示不确定猜测的词语,而原文表述是“确定的”不同,所以这里就不对了。
10、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全)
它究竟从何而来?它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把握它、领悟它?(周)
这快感从何而来?它意味着什么?到何处去体验这种快感?(徐)
这里是连续的三个问号,代表主人公此时情绪的强烈震动,并且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究这种感受。
全译多加了一个连词“那么”;周译多了一个“把握它”,应是参考了英文版的“seize and apprehend”,原文只有一个“appréhender”;徐译的“体验这种快感”就累赘了,用代词即可。我个人觉得这里的连续三个问号,句子要尽可能短促,营造一种急切的情绪才对。
11、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全)
我喝了第二口,没觉得跟第一口有什么不同,再喝第三口,感觉就不如第二口了。(周)
我喝了第二口,感觉并不比第一口来得强烈,接着又喝了第三口,感觉比第二口有所减弱。(徐)
在这句的翻译上,全译和原文一样只有一个逗号,其余两译都拆分了,但是这里更倾向于这种处理,有细致深入之感。
12、该到此为止了,饮茶的功效看来每况愈下。(全)
该停一下了,这茶的美妙之处似乎在消减。(周)
我该停下来了,茶水的效力似乎在减弱。(徐)
“每况愈下”用在这不好,徐译前后句接连两个“减弱”过于重复。周译的“美妙之处”总觉得来源于英译本的“magic”。
13、虽然我所追求的真实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全)
很清楚,我要找的个中真谛并不在茶里面,而是在我自身里面。(周)
显然,我所寻求的真相并不在茶水之中,而是在我身上。(徐)
全译本少译了“clair”,而且“vérité ”在这译成“真实”也不够准确;周译两个“里面”,在汉语行文中重复的多余。
14、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但并不认识它,所以只能泛泛地重复几次,而且其力道一次比一次减弱。我无法说清这种感觉究竟证明什么,但是我只求能够让它再次出现,原封不动地供我受用,使我最终彻悟。(全)
这热茶唤醒了它,但我还不认识它,于是只能一次又一次、劲道随之减弱地重复这一现象。我不知道怎么说明这一现象,只能希望同样的感觉至少再有一次毫不走样地重现,即刻被我攫住,得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周)
茶水唤起了我身上的真相,但还不认识它,只能无限地、越来越弱地重现同样的见证,而我也无法对它进行解释,只希望能再次见到它,完整无缺地得到它,以便最终能弄个水落石出。(徐)
此处原文为一句话,徐译为一句,全译和周译为两句。
全译开头“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不仅仅是茶味,应指的是茶水,“真实”上个分析就指出不够准确。“泛泛地”显然情绪上会有点敷衍,没有“一次又一次”和“无限地”强烈,且与原意有出入。徐译的“真相”也不准,从前后文来看,这个“它”显然不仅仅是指“真相”。“受用”是指重现的感受被我所使用,偏向于被动地。“攫住”和“得到”是主动地,根据前后文,个人倾向于用偏主动性的词语。
15、我放下茶杯,转向我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全)
我放下茶杯,让思绪转向自己的心灵。只有在内心才能找到真谛。(周)
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思想。只有它才能找到真相。(徐)
这句话翻译的关键在于“esprit”,根据后文,主人公的xx既是探索者,而xx又是要探索的未知领域,用“心灵”、“内心”相关的词语更合适。
16、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全)
可是怎么找呢?心灵是个探索者,同时又正是它所要探索的那片未知疆土本身,它的本领在那儿根本无法施展;我没有丝毫把握,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周)
但怎么找?每当思想感到无能为力,就会毫无把握;至于这寻找者,它既是它应在其中寻找的阴暗地方,又是它有力无法施展的地方。(徐)
第一个问号,徐译四字最简洁,但个人认为不如全译和周译,这里应该需要在语气上表现一种思索问询,徐译力道大了。徐译因为前文用了“思想”,到了这里整句话就让人语义不详,“它既是它应该……,又是它……”也更加拗口。“阴暗地方”应是对英译本“dark region”的直译,经过反复阅读,觉得应译为“未知疆土”等更贴切,全译本此处则未译。总体上周译要素齐全,“心灵”比“这颗心”多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没那么实质,我个人觉得更贴合原意。
17、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全)
只是探索吗?不仅如此:还得创造。它所面对的,是某种尚未成形、唯有它才能了解并阐明的东西。(周)
寻找?不仅如此,而且是创造。它面对的是某种尚未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将其变为实在之物,然后把这种实在之物弄得一清二楚。(徐)
原文此处是问号、冒号、句号。全译和周译与原文一致,这个并不是什么问题。周译和徐译用“不仅如此”更简洁。“而且是”应该改成“而且要”,不然不通。全译和周译用“还得”足够。这里三个译本都用了“……东西”,我个人觉得译成“未知的存在”更有哲学感,从普鲁斯特本身的教育背景来说或许这样更准确。
法郎士说:“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长到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读完。而且她极挑人,与她相识相知需要缘分,然而一旦有缘,那么人生中必然开启一段相伴漫长的伟大旅行,不仅仅在《追忆》中,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去追寻逝如流水般旧时光,去感应心灵深处依然温热的吉光片羽。